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四年(1925)11月,周恩来推荐澄海中学校长杜国庠,任省立潮州金山中学校长。其时,他站在金山脚下,沐着越过城墙,自东北来的江风,对满操场的金中师生说道:“大家喜欢潮州人来当校长,就推选一个潮州人;这个人学问好,道德也好,他就是杜国庠。”
当其时,虽然张竞生北去北大,但潮州大地,新文化运动,仍然风起云涌,不绝如缕。杜国庠,就是其中比较出色的带头者之一。其时,同样振臂一呼、跟随者众的,还有李春涛、王鼎新、李春蕃(柯柏年)、许唯心、许美勋等,都是领一时风骚的人物。他们通过组织文学社团,出版刊物报纸,兴起新文学创作热潮,推动潮州地区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孕育了一批知名作家和文化人。
民国十二年(1923),潮州地区最早的新文学社团“火焰社”成立,其成员有许美勋、丘玉麟、洪灵菲、戴平万、冯瘦菊、曾曼尼、罗吟甫等53人,火焰社出版了文学刊物《火焰》周刊,刊登于当时的《大岭东报》副刊。《火焰》周刊由冯瘦菊和许美勋轮流主编,先后出版了100多期,发表了“五四”之后各地创作的优秀短篇小说、新诗、散文、随笔、独幕剧、评介和翻译作品等,还曾编辑过“苏俄新进作家高尔基”等一系列专辑。
冯瘦菊的妹妹冯岭梅,笔名冯铿,15岁时便在汕头的报纸副刊发表作品。16岁时,还未到参加火焰社的年龄,却经常为《火焰》周刊撰稿,她曾经于民国十四年(1925)1月至十五年(1926)11月3日,在《岭东国民日报》“文艺”副刊,以《深意》为总题,连载一年多,发表了100多首抒情诗。民国十八年(1929)到上海以后,她与“左联”50多位发起作家之一的许美勋,结为了夫妇。夫为潮安彩塘宏安人,妇乃潮安枫溪云步女。当其时,上海滩头,有不少来自潮州的热血男女。民国二十年(1931)2月7日,24岁的青春年华,她在上海龙华,与李求实、柔石、胡也频、殷夫5个人一起,被秘密枪杀,史称“左联五烈士”。鲁迅获悉之后,愤而写下了不朽名篇《为了忘却的记念》。
民国十五年(1926)秋天,郁达夫在编完《创造月刊》创刊号之后,应郭沫若之邀,乘班轮离沪赴广州,任中山大学文科教授。10月19日,轮船停泊汕头,他即登岸,欲访留日的同学彭湃、李春涛,同行的还有黎锦晖的弟弟黎锦明。其时,黎锦明西装笔挺,年轻气盛,颇为矫健,而郁达夫则身穿长衫,面容瘦白,像似一个商人。他们由许美勋、冯瘦菊带着,来到招商路一横巷1号火焰社的通信处。斯时,许美勋在这里编《汕头星报》,火焰社便借其为通信处。郁达夫翻看了《火焰》周刊的几首新诗,颇为礼貌客气地说:“比《创造月刊》还办得好。”此前,郁达夫看未看过《火焰》周刊,不得而知,但对火焰社肯定已有所了解,才会有对《火焰》周刊的赞美之词。
其时,彭湃任广东省农民协会潮梅海陆丰办事处主任,办事处设汕头市志诚路17号。郁达夫来到这里,恰好彭湃外出,未遇,只见到其间的妇委会书记吴文兰。交谈中,郁达夫掏出名片,顺手拿过毛笔,将名片右上角的北京大学教授6个字涂掉,说道:“彭湃最讨厌这些衔头。”走出办事处,4个人穿街过巷,街路上人来人往,嘈杂喧嚣。许美勋怕郁达夫印象不好,解嘲道:“这些小路,太脏。”郁达夫则翩然一哂曰:“城市都是这样,有大马路,便有小街陋巷。光明与黑暗,原是互相依存交错,这叫城市的阴影嘛。”
