贺兰山耸立于宁夏西北部,是宁夏与内蒙古的界山,南北绵亘二百五十公里,跨越石嘴山、惠农、贺兰、中宁、中卫等七市县。贺兰山峰峦叠翠,崖险壁峻,林草葱茏,自商周、春秋战国至宋元的两千多年,一直是北方各少数民族“居人畋猎樵牧之所”。贺兰山岩画,是曾经活动在宁夏西北部贺兰山地区的古代游牧民族遗留下来的一种刻凿在岩石上的艺术图像,是远古人类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目前在宁夏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舞蹈资料。
贺兰山岩画是远古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前仆后继共同完成的历史画卷,它作为中国原始艺术的代表,以我国北方原始先民独特的视觉思维形象生动地再现其生存环境、战争狩猎、生产劳动、图腾崇拜、宗教祭祀等内容,其中蕴含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及审美意识。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着宁夏地区艺术和审美的发展历程,至今仍闪烁着动人的光辉。在原始社会的人类生活中,任何场合都离不开舞蹈。生育、割包皮、少女献身祭神、婚丧嫁娶、春耕秋收、酋长就职、狩猎、战争、宴会、月亮盈与亏等诸多场合均需要舞蹈,它是原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只能借助贺兰山岩画中的舞蹈形态,对其进行发现探索并整理研究,以探索远古先民的艺术情感和审美心理为线索,深层次地研究东方艺术史乃至整个人类艺术史。
在多达万幅以上的岩画中,有不少反映舞蹈的岩画,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独自起舞的单人舞,其造型体态多样、婀娜多姿,有的舞者双手曲臂,有的舞者双臂曲肘上举或是双臂曲肘下垂,有的舞者双手叉腰,有的舞者双腿叉开屈膝下蹲,从岩画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是在用舞蹈表达内心情感。有的岩画中明显可以看出舞者的动势,右手向上折举,似乎将袖子甩起,左手外展,左脚向后弯曲,似乎有跳跃之势,体态优美,似乎在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个别岩画中的舞者造型笨拙,有明显尾饰,双腿呈马步,双手外展,似在跳舞。而有的岩画中舞者的身体动势明显后靠,双腿马步,重心偏左;有的舞者则具有拉弓跳跃之势。舞者造型形态各异,每一种舞蹈动态似乎都在向我们传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有默契配合的双人舞图像,或两人并排而舞,或二者对视而舞,肢体缓缓舒展,拖着长长的尾饰,动作配合十分默契,动感十足。贺兰山岩画中有一幅岩画表现的两个舞者身体彪悍强壮,似乎一只手搭着对方的肩部,另一只手叉腰,看上去像是在进行摔跤或跳舞。还有部分岩画中表现的两个舞者结臂而舞,或是将袖子连接在一起舞蹈,舞者大都有尾饰,有的舞者四目相视,有的舞者呈马步,其形象优美,造型生动。其他一些双人舞造型则表现出两人在动物身上跳舞,富有特殊寓意。有立于牛背抓牛尾手相牵的三人舞,有弩弓满箭的四人械斗舞,有舞者戴着羊头(或牛头、鸟首)做伪饰的狩猎舞,有男女挽臂搭肩履巨人足迹渴望生育的生育舞,有图腾祭祀的娱神舞和人兽同欢的集体舞。由于受群聚生活的影响,群舞舞者大多是有序地排列成一行或方向一致,手挽手翩翩起舞。在贺兰山岩画中最具代表性的集体舞岩画,在贺兰口发现两组,它们在岩石上的残留比较浅,风化比较严重,其中一幅主要表现六个舞者连臂而舞,造型优美,左上方一人戴有头饰独自起舞,似乎是领舞者或是部落首领,中间用波浪线隔开,似乎以此表示出当时舞蹈的动律与节拍,整个岩画中舞者的舞蹈动作整齐划一,配合默契,富有节奏感,让我们充满想象。另外还有几幅岩画表现的是四人连臂而舞,姿态各异,优美动人,这些岩画给我们留下了先民挽臂踏歌的场景。岩画中甚至还有舞者在奔驰的马上做倒立、攀于牛角做惊险表演,以及叠罗汉、玩蛇等,姿态各异,舞者多做马步,双手五指伸张,双臂或下扣,或屈肘上举,或双手叉腰,动作稚拙,形态古朴,与《尚书》中“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顿足踏地,连臂歌舞”及《吕氏春秋·古乐篇》中“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记载十分吻合。舞者大多拖有尾饰,大部分冠以头饰,此乃原始舞蹈的主要特点。尤其不少岩画中所表现的图腾信仰、太阳崇拜、生殖崇拜,都反映出原始社会的特征。由此可推断,贺兰山岩画中早期凿刻的舞蹈形态应属原始舞蹈。(www.xing528.com)
原始社会中,人类大多处于组织散漫和不安定的状态,不同的原始部落需要某种感染力将大家团结在一起,以至于不受到外界的攻击和伤害,而舞蹈恰恰是实现这种力量的重要手段,它具备号召力和感染力。然而原始舞蹈起初并不是出于原始先民对艺术与审美的追求动机,他们的所有舞蹈最初都具有实用性。人们喜欢舞蹈是因为它在人类的生命活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正因为有了原始艺术的作用,人们的劳动效率更高了,生活也就更加丰富多彩。从贺兰山岩画现有的资料来看,主要有狩猎舞、战争舞、性爱舞、图腾舞以及娱神祭祀舞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