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时期,多个秦腔表演艺术团体在宁夏各地得到长足发展,涌现出大批秦腔表演艺人和专工秦腔教学的教师,代表人物有李长清、孙广乾、何振中、王庚寅、刘晏奎、张贵荣、席子才、姚茂秦、杨正俗、王安民等。
李长清(1878—1962),甘肃条城人。拜陕西秦腔名须生刘毓中的父亲刘立杰(艺名木匠红)为师,跟班学戏,先学胡子生,后改学花脸。师徒在陇东一带很有名气。1913年,李长清来宁夏搭班孙葫芦的光盛班,在宁夏中卫、中宁、宁朔、平罗等地演出。1935年,宁夏成立觉民学社,李长清随光盛班的部分艺人参加了觉民学社,从此结束了流浪生涯,在觉民学社演二花脸兼演丑角或配角。李长清尤其擅演不同剧目中的判官(属配角),而且造型与众不同,自成风格,能刻画出不同性格与形象。他在舞台上演瘦判官亮相时“吹火”“耍牙”,演胖判官动作有“扑蛾”、摆“天下太平”四字,动作纯熟,得心应手,堪称一绝,故得“活判官”之称号。
孙广乾(1883—1948),陕西人。外号“孙葫芦”,擅演剧目《李陵碑》等。早年在西安学艺,出科后自己组班,自任班主,取名“光盛班”,在陕西、甘肃一带演出。他在班社中是须生演员,因他博学多艺,各个行当无所不会,台上缺什么样的角色都能顶上去,人称“戏包袱”。1918年被朔方道道尹陈必淮接来宁夏,从此在宁夏扎根。孙广乾不仅是位出色的演员,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秦腔艺术教育家。他的学生为数众多,其中他亲授的党玉亭,开始时以演旦角出名,俗称“大嘴旦”,后改唱胡子生,是著名的秦腔演员。1934年,光盛班戏箱被军阀抢走,大戏无法演出,孙广乾就组织小戏班子坚持演小戏。1935年,觉民学社成立时,他一度加入该社,不久后离开。他先后组织过几个秦腔小戏班子,辗转演出于宁夏各地,直到病逝。
何振中,陕西人。擅演剧目《武家坡》《断桥》《玉堂春》《游西湖》等。陕西榛苓社出科,旦行无所不通,嗓音甜美,吐字真切。1935年来宁夏,任觉民学社副社长。他在《放饭》一戏中,表演吹火技巧,一口气能达三十多次,堪称绝活。他的唱腔艺术,更令人拍手叫绝,得到了多方好评。王绍猷先生评价说:“何振中歌唱则调叶商羽,娴雅动人。碧梧鸣凤,翠柳啼莺。壮士闻歌,默然无声。”
王庚寅(1890—1957),陕西长安人。擅演剧目《绝龙岭》《打銮驾》《斩单童》《苟家滩》《游西湖》《抱火斗》等。早年在西安投师学艺,1924年加入陕西正俗社,任演员兼教师。1934年,到甘肃兰州搭班演出。1935年,参加宁夏觉民学社,为该社创始人之一,并任总教师。1940年,庚辰俱乐部成立后,兼任该俱乐部总教师。王庚寅工大花、二花脸,功底深厚,文武不挡,尤其是“摔碗”“踏瓦”之技堪称一绝。早年在陕西演出时,就有“小老虎”之称。
刘晏奎(1901—1954),陕西人。擅演剧目《五丈原》《拜台》《祭灯》等。工须生,幼年在家乡学艺,出科后赴甘肃兰州,在化俗社搭班演出,与号称“须生一绝”的麻子红郗德育同在一社。因郗德育的须生已负盛名,刘晏奎索性改演丑行,专与郗德育配戏,久而久之,刘晏奎竟以丑角为观众所熟悉。1932年,刘晏奎来到宁夏,加入孙广乾的光盛班,以唱须生为主,兼演丑角,轰动宁夏。他嗓音甜润,刚柔兼济,运用自如,常饰演《五丈原》《拜台》《祭灯》中的诸葛亮,有“活诸葛”之称。刘晏奎虽工须生,但精通丑行,他饰演《玉虎坠》中的贺其卷这一角色,宁夏丑行无人能比。1935年,宁夏觉民学社成立,聘请刘晏奎为演员兼教师。他戏路宽,会戏多,深得学员敬重,被评为觉民学社“八大教师”之一。经常演出的剧目和角色有《空城计》中的诸葛亮、《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晋、《玉虎坠》中的须生冯彦和丑角贺其卷等。他嗓音洪亮,吐字清楚,特别是在托腔中善用鼻音,韵味十足,悦耳动听。
