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进入宁夏戏剧舞台始于1958年自治区成立。宁夏越剧团成立后,《周仁献嫂》在银川红旗剧院进行首演,拉开了越剧落户宁夏的序幕。1958年到1960年,剧团先后到包头、呼和浩特和宁夏南部山区为工人、农民进行演出,演出剧目有《刘海戏金蟾》《裴航遇仙记》《水仙宫》《武大郎之死》《吕布与貂蝉》《三不愿意》《探阴山》《御河桥》《红色风暴》《五姑娘》《刘三姐》《苦菜花》《琼花》《李双双》《红珊瑚》《珍珠塔》《三女抢板》《周仁献嫂》《春草闯堂》《恩仇记》《孟丽君》《陈琳与寇珠》《情探》《桃花扇》《梁山伯与祝英台》《穆桂英挂帅》《徐秋影案件》《山村姊妹》《姆妈》等。
1962年,宁夏越剧团由团长王素琴、副团长陈月芳、支部书记李永华带队,从银川出发,沿途在兰州、西安、宝鸡、开封、洛阳、苏州、镇江、无锡、南京、上海等地巡回演出,演出剧目有《玉凤簪》《武大郎之死》《桃花扇》等,受到了沿途各省、市观众的热烈欢迎。到达上海后,中国越剧袁派创始人袁雪芬来剧团驻地和剧场给演员们进行辅导。上海市文化局、文联还组织了多次座谈会,越剧《玉凤簪》的创作和演出受到一致赞扬。1963年剧团又一次到江南巡演,演出了《三关排宴》和现代戏《向阳商店》等剧目。在杭州演出期间,“江南活武松”盖叫天观看了该团演出的《武大郎之死》,对演出给予了有益的指导。20世纪60年代,宁夏越剧团在区内经常上演的剧目有《穆桂英挂帅》《武大郎之死》《吕布与貂蝉》《三不愿意》《三关排宴》《御河桥》《恩仇记》《十八相送》《呆大照镜》《三月三》《九营泉》《风雪摆渡》《军民鱼水情》《十年树木》《山花烂漫》《琼花》《苦菜花》《李双双》《红珊瑚》《争儿记》等。
1981年至1983年是宁夏越剧团的辉煌时期,曾三下江南,演出了新编大型传统剧《文武香球》和历史剧《康熙访宁夏》《人鬼鉴》《霓裳恨歌》等剧目。当时代表性人物有王素琴、王玉萍、夏玉琨等。宁夏越剧团还赴天津、泰安、徐州、南京、上海、苏州、杭州、温州等地巡演,演出剧目有《钗头凤》《燕子笺》《叶香盗印》《恩仇记》等。当时,杭州电视台播放了题为《塞上江南一朵花》的电视报道,对宁夏越剧团巡回演出的概况进行了介绍和宣传。不仅如此,浙江电视台对《钗头凤》全剧进行实况录像,上海电视台予以转播。越剧于1958年引入宁夏,以其独特的唯美样式,对宁夏的舞台艺术创作起到了不可取代的引领作用。演出的代表性剧目有《玉凤簪》《武大郎之死》《桃花扇》《康熙访宁夏》《人鬼鉴》《霓裳恨歌》等。
宁夏越剧代表性演员有王素琴、王玉萍、夏玉琨等,越剧编剧有牛复奎、南薇等。
王素琴(1928— ),女,浙江绍兴人。一级演员。曾任宁夏越剧团团长,宁夏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擅演剧目《刁刘氏》《铁扇公主》《裴航遇仙记》《梁山伯与祝英台》《郎才女貌》等。1959年,获宁夏戏剧观摩会演员一等奖。1938年入绍兴吉庆社跟其姐王素娥习艺,工旦角,后随其姐演出于浙江、上海等地,崭露头角。1951年在上海组建华艺越剧团,任团长和头肩花旦。1958年,上海华艺、光艺、红花三个越剧团调整合并后,支援宁夏文化建设,编在宁夏京剧团管理,称宁夏京剧团三团,王素琴任团长。她带领全体演职人员拉砖担土,建起剧场和排练厅等。1958年到1960年,她带领全团到内蒙古和宁夏南部山区,为18个县的工人、农民进行演出,顶风沙、冒严寒,自己搭台,演出了大批越剧古今剧目。1961年剧团单独建团,正式命名为宁夏越剧团。在她和副团长陈月芳等的带领下,剧团于1962年、1980年、1981年三次赴江南巡回演出,深受群众的热烈欢迎。1979年,为了改变剧团演员青黄不接的状况,她到越剧之乡——浙江嵊县招收了一批学员,委托“越剧之家”培训一年多后带往银川继续给他们教戏、教唱,使他们迅速成长、独当一面。
王玉萍(1932—2003),女,浙江湖州人。一级演员。曾任宁夏越剧团副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擅演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庵堂认母》《杜十娘》《武松与潘金莲》《宝莲灯》《钗头凤》《文武香球》等。1949年,入红星剧团,拜王云英为师。同年秋,转到上海一个民间剧团,扮演过小生、花旦,甚至老生、花脸。1954年,加入上海朝民越剧团。1955年夏天,经上海戏剧界人士胡宝山推荐,到上海光艺越剧团担任头肩小生。1958年来到宁夏。她向上海大舞台的京剧武生王剑武学习了铜棍和单刀的武功技巧,塑造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梁山伯、《庵堂认母》中的徐元宰、《杜十娘》中的孙富、《武松与潘金莲》中的武松、《宝莲灯》中的刘彦昌等戏剧人物形象,还参加了《荆钗记》《珍珠塔》《何文秀》等剧演出,获得好评。1976年,她创作并表演了越剧《十里长街送总理》,参加了银川职工业余文艺会演。1980年开始,宁夏越剧团带着《钗头凤》《文武香球》等剧目到江南巡回演出,她在剧中分别扮演陆游和龙官保,以低沉凄切的唱腔和道白,赢得观众好评。1998年,其越剧艺术表演成果被越剧博物馆(浙江嵊州)收藏展出。
