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夏艺术史:秦腔的传承与深根

宁夏艺术史:秦腔的传承与深根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夏南部地区明代隶属甘肃管辖,西秦腔在宁夏南部地区出现也很有可能。此处的“大戏”即指秦腔,更进一步说明明朝末年秦腔在宁夏各地已经出现并流行。进入清代以后,秦腔已经在宁夏各地深深地扎下了根,而且活动的足迹遍布全宁夏。由于秦腔形成于我国北方,有着浓厚的北方乡土气息,自流入宁夏一带后,很快成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并以较快的速度传播。其主要标志是有宁夏籍秦腔编剧的出现。

宁夏艺术史:秦腔的传承与深根

梆子戏是明末形成于山西、陕西、河南比邻地区的戏曲声腔,俗称“山陕梆子”。大约从清代初年开始,梆子戏逐步向邻近的地区流传,并先后孕育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梆子戏剧种,秦腔即为其中之一。秦腔何时出现在宁夏,鉴于史料的缺乏,只能从零散史料中一窥大概。

西秦腔起源于甘肃,也称“甘肃调”。明万历年间无名氏所撰传奇《钵中莲》第十四出记有“西秦腔二犯”的曲调,说明明代末期“西秦腔”已经出现。宁夏南部地区明代隶属甘肃管辖,西秦腔在宁夏南部地区出现也很有可能。另据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纂修的《宁夏府志·风俗》记载:“五月十三日,竟渡剧祀关圣。”民间传说农历五月十三是三国时蜀之大将关羽诞辰,在其诞日必有大规模的庆祝活动。除关帝庙外,其他如东岳庙、龙王庙、药王庙、城隍庙等遍及各地,均定期举行庙会,有条件的以“大戏祀神”,穷乡僻壤也以曲子或影戏进行娱神演出。此处的“大戏”即指秦腔,更进一步说明明朝末年秦腔在宁夏各地已经出现并流行。进入清代以后,秦腔已经在宁夏各地深深地扎下了根,而且活动的足迹遍布全宁夏。

据清乾隆十七年(1752)重修的《海城厅志备遗》记载:“东岳、关帝、城隍、太白等庙宇,各庙每年一会,再会不一,备有定期,并设会首以司钱谷出入,至期扮演设戏剧,男女纵观,夜以继日……穷乡小区,以建方神庙,似为祈报之地,春秋二次,亦共聚焉,力不能者演灯影以酬神。”这段记述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至期扮演设戏剧,男女纵观,夜以继日”中所提“戏剧”即为当时人们所喜欢的秦腔大戏;二是海城,即今宁夏的海原县,明清时先后隶属于陕西和甘肃。作为这一事实的佐证,清乾隆二十年(1755),宁夏太守赵竹堂的门客汪绎辰所撰《银川小志·风俗》中记道:“归至府署二门外,供忙神春牛,行礼毕,上堂饮庆春席,戏班演戏数剧,童子捋村妇唱秧歌,马夫扮报人,三次驰马至堂叫‘高升’,次日鞭春二门外。”清代,宁夏中卫一带,“丧用佛事,动鼓乐……或演剧为观美”,逢庙会,“修酷立会,勉力布施,献戏酬神,屡朝连夜……妇女亦向夜观剧”。清代,宁夏平罗一带,“清明,各携酒榼,郊外踏青,观剧于掩骨寺,士女杂沓”。清代,今宁夏固原一带,“凡城关各庙演戏祀神”。史料说明,最晚到乾隆年间,秦腔在宁夏一带已相当普及。(www.xing528.com)

由于秦腔形成于我国北方,有着浓厚的北方乡土气息,自流入宁夏一带后,很快成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并以较快的速度传播。其主要标志是有宁夏籍秦腔编剧的出现。陕西省艺术研究院整理的清末民国初秦腔剧目中记载有《玉凤簪》(又名《十四王访宁夏·王廉哭五更》)、《康熙被困北塔寺》等,编剧系宁夏籍。明清时期在宁夏一带出现的秦腔戏班多为陕西、甘肃两地来宁夏的流动戏班。大约清末宁夏本地出现了固定的秦腔戏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