张贵荣(1902—1974),外号“大个子胡子旦”,陕西眉县人。擅演剧目《张公背张婆》《女起解》等。自陕西眉县秦剧团学艺出科后,便辗转于陕甘宁一带搭班演出。1943年,驻宁夏第一六八师组建新声秦剧社,聘请张贵荣担任总教师兼演员。他的戏路很宽,生、旦、净、丑无所不会,功底扎实,扮相潇洒英俊,行腔洪亮,吐字清晰,在艺术上极有造诣,有“戏包袱”之称。他一生排演各类戏剧二百多本,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演员。
席子才(1909—?),陕西长安人。宁夏秦腔剧团演员,擅演剧目《三滴血》《白先生看病》《女起解》《庚娘传》等。1929年,在陕西秦钟社(后改为新声社)学艺三年,工丑角。其表演洒脱自如,诙谐幽默,自然流畅,演唱吐字清晰。最拿手的戏是《三滴血》中的晋信书、《白先生看病》中的白先生、《女起解》中的崇公道、《庚娘传》中的王十八、《夺锦楼》中的万化楼、《柜中缘》中的淘气等。《可怜虫》《蝴蝶杯》也受到观众欢迎。1935年,席子才受魏鸿发、任绍九之托,在兰州多方联络艺人,接演员数十名来宁夏演出,并成立觉民学社,他为创始人之一,担任教师及剧务主任。席子才不但能演戏,还能修改和移植剧本,经他修改和移植的剧本有数十本之多。
姚茂秦(1914—1948),陕西人。擅演剧目《伍员逃国》《拆书》《杀府》《葫芦峪》等。幼年入陕西秦钟社学艺,出科后加入新声社。1932年,随新声社来宁夏演出约两年,后到甘肃兰州一带演出。1942年,姚茂秦再次来宁夏,并加入省保安处所属庚辰俱乐部,任秦腔教师。姚茂秦在担任教师的同时,经常和学生同台演出。他多才多艺,戏路很宽,生、旦、净、丑无所不通,扮相、身段俱佳,动作大方、流畅、潇洒,嗓音洪亮、深厚、富有韵味。姚茂秦一生演出剧目百余部,最大特点是,能熟练地运用戏剧程式动作技巧来塑造人物。如在《伍员逃国》一戏中,为表达伍员逃走时的仓皇,他一边挥舞马鞭,一边舞动剑穗,同时抖动髯口。姚茂秦还擅演丑角,在《玉虎坠》一戏中,他饰演贺其卷,极受观众欢迎。此外,姚茂秦还能司鼓、操琴,凡是学生演出,他一般都亲自司鼓或操琴。(www.xing528.com)
杨正俗,陕西人。陕西正俗社出科的著名旦角。1935年来到宁夏后,基本放弃了舞台生涯,专心担任觉民学社的教师。他在教授觉民学社乙班学生期间,多方寻找师资力量,请来教师王安民、鼓师王屏藩、名角庄正中和王应钟等参与教学。在宁夏期间,除了担任觉民学社的教师,杨正俗还教授庚辰俱乐部、民化剧团的艺人练功、排戏,为宁夏培养秦腔人才。
王安民,陕西人。擅演剧目《软玉屏》《三滴血》《颐和园》等。曾是陕西易俗社知名旦角。1937年来到宁夏,在觉民学社担任教师,一边教学一边排戏,经他排练的秦腔戏有《软玉屏》《三滴血》《颐和园》《夺锦楼》等五十多部。
