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港南区革命老区建设新农村

港南区革命老区建设新农村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上级组织的指导下,港南区通过广泛宣传、科学规划、夯实基础、点面结合,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掀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潮。此外,港南区多方筹集资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此期间,港南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

港南区革命老区建设新农村

2005年10月8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包括: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

此后,港南区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及早部署、科学规划、部门联动,掀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

首先,及早部署,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为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港南区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动员会,领导小组多次深入乡镇、村屯调研,结合港南区的实际,提出“硬化村庄道路、修建供水设施、发展农村能源、加强文化广电体育及农村科技设施、完善卫生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住宅、强化村容整治、调整产业发展、促进村风文明”9个主要内容的工作思路,落实领导联系点制度,确定了桥圩镇永梧村和何平村德沽岭屯、新塘乡下宋村谭屋屯等12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并组织来自45个区直部门(单位)的160多名党员干部组成9个工作队分别下到各包点村进行指导开展工作,加快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其次,科学规划,突出新农村建设特点。推进新农村建设,规划先行。港南区始终把新农村规划摆在首位,按照“结合实际、尊重民意、突出特色、注重配套、严格执行”的要求,做到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通过深入调研,组织专业测量队伍深入村屯进行地形测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例如,针对桥圩镇何平村德沽岭屯有群众文体活动浓厚氛围,永梧村有种桑养蚕的传统习惯,瓦塘乡香江村满村屯有种植水果的传统优势,即将这些村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港南全区12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形成了“文化村”“桑蚕村”“水果村”“肉鸽村”等各具特色的“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新农村建设新格局。

再次,部门联动,掀起新农村建设热潮。在新农村建设中,港南区形成了区直部门互动,区、乡镇、村三级联动,整合资源,掀起新农村建设热潮。中共港南区委宣传部以送戏下乡的方式,向桥圩镇何平村德沽岭屯送去了一台主题为“新农村建设暨庆祝德沽岭文体活动中心成立两周年”文体活动,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氛围。港南区林业局协调投入资金14万元,分别在桥圩镇南溪桥村17队和瓦塘乡香江村满村屯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兴建沼气池500多座,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中共港南区委多方筹集资金1.5万元,在德沽岭屯筹建一个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的“青年小公园”,优化村民的生活和娱乐环境。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各显神通,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德沽岭屯多方筹集投入资金30多万元,硬化、绿化了800多米的进村道路,安装了自来水和有线电视,进一步完善了屯里的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永梧村加大投入,该村自筹100多万元将全村近6千米的环村道硬化,使95%的农户住上了楼房和90%的农户安装了程控电话,50%的农户看上了闭路电视,建成3个灯光球场。谭屋屯群众自发集资5万多元对2.5千米的村道进行了维修,旧房改造9间共300多平方米,投入3000多万元,建设面积400平方米的村内小公园一个。

在上级组织的指导下,港南区通过广泛宣传、科学规划、夯实基础、点面结合,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掀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潮。

为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建设氛围,港南区先后组织召开区、乡镇、村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种会议60多次,举办专题文艺晚会、篮球赛30多场次,出版墙报36期,张贴大小标语400多条,印发资料8.5万份,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形成共同关心、共同支持、共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港南区进一步科学规划,着眼长远。例如,桥圩镇何平村平民屯规划中,总用地面积180亩,其中,新建商住小区1个,修建水泥道路4.2千米,建设公厕4个、垃圾收集点4个、文化活动中心2个、休闲小公园3个、篮球场2个、排球场1个、戏台2个,等等。全村计划拆除旧房43户,面积共计4795平方米;改造净化池塘水沟9个条);安装路灯70盏;改厕125户。这些细致科学的规划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筑了蓝图。

此外,港南区多方筹集资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006年,港南区在13个试点村屯筹集资金117万元,修建了71千米的村屯水泥路。其中,新塘乡下宋村谭屋屯筹集资金60多万元,基本完成了环村道路、屯内道路的拓宽和路面硬化,建成“青年小公园”1个。桥圩镇何平村平民屯筹集资金21万元,硬化了东环路、中环路、西环路共.18千米的村级路,铺好长210米的村小学至德沽岭道路的路基,并建成阅览室1个、灯光球场2个、“青年小公园”1个。

最后,通过抓好示范,点面结合,推广新农村建设。通过抓好13个村屯的新农村试点工作,树立样板,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例如,湛江镇党委、政府组织工作队深入辖区试点村屯,组织农民开展“三清三改”“村村通水泥路”大会战,开工建设人饮工程和硬化村屯道路。瓦塘乡香江村、新江村与海南省航空房地产有限公司贵港办事处联合开发建设“新香江新村”,投入资金1300万元,加紧建设新楼房。在香江村、新江村的带动下,瓦塘乡的六李村、上江村、南山村等村屯的农民纷纷筹集资金,开展村屯道路的路面硬化、饮用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全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情高涨。