当其时,火焰社与国内各新文学团体,如上海创造社、天津浅草社、北平文学研究会、语丝、未名社等,均建立了联系,互赠刊物。言语之间,许美勋、冯瘦菊表达了火焰社社员们对创造社的好感,对郁达夫的倾慕。文人相亲,其情也切,其声也轻。郁达夫细细听着,忽有所感,提笔挥写,其诗云:
五十余人皆爱我,三千里外独离群。
谁知岭外烽烟里,驿路匆匆又逢君。
郁达夫和黎锦明离开汕头后不久,郁达夫又在广州,给许美勋邮寄一首七律,诗曰:
薄有文章传海内,竟无饘粥润枯肠。
敢夸邻女三秋望,忝受湆翁一瓣香。
升斗微名成底事,诗人到处倍凄凉。
民国十六年(1927),安徽霍邱(今金寨)人蒋光慈、安徽芜湖人钱杏邨(阿英),与广东潮安人杨邨人,在上海北四川路、老靶子路附近,开了一家新书店。人们看到,书店的招牌,是用一幅白竹布做的,上面用美术体写着两个很大的字“春野”,用图画钉按在门内左边的墙壁上。此是画家徐迅雷的设计和手笔。至于书店的取名“春野”,则有一段由来。其时,3个人在讨论了开书店的步骤后,就谈到了书店的名字,由于彼此间意见不一,争论了好长时间,也莫衷一是。就在大家都有些厌倦之时,钱杏邨翻了翻桌上一本新出的杂志,蒋光慈斜目一瞥,里面有两句古诗,乃白乐天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高声喊,有了有了,就叫做“春野”吧。接着解释,说,从某种积极的意义看,这“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正象征着我们目前的情景,与将来的前途呢。钱杏邨、杨邨人皆拍手称妙,店名便在哈哈笑中,确定无疑。
除了店名,贴在墙上的,还有书店的“招股章程”,上面明明白白地写着:“本店资本额定3000元,分300股,每股10元,由发起人承担半数。”说来奇怪,这新书店的生意,竟然相当好,而蒋光慈、钱杏邨、杨邨人有了春野书店这个背景,对外活动也变得容易、方便,不仅有外来资本源源加入,钱杏邨、杨邨人还将自己的著作,卖给亚东书局,从而获得几百元的稿费,转过来再作为股金,投入书店。
春野书店的资本金,眼看着日益雄厚,3个人的心气,也一日日地提升。民国十七年(1928)1月1日,《太阳月刊》正式创刊,钱杏邨、杨邨人都成为这份刊物的编辑,这也是“太阳社”名称的由来。其时,所谓的“社”并无组织、职员之类的名目,只不过要发行刊物,便需要有一个机构、名堂罢了。《太阳月刊》出版不久,三大将蒋、钱、杨便深深感到,如果不组织一个联合战线、不标明旗帜招募同志、不张开双臂充实力量,将不足以立足文坛。于是,以三大将为核心,正式成立了“太阳社”,社员还有王艺钟、徐迅雷、洪灵菲、林伯修(杜国庠)、楼建南(楼适夷)、戴平万、夏衍、殷夫、孟超、刘一梦、冯宪章、任钧、童长荣、祝秀侠、顾仲起等,潮州人占了三分之一。
民国十七年(1928)5月20日,太阳社成员洪灵菲、戴平万、林伯修(杜国庠)等几个潮州人,又组织成立了“我们社”,他们一边参加太阳社的活动,一边创办《我们》月刊,跨社发表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的作品,包括理论主张、文学创作,由晓山书店出版,我们社成为当时一个与太阳社、创造社都有密切关系的文学社。
戴平万出生于韩江畔的归湖,洪灵菲出生于韩江畔的江东,林伯修出生于韩江畔的莲阳,3个喝韩江水长大的潮州人,在苏州河畔携手,在海派文坛翱翔。