夏玉琨(1935— ),女,浙江宁波人。宁夏越剧团小生演员,擅演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盘夫》《桃花扇》《孟丽君》《卖油郎》《吕布与貂蝉》等。1946年,在上海拜男班名小生裘凤山为师学习越剧,擅演扇子功。曾与王文娟搭档演出于南翔等地。1949年登台,先后在上海、绍兴、苏州、天津、武汉、长沙等地演出,均担任主要角色。1958年支援宁夏,为宁夏越剧团演员,扮演小生风流潇洒,表演细腻。自1961年起兼任导演,先后导演现代越剧《春雷》《山花烂漫》和传统戏《叶香盗印》等。
牛复奎(1925—2012),宁夏中卫人。一级编剧。曾任宁夏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创作、改编作品《霓裳恨歌》《燕子笺》《戊戌英魂》《康熙访宁夏》《狭路相逢》等。越剧《康熙访宁夏》《霓裳恨歌》获宁夏第一届、第三届文艺评奖剧本奖、一等奖。20世纪80年代,牛复奎为宁夏越剧发展作出积极努力。他根据明末阮大铖《燕子笺》改编了同名越剧古装戏,描写唐代士人霍都梁与名妓华行云、尚书千金郦飞云的曲折婚恋故事,于1980年6月由宁夏越剧团首演于上海延安剧场,受到欢迎。《康熙访宁夏》是其代表性剧本,故事源自民间传说,讲康熙来宁夏微服私访平冤狱的故事。觉民学社把这个传说改编为秦腔《玉凤簪》搬上戏台,屡演不衰,成了该团上演最多的看家戏本。20世纪60年代,姚以壮重新编写了这个故事,后经牛复奎改编成越剧《康熙访宁夏》,由宁夏越剧团数次带到浙沪一带演出,大获好评。《霓裳恨歌》是牛复奎又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此剧描写冯香罗与李尚原青梅竹马,冯香罗被选入宫,后来其子当了皇帝,为了掩盖家丑,将冯香罗毒死,但李尚原一直未改初衷,为冯香罗守墓至死的故事。1981年,张笑天、韦连城出版中篇小说《爱的葬礼》,向读者推出了冯香罗与李尚原的故事。20世纪80年代初,这个故事先是被改编成长篇广播剧《泪美人》,后来牛复奎将这个故事改编成越剧《霓裳恨歌》。
南薇(1921—1989),本名刘松涛,江苏武进人。宁夏越剧团编导。编导作品有《雪地孤鸿》《香妃》《西厢》《绝代艳后》《倩女传》《天上人间》《月光曲》《红粉金戈》《太平天国》《林黛玉》《断肠人》《嫦娥奔月》《梅花魂》《琵琶记》《梁红玉》《一缕麻》《洛神》《山河恋》《祥林嫂》《珊瑚引》《梁山伯与祝英台》《养媳妇回娘家》《王老板》《活捉》《阿Q正传》等。1952年,编导《梁山伯与祝英台》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剧本一等奖。南薇毕业于上海立信会计学校,因爱好戏剧而弃商从艺。1951年编导代表作品《孔雀东南飞》。1951年,他参与组建上海越剧实验剧团,同时兼沪剧和滑稽戏的编导,为各滑稽剧团执导新编剧目。1958年,随爱人郑孝娥支援宁夏文化建设,成为宁夏越剧团的编导。“文化大革命”前后在南方一些越剧团编导剧目。1979年,他所编戏剧重新演出,有的被拍成电影或电视剧。1981年为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导演了《五颜六色》《真假爱情》等大型滑稽戏。
从宁夏越剧发展来看,20世纪50年代,全国各地知识分子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支援宁夏建设,其中江、浙、沪支宁人员不在少数,越剧也传到宁夏,既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也使宁夏戏剧多样化。几十年来,宁夏越剧团为越剧的发展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一方面,宁夏越剧团以巡演形式,把演出的舞台延伸到南方省、市;另一方面,在宁夏演出时,演员尽量使用普通话,取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为了入乡随俗,剧团还经常还采用宁夏道情、宁夏数花的演唱形式为农民演出。20世纪80年代末,越剧在宁夏缺少观众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又因电视普及,越剧逐渐退出了宁夏的戏剧舞台。
