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化艺术改革方针指引下,通过“改戏、改人、改制”的政治洗礼和道德洗礼,培育出具有社会主义思想觉悟的新公民。
自治区成立后,宁夏戏剧舞台出现推陈出新的景象,具体表现为戏剧艺术舞台以宣传爱国主义、表彰传统美德和反映人类智慧等思想精华为主。“文化大革命”后,宁夏戏剧创作迎来新的生机,很多优秀的作品出现在舞台上。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宁夏迎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戏剧舞台也出现活跃的景象,宁夏戏剧创作进入成熟期,大量优秀的京剧、秦腔、眉户、话剧、歌剧等作品推动宁夏戏剧走向全国。优秀的小话剧、小歌剧、小舞剧、小戏曲等小戏作品也奠定了宁夏戏剧在我国戏剧舞台稳固的地位。宁夏戏剧创作比较兴盛,很多优秀剧本人物性格鲜明,剧情跌宕起伏,充分考虑到观众的理解与接受能力,剧本创作更适合舞台演出需要,从而使戏剧的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相统一。剧种的形式、内容以及表演,既活跃了舞台,又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推动了宁夏文化艺术的较大发展。而戏剧评论对戏剧发展的助推,也为这一时期戏剧繁荣锦上添花,其作用不可忽视。
进入21世纪,宁夏戏剧作为文化市场竞争中的一个主体,必然在文化市场中与其他艺术种类展开竞争,同时也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无情冲击。在这样的生存背景下,宁夏各个艺术团体致力于队伍建设,注重对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立足宁夏,面向全国,为地方戏剧艺术发展作出了新的探索。从戏剧剧种上看,秦腔经历了人才困境与舞台困境后,在传承中努力寻找着破局之道,探寻如何满足人们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京剧坚持文艺路线,为广大观众演出优秀剧目,努力使古老的京剧艺术绽放光彩;话剧以大篷车形式在宁夏以及国内一些城乡演出,投入市场经济的大潮;歌舞剧量少质优,以大型为主,适应市场经济竞争需求,丰富并活跃着戏剧舞台。
特别是国家通过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戏曲振兴工程和戏曲音像工程,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剧目,推进数字化保存和传播。通过推进戏曲进校园,进一步推动戏曲繁荣发展。21世纪以来,宁夏地方戏曲剧种悄然发生了变化,艺术团体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戏剧编创演出和剧目建设也在奋勇向前,大型秦腔和歌舞剧尤为突出。
一、主要剧团
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九兵团宁夏军管会成立,觉民学社、庚辰俱乐部等旧社会的戏班、剧团被接管分流,废除了旧戏班的体制,纳入由宁夏人民政府组建的国营文艺团体中,完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戏剧体制改革重要的一步。这一时期,宁夏艺术团体处在分分合合的机构完善和调整时期,因此变更较为频繁。
此外,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固原、隆德、西吉、吴忠、中卫、平罗、盐池、青铜峡等地相继成立了地方剧团,如固原地区秦剧团、青铜峡秦剧团等,这些艺术团体不遗余力地付出,使宁夏戏剧得到发展。1958年,宁夏的戏剧艺术团体重新进行了组建,实现了分类规范化,结束一个剧团包含多个剧种的局面。
(一)银光剧团(宁夏人民京剧院、宁夏人民剧团)
1949年,宁夏人民京剧院成立,有演职人员三十余人,由银川京剧票友二十余人及银川剧队(原庚辰俱乐部)的部分秦腔演员组成,主要演传统戏。星期一至星期五轮流演出京剧和秦腔,星期六专为部队演出京剧。1950年10月,抗美援朝开始,宁夏人民京剧院移交宁夏军区政治部,1995年年底正式改为宁夏人民剧团。1953年3月,人民剧团与西安劳动剧团合并。1955年10月,宁夏人民剧团更名为银光剧团,有演职人员108人。
(二)银川剧院(宁夏人民剧院、银川剧社)
1949年,宁夏人民剧院成立,由原觉民学社部分成员二百余人和三边文工团六十人共同组成。1950年4月,宁夏人民政府从宁夏人民剧院挑选十八人编入宁夏文工团,1950年5月成立了银川剧社,以原觉民学社剩余人员为主。其经济体制是自给自足,演员工资实行记分和年终分红制。1956年,银川地委决定将银川剧社改为银川剧院,由集体单位改为国营单位。1956年9月,银川工农文艺训练班划归该剧院,成为下属的歌舞剧队。1957年1月,银川剧院与银光剧团合并,还称银川剧院,下设银川剧团、银光剧团、歌舞剧团三个团。
(三)群众京剧团
1952年,群众京剧团成立,在新华舞台演出。1954年更名为前进京剧团。1959年9月,该团一部分演员加入了甘肃西兰京剧院,另一部分演员加入了宁夏人民剧团和银川剧社,前进京剧团遂自行解散。