此种风气,真是让人感到天翻地覆,推陈出新。以前,上海街头,人们看到的是潮州商人的背影,而20世纪20年代,上海街头,人们看到的,是潮州文人的身影。当其时,潮州街头,也时时处处,皆有文化人的履踪。民国十九年(1930),潮州成立了一个大型诗社,曰“壬社”,其成员来自潮梅15属,当时誉为“岭东三杰”的侯乙苻、刘仲英、石铭吾,都是壬社的成员。壬社社长为饶锷,他有一个儿子,名饶宗颐。壬社其他成员有:辜师陶、杨光祖、黄海章、詹祝南(詹安泰)、王显诏、杨睿聪、郭餐雪等。
饶锷曾作《壬社序》记载其盛,序曰:
诗文结社,自昔有之……最著者,如明季之复社、清末之南社,声气之广几于波靡全国。吾潮自明以来,诗人肩背相望,而立社聚讲,以余所知,则有贞社、达社承复社之风;韩社、壶社继南社之后而不佞,十年前亦有瀛社之倡。
由此可见,文人相亲,以诗文而结社,在潮州有悠久的历史。
其时,方兴未艾、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重新把沉寂已久的民间歌谣,带进文学的殿堂。北京大学的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发起歌谣征集,成立歌谣研究会,出版《歌谣》周刊。自北至南,自东向西,其风之盛,席卷全国。天南地北,大河上下,许多思想激进的民俗学者,全心投入,身体力行,收集、编印民间歌谣,南有钟敬文的《客音情歌集》,东有顾颉刚的《吴歌甲集》。受其影响,潮州的有识之士,如丘玉麟、金天民、林培庐,都很快地各个编出了潮州歌谣集子。
民国十六年(1927)4月,周作人为林培庐编的《潮州畲歌集》作序,序文收入周氏的《谈龙集》一书。同一年,丘玉麟编的《潮州歌谣集》面世,周作人也为丘玉麟的歌谣集作序。林培庐、丘玉麟都是燕京大学的学生,老师为学生出的书籍作序,乃天下第一等快事。后来,杨方笙在《潮州歌谣》一文中有过评论,其曰:“1927年,北大毕业,其时任教于金山中学的丘玉麟编辑、整理、出版了第一部《潮州歌谣集》,称得上是筚路蓝缕之作。”
金天民其人,与林、丘二位不同,林培庐为揭阳人,丘玉麟乃潮安人,而金天民原籍浙江绍兴,童年时因八国联军侵华,避兵乱而随双亲辗转落户潮州,其能够热心留意搜集潮州歌谣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并且,金天民的《潮歌》一书,其整理出版的时间,与丘玉麟的《潮州歌谣集》,非常非常接近,而许多歌谣能互不重复,确实难能可贵。而二书在歌谣的收集数量上,保存了更多的原始资料,恰更似是日月同光,双璧争辉。
其时,潮州城内,有两家报纸,他们的营销策略和办报手腕,比之其他报纸,有独到之处。《建设报》是民国十七年(1928),由陈政等人创办。民国初年,他曾出任福建永定县长。副社长郑新煌,十七年(1928)任潮安县教育局长,因仅有中学学历,不久就辞职。总编辑陈光河,与陈政同乡。编辑吴荣弘,彩塘院前人。经理卢儒通,河内西都人。记者有黄家瑜、郑义之。社址设于铁巷2号己畧黄公祠内。该报每天出版一中张,刊载中央和省的电讯和地方消息,有时加印画报一小张。校对沈敏,不时写一些潮州城内街道杂谈和地方掌故,有可读性,多期连载。
《建设报》社长陈政,是潮安县知名度较高的人物,与各乡士绅、豪强连成一气,活动于全县各个角落。这样一来,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以《建设报》社为活动场所的“建设派”。