传统戏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传统文化、道德观念、精神世界、风土人情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把悠久历史、地域特色、民族特点与艺术手法融为一体,形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人耳目一新。宁夏戏剧在20世纪5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历经沉浮,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社会的历史性转型,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宁夏戏剧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市场化浪潮冲击下,秦腔、京剧、话剧、歌舞剧、越剧在新的时代面前也发生了变化。在寻求新的思想意蕴和审美表达的同时,艺术家们创作了许多饱含时代激情的优秀作品,他们以顽强的探索精神开辟舞台,实践着戏剧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21世纪以来,世界多元化、一体化的趋势使人们的审美更加趋向丰富性、多彩性和时尚性,新的娱乐形式不断涌现,娱乐产品不断更新,对戏剧舞台造成一定的压力和影响,对戏剧表演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宁夏戏剧在这种大环境下受到冲击,戏剧艺术生产者和传播者依旧通过不断的革新使宁夏的秦腔、京剧、歌舞剧、话剧等在今天沿着中国文化的轨迹良好地运行。
振兴戏剧事业任重道远。第一,宁夏戏剧要走向市场,在阵痛中生存,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强大,实现产业化的目标。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传统戏剧的保护,使其不至于失传。第二,戏剧要与广播、电视、互联网、新媒体等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第三,戏剧要走向全国、走出国门,吸收国外的戏剧成就,提高宁夏戏剧水平。第四,要百花齐放,要有弘扬主旋律的剧目,也要有适合现代观众不同欣赏趣味的剧目。第五,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在戏剧内容和唱腔上进行大胆革新,进入青年市场,培养青年人才,让人们看到戏剧繁荣的希望。
1948年延安文艺界合影
西南军区京剧院(宁夏京剧团前身)进藏慰问筑路部队时在布达拉宫前合影
《杜鹃山》剧照
前排左起:秦志扬、石天、贺进禄、殷元和
后排左起:谭世英、李盛荫、马玉山、苏盛琴、罗万金、樊富顺、盖玉亭、郭元汾
宁夏京剧团乐队下乡演出
王和霖、严寄洲、石天、殷元和于1979年出席第四次全国文代会
观看大篷车演出的观众
流动大篷车
李再玲《金色的道路》剧照(www.xing528.com)
《这样的庄稼汉》下乡演出现场
群众观看《这样的庄稼汉》演出
《霸王别姬》(李蓉芳、张元奎饰演)剧照
李鸣盛、郭元汾剧照
工作中的王志洪
马桂芬下基层慰问演出《龙江颂》
《红灯记》(李鸣盛、梁加禾、田文玉、王志怡饰演)剧照
《狗儿爷涅槃》剧照
《归去来兮》剧照
《醉打山门》(殷元和、陈玉贤饰演)剧照
《花儿声声》剧照
《杨门女将》(柳萍饰演)剧照
《村医》巡回演出现场
《庄妃与多尔衮》(李小雄饰演)剧照
《铁杆庄稼》演出现场
宁夏秦腔剧院“天天有好戏·场场都精彩”——宁夏舞台艺术精品演出
《塞上清风》在平罗演出
宁夏京剧团2003级师生合影
【注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