此外,张贵荣、康正中、席子才、李俗民、丁醒民、杨觉民、苏金荣、赵守中、龚乃中、钟新民、钱森、李振民、李德民、萧信中、杨正俗、屈效梅等优秀秦腔艺人在近现代宁夏秦腔艺术界享有很高声誉,这些艺人在之后宁夏的秦腔发展与传播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综合来看,近现代时期是宁夏秦腔发展的关键时期,演出活动繁多,艺人队伍庞大,演艺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格、艺术表现力和文化内涵,是对宁夏一方水土和人文特色的别样诠释。
近现代时期,宁夏戏剧的繁荣离不开与外界戏班剧社的广泛交流。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罗王府戏班在光绪年间,每年来宁夏府城演出一两次,他们有时单独演出,有时与宁夏府城文田戏班合演。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陕西人刘喜带领二十余人的秦腔戏班经常出现在宁夏府城各大庙会。宣统年间陕西人裴大黑带领二十余人的戏班经常出现在宁夏府城,演出剧目有《铡美案》《黄河阵》《百宝箱》《玉堂春》《取成都》《五雷阵》等。刘毓中组建的新声社在银川演出秦腔《三滴血》《史可法》《算卦骗人》《巫水缘》《看病》《秋水秋雨》《一字狱》等,大受欢迎。1922年,天津同乐班由张家口一路到银川,在曹翠云戏班搭台演出。1936年,甘肃平凉顺德社、平乐社等频繁到固原进行长期或短期演出。1938年,陕西三边七七剧团来到宁夏盐池县,演出抗日救国剧目。延安边报剧团在宁夏盐池慰问演出,编演了《劳动英雄王科翻身记》。1939年4月至6月,陕西正艺社来宁演出。社长李正敏,艺人有王易民、李正斌、靖正民、大麻大等三十余人,演出秦腔戏有《五典坡》《白蛇传》《白玉楼》《玉堂春》《凤仪亭》等。在宁演出期间,李正敏经常指点觉民学社学生的唱腔和演技,对提升宁夏秦腔技艺大有帮助。
孙仁玉创建的易俗社曾两次受邀来到宁夏。1941年3月至5月,易俗社在宁夏共演出《木兰从军》《新忠义侠》《夺锦楼》《颐和园》《宦海潮》《投笔从戎》《儿女英雄传》《秋雨秋风》等戏剧二十余场,受到宁夏秦腔票友和社会各界人士一致好评。这期间,觉民学社认为易俗社名角很多,应该资源共享,以此推动宁夏秦腔的进步,便邀请易俗社名角王天民、马平民、杨令俗指导排练了新戏《劝新郎》《葬花》等,并于1941年4月29日在觉民学社剧场进行了公演。1942年3月9日,宁夏觉民学社提倡以戏剧救国,激发群众抗战热情,邀请易俗社第二次来宁演出。这次演出地涉及平罗、吴忠等地。易俗社来宁夏的名角有马平民、刘建中、刘文中、李可易、雒秉华、杨令俗等六十余人,演出秦腔戏有《双愚记》《黛玉葬花》《拷红娘》《忠烈殉国》《四杰村》《紫金冠》《梅花岭》《新忠义侠》《走雪山》《龙门寺》《民族英雄史可法》等。易俗社到宁夏演出对于宁夏秦腔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梁培华组建的兴华社于1943年6月来到宁夏,先后在银川、吴忠等地演出《洗衣》《杀仇》《伍员逃国》《断桥》《苏武牧羊》《二进宫》《飞云坡》《三娘教子》《白花庵》《得胜图》《升官记》《南天门》《三回头》《八件衣》《蜜蜂计》等秦腔戏。
外地戏班、剧社的演出剧目题材新颖,思想积极,具有移风易俗、普及教育的意义,不但丰富了当时宁夏人的精神生活,还为宁夏戏曲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