(四)新生京剧团
1952年,由西安到达银川,隶属宁夏公安厅和劳改局。1954年宁夏省建制撤销,该团调往兰州,更名为新兴剧团。
(五)宁夏文工团
前身系三边分区文工团,1949年10月来银川,改名为宁夏文工团,时有演职人员六十多人。1950年4月,人民剧院曾一度编入该团。1950年10月,陕、甘、宁三省文代会后,更名为宁夏歌舞剧团。
(六)贺兰剧团
1950年成立,剧种秦腔。演员大部分来自原国民党保安处所属的化民剧团。1951年年初,该团移交给宁夏平罗县。(www.xing528.com)
(七)银川市秦腔剧团(宁夏秦腔剧院、宁夏秦腔剧团)
1959年1月15日,银川剧院更名为宁夏秦腔剧院,下设两团一队。4月15日,一、二团整顿合并为宁夏秦腔剧团,时有演职人员一百四十三人。1962年3月25日又重新分编为一、二两团。1963年下半年,二团下放银川市后,定名为银川市秦腔剧团,有演职人员七十余人。
(八)宁夏京剧团
1958年9月成立。1955年贺龙领导的晋绥军区平剧院和张爱萍领导的浙江军区京剧团合并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京剧团(以下简称“总政京剧团”),1956年集体转业到地方,成为中国京剧院四团。1958年筹建自治区时,响应国家支援边疆的号召全团到达宁夏,成立了宁夏京剧团,时有演职人员一百二十余人。1959年4月,剧团在北京招收学员四十多名,划分为京剧一团和京剧二团。1965年年初,京剧二团被调往石嘴山市,1966年改为石嘴山市京剧团。1979年10月,宁夏京剧团和石嘴山市京剧团合并。
(九)宁夏越剧团
1958年9月,在国家调控下,以上海华艺越剧职员团为基础,光艺越剧团和红花越剧团的越剧演职员为补充,在银川组建了宁夏越剧团。剧团编在宁夏京剧院,又称宁夏京剧院三团。1961年,该团从宁夏京剧院分出,正式命名为宁夏越剧团。1985年实行承包制,赴上海等地演出。1989年改名为宁夏文化服务中心,部分人员留在文化服务中心,部分人员到其他单位或团体。
(十)宁夏歌舞团、银川市文工团
宁夏歌舞团创建于1958年,主要由来自中央歌舞团、空政歌舞团、铁道兵文工团、全总文工团支援宁夏建设的人员和原甘肃省银川地区市文工队队员组成。银川市文工团1969年建立,主要以演出歌剧、话剧为主。1986年年底,银川市文工团并入宁夏歌舞团。
(十一)宁夏话剧团
前身是1958年6月25日成立的宁夏文工团话剧组。1959年成立宁夏文工团话剧队,1964年在原话剧队的基础上成立了宁夏话剧团,同年,因为人才短缺,借调吴忠秦腔剧团马桂芬演出话剧《不锈的马刀》参加自治区文艺调演。1965年,宁夏话剧团再次邀请马桂芬担任话剧《金梁玉柱》的主角,参加西北五省(区)兰州会演。1969年,宁夏话剧团撤销。1972年,宁夏文工团召回原话剧团的部分同志成立了话剧队。1975年自创剧目《六盘朝霞》参加全国文艺调演。1978年再一次成立宁夏话剧团,时有演职人员61人。
据《中国戏曲志·宁夏卷》记载,至1982年,宁夏共有21个国办戏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其中,16个专业剧团(永宁县、贺兰县、灵武县未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先后成立了秦腔剧团),5个文工队。1990年,宁夏共有国办戏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2个,其中,秦腔剧团5个、京剧团1个、文工队6个。据宁夏地方戏曲剧种普查资料记载,2008年,宁夏共有国办戏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9个,其中,秦腔剧团5个、京剧团1个、文工团3个。2011年5月,将宁夏歌舞团、宁夏京剧团、宁夏秦腔剧团、宁夏话剧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宁夏文化艺术服务中心、银川市秦腔剧团、银川剧院、红旗剧院合并组建为宁夏演艺集团有限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宁夏文化体制改革,分别将固原市秦腔剧团、西吉县文工团、中宁县剧团并到固原市群艺馆、西吉县文化馆、中宁县文化馆。青铜峡文工团于2012年拆分为两部分,45岁以上男性职工和40岁以上女性职工并入青铜峡市文化馆,其余职工并入宁夏青铜峡文化演艺有限公司。并入群艺馆、文化馆的人员由差额事业身份转为全额事业身份。但正常的专业戏剧演出却急剧减少,戏剧事业发展停滞不前。
宁夏民营艺术团体演出剧种主要以秦腔、眉户为主,又有少数表演本地道情、花儿剧的团体。而演出盐池道情、中卫道情、银川道情、木偶戏、皮影戏等的均为民间班社。如隆德县许川村文化大院是一家集秦腔、眉户、皮影戏演出为主的民间班社,在传统节日、庙会时到当地及彭阳、固原等地演出,可演出折子戏和本戏。
