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是西北民间喜唱的一种山歌,按传唱地区划分,又分为青海花儿、河州花儿和宁夏花儿,其源头在河州(今甘肃临夏)。宁夏花儿俗称山花儿、干花儿、山曲子、野花儿、大山歌,主要流行地域为宁夏六盘山地区,在与其相连的周边和宁夏同心、灵武、吴忠等地也有传唱。花儿作为群众愉悦自我、怡情解闷、吐纳情感的一种自娱性山野歌曲,饱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各族群众在田间地头、山坳沟坡或生产劳动中以单个、对唱、群唱等形式来倾吐心声、愉悦心身、传递情感。
固原花儿初起主要是吟唱爱情,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民间民俗生活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尤其是近代以来的苦难人生与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生活,都在花儿中有不同层面的描述,花儿留下了不同时代民间百姓的心声和印痕。固原花儿的调式、旋律发展手法、曲调结构等都具有明显的融合性,吸收了临近甘肃六盘山流行的小调和山西西北部信天游的曲调,具有小调和信天游化的趋向。[2]
海原花儿曲调特征鲜明,自成体系,唱法独特,在艺术形式上与河湟花儿、洮岷花儿有着姊妹关系,三者有相同之处,又存在着差异,因而海原花儿具备了河湟花儿、洮岷花儿的优点,调式较为丰富,除五声徵调外,羽、角调较多,宫、商调次之。多采用级进与跳进混合迂回进行,曲式节奏较为规整,旋律优美流畅,结尾的主音喜向上作纯四度或小六度滑进。主要是以清唱为主,有时也用口弦伴奏。
宁夏花儿来自民间,也在民间的演唱中发展和延续。马生林、马汉东作为优秀民歌手使宁夏花儿突破地域性,被国内喜爱民歌的人们所熟悉。(www.xing528.com)
马生林(1950—2009),宁夏海原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山花儿代表性传承人,宁夏花儿民间歌手。代表作有《尕老汉》《蓝桥担水》《马匪抓兵》《送大哥》等。作品被《宁夏民歌选》《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收录。获宁夏民间歌手大赛优秀奖。自幼在父亲的影响下从事花儿演唱,年轻时每年前往甘肃、青海一带去赶花儿会场,深受群众欢迎。1964年参加首届全国民歌调演,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他从未拜师学艺,所唱花儿均是边听边唱所学,他善于利用自己独特的声音条件和演唱技巧创造具有悲剧性的艺术形象。其嗓音粗犷、厚实、宏大,有利于表现忧伤、悲苦的情绪和内容。在塑造悲剧性音乐时,采用真假声结合,滑音以及哭丧音调应用自如。
马汉东(1962— ),宁夏海原人。先后就职于西吉县文工团、海原县花儿艺术团、海原县文化馆。代表作有《上去高山望平川》《园子里长着绿韭菜》等,作品被《宁夏民歌选》《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收录。获第一届西北农民花儿演唱会金奖。1982年,马汉东开始走上舞台。1993年,被正式选调到海原县文化馆从事花儿的创作、研究、教学、演唱等相关工作。马汉东先后得教于石平秀、马生林等民间优秀花儿歌手,其声音条件独特,擅长“反唱”(提高4~5度),唱法属花儿演唱中的高腔“尖音”。马汉东通过学习,熟练掌握了民间花儿的演唱技巧,经过多年的演出锻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加之其的钻研,在花儿的演唱、研究等方面颇有建树。他演唱的花儿曲调悠扬、高亢,声音圆润、清脆。马汉东能够演唱传统花儿曲目100余首,自编自创花儿曲目60首,《上去高山望平川》《园子里长着绿韭菜》《吆骡子》等曲目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介广为流传,具有较为突出的代表性和影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