民国十九年(1930),陈去非任潮安县教育局长。意溪人张可群被派任该局总务主任。张可群是中山大学修业生,颇有文才。次年(1931)8月,韩山师范学校训育主任张美淦调任教育局长,他与张可群是同乡人。当时,正是地方自治运动蓬勃发展的阶段,为了方便联系各方面团体头面人物,争取相当的地位和力量,张可群遂与教育局长张美淦、县立第一中学校长陈行成、县中训育主任钟勃等意溪人,商定创办《大光报》。张可群被推任社长,总编辑吴君懋,副总编辑赵文瑛,编辑张亦文、黄云湖、李新哲等,记者张毓华、许醒五、黄家瑜,经理赖爱德。又聘请名儒、前清秀才戴先俦,韩山师范高中师范科教师詹安泰,金山中学教师宋万里等为特约撰述,不时发表诗词散文。《大光报》设于柳衙巷张厝祠,阵容庞大,人物众多,久而久之,人们称之为“大光派”。
戴先俦,别字贞素,笔名贝丝,是取“贞素”二字的各一部分。先前火焰社正旺的时候,他也是《火焰》周刊的健将之一,其儿子正是戴平万;他的一个外孙女名饶芃子,也是文艺这一行出身,国内比较文学的开山者之一,1987年至1995年,任暨南大学副校长。(www.xing528.com)
詹安泰数年之后,到中山大学任教授,出任中大中文系主任。临走之时,特别推荐青年学者饶宗颐到韩山师范接他的课。及至2008年,广东省评选岭南文化世家,几经筛选,共评出了3户文化世家:广州刘逸生家族、潮州詹安泰家族、东莞容庚家族。《岭南文化世家传记》也随之出炉,分别有:《风雅出家教家风世代传:广州刘逸生家族》、《治学续家风文质两炳焕:潮州詹安泰家族》、《五代书香传一门两大家:东莞容庚家族》。
当其时,《大光报》每天出版一大张,篇幅较大,内容也多,既侧重教育方面的宣传,亦刊载各地电讯与地方新闻。还有一个副刊园地,经常发表戴先俦以贝丝为笔名写的文言小品。后期有张美淦、钟香勃(钟勃)撰写的“长光里”专栏。这个专栏从设置伊始,就十分重视吸引读者,有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思。取材多是潮州流传的某些掌故和一些基层人物的趣闻,偶尔也披露一些权势人物的隐私,加以调侃和讽刺。他俩笔锋犀利泼辣,文字生动感人,尤以钟香勃的作品为甚,常常间杂坊间耳熟能详的方言俚语,令人忍俊不禁。专栏以虚构的“长光里”为人物出场和活动背景,文中人物有大脚冯、小三姨(潮语音“小”,疯子之意)、流涎秦、雄保太爷、炉底炭财主,等等。整个专栏,以长光里龟散为煞尾,滑稽诙谐,戏谑多趣,共有二三十篇,赢得全体读者的广泛喜爱。不久,即印成专辑发售,销路甚好。文中,“不识阿雄保”、“炉底炭,块块透”等语句更成了潮州城内城外,人人皆知、人人运用的熟语。
《建设报》和《大光报》,两派的前台人物,其出生地、年龄、出身、经历、社交以及社会地位,皆有所不同。前者是地方出名的士绅,为各乡豪强说话。后者大多出身于教育界,有的还是教育机关的头面人物,中学校长、主任,其工作人员,也多从事于教育部门。
由于派系不同,办报宗旨有别,为扩大实力,争取读者,两报之间,免不了互相攻讦,并在政界不断物色或扶植自己的代表人物。一次,省参议会行将选举,每县须选出参议员1名,参加省参议会。事先,建设派因基层乡公所较多,选举其派系的人任省参议员就较有把握,而大光报派从政的势力,极为薄弱。选举的结果,当然是建设报派占优势,其支持的头面人物吴伯言中选。吴伯言系彩塘院前人,人称吴三爷。