宁夏演艺集团作为承办各类重大演出活动的主体,在抓好精品剧目打磨提升、参加全国作品展演、文化惠民演出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与此同时,民营艺术团体和民间班社在戏剧舞台出现的频率相应增多。盐池道情只有一个民间班社在演出,形成了剧团与剧种一对一依存的关系。中卫道情、银川道情因具有浓郁的乡音乡韵,新剧目创作适应各项政策宣传,虽无专业团体常年演出,但近几年来,中卫沙坡头区、银川永宁县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民营团体和民间班社,在当地焕发了青春。隆德曲子、固原曲子、盐池曲子、中卫秧歌只有个别戏班演出于民俗活动上,但无固定民间戏曲班社演出,已是名存实亡。夏剧是地方实验戏,经过专家们的论证,从剧种的完整性、成熟程度等多方面综合考量,认为不具有独立的剧种成立条件。
二、戏剧编创
宁夏戏剧在“戏改”方针指引下,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过渡,即对觉民学社、庚辰俱乐部等旧戏班剧团的接管、分流和重组,提倡戏曲的健康向上以及对旧戏的改造。如宁夏人民剧院对传统剧目《红娘子》《闯王进京》《三打祝家庄》《逼上梁山》《鱼腹山》《河神娶妻》等戏进行了整理加工;群众京剧团对《弓砚缘》《法门寺》《玉堂春》等传统戏进行了修改;新生京剧团对《宇宙锋》《凤还巢》《铁弓缘》《白蛇传》等戏也进行了重新加工。宁夏戏剧艺术团体新编了大量的剧目在宁夏各地演出。这期间,宁夏人民京剧院编创的《血泪仇》《王贵与李香香》《白毛女》《北京四十天》《仇深似海》《小二黑结婚》《画皮》《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提倡婚姻自由,反霸、反封建、反官僚的剧目,深入基层进行演出受到欢迎。银川剧社的《一贯害人道》《志愿军的未婚妻》《妇女代表》《模范农家》《血讯图》等新剧目,给戏剧发展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值得一提的是,1955年,为检阅全区戏曲改革工作成绩、交流剧本创作和艺术改革方面的经验,举办了全区戏曲观摩演出。银川剧社、银川人民剧团为参加会演编排了《志愿军的未婚妻》《弘光一年》《打镇台》《五郎出家》《评雪辨踪》《三对面》《周仁哭坟》等剧目,演员王庚寅、康正中、丁醒民、屈效梅、叶益民均获演出一等奖。
20世纪80年代,《宁夏戏剧》《宁夏艺术》《宁夏群众文艺》《宁夏日报》《石嘴山剧本选》等报刊发表戏剧剧本《龙占海》《彭总西征》《人鬼鉴》《但愿人长久》《豫海英杰》《雁翎笛》《寻鸡》《苹果园中》《王老三养鸡》《心的聚合》等。作品视角独特,反映地域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风貌,均为宁夏戏剧中的上乘之作。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宁夏文艺评奖中获特等奖、一等奖的代表性戏剧作品,京剧有《金积堡》《鲁智深》,秦腔有《六盘曙光》《嫦娥奔月》,眉户有《月亮山下》《大棚情缘》,话剧有《梅家小院》《王振举》《女村长》《药》《血花》《箱中人》《明天结婚》《小白兔与黑乌鸦》《在夹缝里》,歌舞剧有《马五哥与尕豆妹》《鸟儿审判会》《牧羊曲》《沙枣飘香》,小戏有《小两口算账》《夜市》《敲门砖》《乐园在母亲脚下》《鱼塘会》《请师傅》《投出招亲》《守粮仓》《两过秤》《喜临门》等。此外,苗培本编剧的《青盐恨》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戏剧孔雀奖剧本创作铜奖,赵孟祥编剧的《红氍毹传奇》获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戏剧孔雀奖剧本创作银奖。
21世纪以来,宁夏戏剧舞台涌现了很多优秀的剧目,其中既有对传统戏曲新的阐释,也有新的创作。宁夏戏剧舞台坚守固有地域特色,同时吸纳新的元素,以求获得新的生命力。从剧种发展来看,秦腔、京剧、话剧、歌舞剧等依旧具有观众市场,舞台表演以张扬艺术个性,坚定地域风格、文化自信自觉为主,彰显宁夏戏剧正遵循着自己的美学原理健康地前行着。新编剧目有9出京剧、15出秦腔、10出眉户、7出花儿剧、3出盐池道情、4出银川道情、1出中卫道情等,根据当地的语言习惯、生活习惯,对传统剧目进行改编,融入现代人的观点,既保留了原剧目的故事情节,也加入了宁夏的新元素。2000年至2017年,杨智编剧的秦腔《狸猫换太子》获第一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刘锦云创作的秦腔现代剧《狗儿爷涅槃》获第七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侯洪章与朱正雄合作编剧的眉户剧《塞上南国人》获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剧目二等奖;王文清和周仕华创作的戏剧小品《人活一口气》获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大赛剧本三等奖;丁跃创作的戏剧小品《村长钓鸡》获第九届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三等奖。还有符合时代特征的移植或创作剧目,如《月下来迟》《十二把镰刀》《清风明月》《庄妃与多尔衮》《硒砂瓜甜》《过草地》《村支书李玉荣》《卖粮》《偷炭记》《渠水弯弯流》《紫薇传奇》《天高云淡》等,都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