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夏秦腔班社: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代表

宁夏秦腔班社: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代表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末民国初,秦腔成为宁夏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邻近宁夏的陕西、甘肃等省的民间秦腔戏班常到宁夏各地演出,促进了宁夏秦腔艺术的发展。宁夏本地也有大量秦腔艺人出现,并组建了当地秦腔戏曲班社,出现了很多影响力较大的秦腔班社。(七)中卫维新剧社1937年,陕西籍秦腔演员田保年与其女田小兰及丁振华、张裕民等在中卫组建秦腔戏班,取名民乐社,后更名维新剧社。

宁夏秦腔班社: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代表

1912年,宁夏府改为宁夏道,省政府仍设在今银川,是当时宁夏政治、经济、交通文化商业的中心。1949年宁夏解放,宁夏秦腔活动多为本地民间班社或外省流动的民间班社所发动。清末民国初,秦腔成为宁夏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邻近宁夏的陕西、甘肃等省的民间秦腔戏班常到宁夏各地演出,促进了宁夏秦腔艺术的发展。宁夏本地也有大量秦腔艺人出现,并组建了当地秦腔戏曲班社,出现了很多影响力较大的秦腔班社。

(一)光盛班

班主孙广乾,因其头秃,人称孙葫芦,光盛班也被称“葫芦班”。1918年,宁夏道尹陈必淮为其母做寿,特地从陕西请来光盛班在寿宴上演出《黄河阵》《抱火柱》《八件衣》《烙碗计》《金沙滩》《五典坡》《李翠莲大上吊》等秦腔戏,在宁夏大为轰动。做寿演出结束后,光盛班留在宁夏,直到1934年孙殿英攻打宁夏,抢劫了戏箱,班社解散。在宁夏的近二十年,光盛班来往于中卫、中宁、吴忠、银川等地演出。其主要艺人有胡金斗、胡庆堂、王甫成、王小、金叶子、小武旦、程福贵、张老旦等共三十余人(《宁夏戏曲活动大事记》和《宁夏戏曲史料汇编》第2辑)。后来,光盛班又请来陕西著名须生王文鹏、刘晏奎和旦角常春燕、朱训俗以及小生李景华等著名演员加入,班社演员阵容强大。代表剧目有《升官图》《铁冠图》《五义图》《苦节图》《万寿图》等。

(二)隆德戏班

也称许家班、煌爷班。1926年,隆德县成立红盛班、许家班、陨爷班三个私立“江湖性”的秦腔戏班,每班演员二十余人,设备十分简陋,服装挂带多为土布自制,间有花纹,悉为描画。这些戏班,生活无固定保障,均以神期庙会传统节日的演出为主,大都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和城乡庙会时搭班演出,夏忙歇业,冬寒散伙。演出的剧目本戏和折子戏参半,视演出时间及观众多寡而定。本戏主要有《大劈棺》《黄河阵》《文王归西》《大回朝》《伍员逃国》《串龙珠》《蛟龙驹》《破渑池》《乾隆打宫》《双五关》《八件衣》《铡美案》《日月图》《富贵图》《九莲灯》等。

(三)中卫光盛班

1927年,陕西著名秦腔净角演员田德年成立光盛班,到中卫演出,先献艺于山陕会馆,后在鲁班庙演出。主要演员有姚茂秦、周正俗、张贵荣、管育中、宋乐民等,主要演出剧目有《五丈原》《回荆州》《铡美案》《蜜蜂计》《五典坡》《赵氏孤儿》《家庭痛史》等。1941年后,光盛班解体。

(四)陈先开戏班

成立于民国年间,具体时间不详。班址在固原县城(今固原市原州区),在当地较有名气。班主陈先开原为固原县城生意人,因喜欢秦腔,专门购置戏箱,组织起了戏班,演员有张浩仁、陈有楼、王平等。1938年5月,丁醒民与李林平、余景明、王景明、苏景红、李景明等从平凉来到固原县城,也到陈先开戏班搭班演出,首场演出轰动固原县城。

(五)觉民学社

1935年成立,成员分别来自兰州的新兴社、正俗分社、新声社及宁夏葫芦班等,有五十余人。1939年3月改名觉民学校,1941年1月改为宁夏省初级戏剧学校(又名“觉民初级戏剧学校”),后又称觉民学社,隶属宁夏省戏剧改良委员会和教育厅双重领导。

觉民学社成立后,接受教育界人士呼吁:“戏剧当以驱恶扬善、除暴安良、移风易俗为宗旨。”为此,觉民学社对旧戏中的糟粕进行了改良,取缔内容荒诞、宣扬迷信的不健康的戏,相继挖掘、整理、排演了秦腔传统剧目《抱火衣》《八件衣》《玉凤簪》《白蛇传》《辕门斩子》《铡美案》《劈门买画》《三滴血》等。同时,老艺人献艺,演出拿手戏《拜台》《哭五更》《闯宫》《斩单童》等秦腔剧目,很受欢迎。这种革新,不仅使秦腔质量有了提高,也使观众的欣赏水平和审美发生了变化,大大促进了秦腔艺术的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艺人们为了宣传抗日救国思想,演出了许多宣扬爱国主义、歌颂民族英雄的戏,如《史可法》《精忠报国》《戚继光》《吕四娘》《萧夫人》等。