在此期间,港南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深入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村级党组织为核心,以强村带弱村,整体推进,夯实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港南区采取以整治为主要手段,先整治中心村,后整治周边自然村;先整治群众最有意见的环境问题,后进行道路硬化、活动场所建设、文化设施配套建设。桥圩镇何平村德沽岭是一个中心村,全村90%农户的房子已实现楼房化,50%的村道已实现硬化。在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之前,该村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群众反映强烈。村党支部借先进性教育活动之机,积极组织党员群众整治环境和捐钱捐物,修建了两个篮球场,栽树500多棵,得到了群众的好评。兴华村党支部在新建的篮球场上举行了春节篮球、拔河等比赛和游园活动,羽绒加工行业老板、外出返村党员和群众800多人次参加了活动。

针对农民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争当带头人、齐奔致富路、共建新农村”主题实践活动,以“送温暖、办实事、解难题” 为主要内容的关爱困难群众大行动以及“送温暖、献爱心”和“帮一联五访十”活动,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好事。湛江镇芦山村党支部主动联系,与港南区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联合开展慰问外出党员家庭和生活困难党员家庭活动,深入芦山村外出务工党员和困难党员家中,为他们分别送去慰问金,面条花生油等物资,以及学习资料,把党的温暖送到他们的心坎上。通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激发港南区党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和热情。

创新联动方式,实施强村带弱村,实行整体推进,是港南区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特点。在巩固和扩大村级组织“五村、两规范” 建设成果的同时,广泛开展“强村带弱村”活动,整体增强村级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桥圩村、山边村、永梧村分别与两个贫困村进行帮扶结对,共同发展。新塘乡华国村是一个贫困村,通过与该乡山边村结对,经常组织村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到山边村学习,党员群众的经济意识、发展意识、帮扶意识进一步增强,坚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

2010年以来,港南区通过加强流通服务网络、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技术服务网络、现代机械服务网络、政府服务网络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港南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搭建流通服务网络。港南区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通过在农村逐步推行连锁经营,构建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满足农民消费需求。2010年以来,港南区已建立了59间“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极大改善了农村商品流通状况,切实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小生产对接大市场”的问题。

第二,搭建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港南区开通了“12316”三农热线,010年为广大农民提供各种农业实用新技术、新知识18类2227项和农村政策法规咨询3类175项;建立了港南区农业信息网,着重介绍港南农业发展动态和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向区内外推介港南区的农业特色产业;完善农作物病虫监测网,发布农作物病虫鼠害预测预报信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成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以及桥圩、湛江、八塘、新塘和瓦塘5个乡镇蔬菜质量安全检测流动工作站,每个站每月完成100个以蔬菜为重点的农产品样品质量安全检测,推动港南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2010年,港南区被列入自治区创建无公害粮食生产示范基地县(区)。

第三,构建技术服务网络。港南区通过创建农村科技中心户,搭建干部群众学习科技的平台。农业部门向中心户提供农业科技信息,科技部门向中心户发放农村致富信息,并引导群众就近向中心户集中,努力把中心户建设成为农民自己的科技中心、培训中心、传播中心。港南区还组织广大农业工作者深入农村一线,进行技术指导、成果推广、信息咨询等服务,并建立了一批粮食科技示范基地、蔬菜科技示范基地、淡水养殖科技示范基地。

第四,构建现代机械服务网络。港南区注重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各乡镇都成立了1—2个机耕服务队,统一做好农机跨村、屯作业调度。据统计,仅2010年上半年港南区就投入农业生产拖拉机1728台次,完成机犁、机耙面积20万亩,同时派出农机维修技术服务队8个、技术人员45人,帮助农民修理农机具576台(套)。此外,农机部门还组织农机技术人员到各乡镇进行农机技术宣传和示范演习,通过宣传发动和政策引导,有效地推动了港南区农业机械化进程和农业的发展。(www.xing528.com)

第五,构建政府服务网络。各级政府部门深入开展“八桂先锋行”“四争四看四比十戒”活动,以作风行政效能建设为契机,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变管理为服务,方便了群众办事,密切了干群关系。此外,从区、乡二级机关选派322名干部到港南区161个行政村担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直接服务农村、服务群众、服务发展,锻炼干部,推动作风转变,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管理方面,港南严格实施“四个坚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管理。

一是坚持定期培训和经常性教育。制订培训计划,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定期培训,加强经常性教育。各乡镇也充分利用乡镇党校定期对进驻该乡镇的市、区和本乡镇的指导员进行培训。

二是坚持工作例会和汇报制度。由港南区基层办每月组织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组组长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乡镇工作组也组织本组指导员每周一召开一次例会。对指导员驻村开展工作的情况,实行逐级汇报制度,驻村指导员汇报组长,组长汇报队长,队长汇报区级。各乡镇工作组组长坚持每月书面汇报,做到情况及时汇报区基层办。