1941年,觉民学社有学生一百四十名,编为四学级,课程以秦腔为主,共有甲、乙、丙三班,其中甲班学生已到毕业期限,学校因恐学生艺术方面未臻完美,先后邀请陕西、甘肃秦腔剧社与秦腔演员来宁夏献技演出,为学生提供观摩学习的机会。邀请兰州秦腔名角、觉民学社原社长沈和中与崔晓钟、傅荣启等三人来宁夏演出《木南寺》;邀请秦腔青衣花衫权孝芩来宁夏登台献技,与觉民学社杨觉民、骆长民合作演出《忠孝图》。之后,觉民学社除排演陕西易俗社具有专利权的剧本,把抗战中可歌可泣的故事用旧形式表演出来外,还挖掘了一些传统戏,如《三休樊梨花》《杨八姐春游》《杨排风》《火焰驹》《苦节图》《玉虎坠》等,演出剧目更为丰富。1949年前,觉民学社总共招收学生二百余名,分甲、乙、丙、丁、戊五个班,为学生制定了文化学习、业务训练、舞台实践三者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了一批新型的艺术人才。

(六)固原化俗社(www.xing528.com)

1936年在固原县成立,班主石林泉、雷霄汉。演员大部分是从陕西、甘肃到固原搭班演戏的艺人,演出剧目主要有《七星庙》《抱火柱》《秦香莲》等。因经营不景气,戏班两年后自行解散。

(七)中卫维新剧社

1937年,陕西籍秦腔演员田保年与其女田小兰及丁振华、张裕民等在中卫组建秦腔戏班,取名民乐社,后更名维新剧社。原葫芦班的金叶子、郝振川、杨金凤、杨金民、张振民等,曾在这个戏班搭班演出,演出剧目主要有《抱火斗》《法门寺》《天门阵》《劈山救母》等。后来,该社流动于中宁、中卫两地之间演出。

(八)中宁成义社

1938年成立,1947年解散。社长张云早,社址在中宁县城东街刘姓店内。平时每晚演出一场,六七月间,加演日场。演出剧目主要有《五典坡》《对银杯》《李翠莲大上吊》《双钉针》《烙碗计》《铡美案》等。票房收入每月按成分红,社长及戏箱、杂用分三成,其他演职员共分七成。

(九)固原中雅社

1940年成立,箱主余杰臣,社长丁醒民,主要演员有丁醒民、华启民、杨化民、吕秀民、余竞民、张金民、朱生坤、任易民、张和民、史易风、张好仁(张浩仁)等,演出剧目主要有《大报仇》《金沙滩》《乾坤带》《辕门斩子》等。1942年,中雅社因无法维持而解散。

(十)庚辰俱乐部

1940年4月成立,隶属宁夏省保安处,后归驻宁第十一军军部领导,演出秦腔,设一个大队、三个分队,共七十余人。所演剧目大致与觉民学社相同。俱乐部先后聘请觉民学社的康正中、杨正俗、席子才、王安民、姚茂秦、管育中等担任教师,聘请王玉本、盖宝义等为学生教授武功,排练武戏。首任队长马勇,继任队长有马兴武、张建先、马成才、崔高扬、马元宝、马任昌、黄国璋等。演员是从部队选拔出来的士兵,其中优秀者有苏金荣、钟新民、钱森、罗恒年等几十人。庚辰俱乐部演出剧目达二百多本,其中既有传统剧,也有新编历史剧。除在部队频繁演出,还到中宁、吴忠、灵武、平罗等地演出,活跃了部队与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庚辰俱乐部培养了秦腔艺人,使宁夏秦腔艺术呈现出一派生机。

(十一)军声剧团

1940年,时驻宁夏灵武县陆军暂编第九师所属文艺演出队抽调人员,成立了军声剧团。先后委派到剧团担任团长的军官有少校钟志远、王俊义、朱文斌、李海珠和上尉魏召风、王赞熊、邵献武、高志升等。军声剧团主要演员有杨安民、朱玉国、负和民、姚景华、易民、杨伯民、吴治中、张武民、秦益中、卓登云、叶益民等。演出剧目主要有《三滴血》《火焰驹》《铡美案》《黑叮本》《蝴蝶杯》《软玉屏》《状元媒》《玉虎坠》《黄河阵》《葫芦峪》《八件衣》《破宁国》《回荆州》《大报仇》《玉堂春》《白玉楼》《乾坤鞘》《赘婿鉴》《访宁夏》《杀子报》《九更天》《五典坡》《访苏州》《玉镜台》《周仁回府》等。军声剧团曾在宁夏的吴忠、金积、银川、盐池等地演出过,颇受群众欢迎。1949年9月23日,军声剧团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九兵团六十四军一九二师接收,大部分演职员被分配到宁夏军区文工团,学生队的学员大部分回原籍。

(十二)塞上剧团

1948年,驻宁夏中卫县的国民党第八十一军在接管固原县秦剧社的基础上,组建了一支专门为部队演出秦腔的剧团,名曰“塞上剧团”。政治部中校课长宋尊宽兼任团长,演员均授军衔,绝大多数是从陕西、甘肃等地招募而来。主要演员有丁醒民、丁振华、屈效梅、张裕民、张义民、田德年、张浩仁、乔良平、高志平、宋雏民、金保林、钟新民、杨化民、常明福、乔生保、骥风民、黄佩福、杨凤兰,以及孙志明(司鼓)、李金寿(板胡)、丁醒国(武乐)等五十余人。演出的主要剧目有《五典坡》《周仁回府》《金沙滩》《三滴血》《劈山救母》《八件衣》《辕门斩子》《抱火斗》《包公赔情》《可怜虫》等。1949年9月,第八十一军在中卫县起义,中卫县和平解放。1950年塞上剧团更名为中卫秦腔剧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