三是坚持督查指导和规范工作考勤。区基层办组成工作督查组定期深入乡镇、村屯开展检查工作;中共港南区委领导和派出单位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人员深入乡镇、村屯检查和指导驻村指导员工作和了解新农村建设情况。同时,各工作组坚持做好所在乡镇驻村指导员的日常考勤记录,每月的记录经村干部核实签字,由乡镇党委审核后上报区基层办。

四是坚持驻村日记和注重信息反馈。港南区指导员人手一本“驻村工作日记”,日记后附《指导员管理暂行办法》《新农村工作指导员之歌》和指导员联系电话等,要求驻村指导员每天做好工作日记,每月上报一篇日记到港南区基层办。同时,港南区基层办下发有关信息报送文件,切实加强指导员信息反馈工作,并在《港南组工》专门开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信息》专题,广泛收集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材料,对好人好事进行大力宣传。

港南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村级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推行“党支部+理事会”“党支部+合作社”“党支部+理事会+合作社”的模式,有力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民得到了实惠。

推行“党支部+理事会”模式,大力兴办村级企业。港南区采取村党支部与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相结合方式,提出了大力发展工业、兴办第三产业的构想,牢固树立“你发财、我发展”的理念,大力发展村办企业。例如,桥圩镇何平村在经济能人的带动下,村企业发展迅速,先后引进了永顺林化厂、明鸿羽绒公司等企业。

推行“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夯实群众致富基础。港南区根据实际制定了“党支部+合作社”的发展思路,按照“支部带协会,协会建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模式,以党员为核心,以群众为主体,成立各种行业合作社,促进经济有力发展。瓦塘乡南山村党支部在永顺鸽业公司帮助下,成立了养鸽合作社,把全村及周边村屯的养鸽户整合起来,推动养鸽业发展。该村养鸽户大幅增长,种鸽存栏达到了1万羽,养鸽户每年养鸽收入最多的达8万元。针对农民种桑养蚕增产不增收这一状况,八塘镇木龙村党支部通过组织木龙村以及周边村屯种桑养蚕的农户成立桑蚕专业合作社,确保每公斤蚕茧出售价比其他分散经营户高0.5—0.8元,让农民得到了实惠。

推行“党支部+理事会+合作社”模式,推动村级经济快速发展。瓦塘乡香江村满村屯经党支部组织选举产生了由13名党员、经济能人和群众组成的村民理事会,同时成立了“满村屯水果专业合作社”。理事会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专业合作社组织村民推广荔枝种植的先进技术,改良低产的荔枝树,大力种植优质高产的“丁香荔”“黑叶荔”“鸡嘴荔” 等荔枝品种。实施致富措施后,村年人均收入达到4400元,家家户户住上了新楼房,看上了有线电视,用上了自来水和沼气,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满村屯还多次被自治区、贵港市、港南区授予“文明屯”“卫生村”“广西农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示范点”“广西科普示范村”“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为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港南区新农村建设还结合实际,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推进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明确提出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在生产发展、带领致富、保护环境、文明和谐、党的建设5个方面做到创先争优,切实推进港南区新农村建设。

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在生产发展上创先争优。积极为群众送政策、送资金、送项目、送技术、送温暖、送信息等,协调配合村组抓好特色产业发展,引导群众实现连片种植,规模化生产、科技化管理,努力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例如,瓦塘乡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为南山村党员群众送上养鸽新技术、新品种,帮助该村拓展肉鸽销售渠道,使南山村成为港南区有名的养鸽村。

拓宽增收致富渠道,在带领致富上创先争优。全力为当地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积极落实项目、落实资金、落实派出单位支持工作,帮助群众拓宽增收致富渠道,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和咨询服务、指导群众发展好生产,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发展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和开办技术培训班等方式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努力培育一批学科技、懂科技、用科技致富的新型农民。邀请区内外专家学者和本地乡土人才为农村党员群众开展各种特色种养培训班,培训农村党员群众,使参加培训的农村党员群众掌握1门以上的实用致富技术。

实施美化亮化工程,在保护环境上创先争优。围绕自治区、贵港市和港南区确定实施的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农村改水、改路、改厩、改灶、改厕“五改”工程,积极引导群众推进绿化、美化、亮化、净化、道路硬化“五化”建设,全面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治理,努力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例如,瓦塘乡福新村滩平屯投入资金60多万元对该屯的房屋外墙进行改造,建设综合文体活动中心,村屯绿化、美化、亮化、净化、道路硬化等农村风貌改造,项目建设完成后,该屯成为港南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

在文明和谐上创先争优。完善村规民约,抓实禁毒防艾工作;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处理机制,开展山林矛盾纠纷排查,调解、排查山林纠纷,化解邻里纠纷;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等“四下乡”活动,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形成风清气正、文明和谐的良好工作氛围。

在加强基层党建上创先争优。以强班子、理思路、办实事为主线,指导基层党组织抓党建,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积极开展“建强一个班子、理清一条路子、结对帮扶一户贫困户、为村委会办一件实事、落实一个项目”的“五个一”主题活动,不断夯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通过科学规划、模式创新,经过港南广大干部群众的励精图治,港南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农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