又有一次,县参议会选举县参议长。两派的议员人数,不相上下,其中个别是骑墙派,要看两派拉锯的情况,再做最后的决定。当时,官塘乡的李振智,原在韩山师范修业,年前,刚任县政府自治科科员,因此对各乡人事,颇为熟悉。虽然他才30多岁,但建设报派认为他可以利用,急于拉拢,并行许愿。李振智回答干脆,曰:“要我站在你们一边,应选我为县参议长。不然,我就选边,支持另一派。你们勿予责怪。”建设报派便答应他的条件。李振智是一个没有什么声望的人,只是施展手腕,就达到了目的要求,当了县参议会议长,真是咄咄怪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街头,不单活跃着潮州的文学人士,也活跃着潮州的电影导演、电影演员。这些潮州电影人,有的是居于上海的世家子弟,有的则是从潮州搭船而来的青年。其时,潮州久沐海外洋风洋气,十里洋场上海,较之本省省会广州,对潮州人有着更大的吸引力。
民国二年(1913),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由潮阳人郑正秋编剧,与张石川联合导演。剧本以潮州地区封建买卖婚姻习俗为题材,片长约40分钟,轰动一时。以后,郑正秋还于民国十二年(1923),创作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正剧长故事片剧本《孤儿救姐》,影片上映时,在与外国片的竞争中,占据上风。郑正秋之子郑少秋,在《孤儿救姐》中,扮演主角孤儿余璞,成为了我国第一位少年电影演员。
民国十九年(1930),潮安人陈铿然,导演用蜡盘发音摄制的有声电影《虞美人》,成为中国有声电影的序曲。《虞美人》是中国的第一部有声电影,陈铿然在导演时,必须拿着秒表,一方面揿着有不同暗示的铃,候准时间对口型;一方面看着秒表,指挥演员开口和动作。郑正秋、郑少秋大名鼎鼎,人们十分熟悉,陈铿然则不然,人们对其知之甚少。
辛亥年间,武昌枪响,易帜换旗,一元更新,进入民国。当时,电影还被大多数人目为一种消遣性的游戏,甚至还拿它与伶人类比,从事电影,不但要担风险,还被人所不齿。陈铿然在一派不看好中,逆流而上,其曰,电影乃“新生之综合艺术,描写人生之艺术,有普及教育之功也”。鉴于这种认识,他不畏舆论漩涡,心甘情愿地投身于银幕。
陈铿然乃属于青年出道。民国十四年(1925),从潮安踏入上海不久,只有十九岁的他,即在上海创办友联影片公司,担任经理。这年5月15日,上海日商纱厂资本家枪杀工人顾正红,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紧接着,5月30日,英国巡捕在南京路向徒手的群众和学生开枪,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陈铿然激于义愤,实时实地拍摄了这一时期上海人民反帝斗争的实况,剪辑成为两本长的纪录片《五卅沪潮》。影片由陈铿然监制,刘亮禅、郭超文摄影,徐碧波编写字幕说明。
《五卅沪潮》的拍摄备尝艰苦。当其时,在5月30日事件发生后仅1小时,陈铿然与摄影师刘亮禅,由司机胡廷芳驾车,飞速赶到南京路现场,眼疾手快,冲着巡捕房门前,抢拍了一些正在洗掉血迹的镜头。6月2日,到南码头同仁辅元堂拍摄死难烈士镜头,当时停尸室内光线太暗,死难者面部拍不清楚,他们急中生智,爬上屋顶开了临时天窗;下午,拍摄了同济大学全体学生抬尹景伊烈士的棺材游行街市;后来又拍摄了白克路宝隆医院内、山东路仁济医院内重伤受难者的许多镜头。
其时,这两座医院周围满布着武装岗警,极难进去,是医院的医生们帮忙,把摄影器材藏在手提药箱内带进去,摄影人员,也乔装护士、助产士,混了进去。病房外虽有人巡逻,但他们得不到医生的允许,不能进入病房。所以拍摄重伤者的镜头时,不致受到阻碍。影片还摄取了上海大学被封闭、学校罢课与学生沿途演讲、工商界散发传单、商店罢市、群众集会等珍贵镜头。
当其时,上海的影片公司已有数十家,但除了友联的这部影片,和长城画片公司拍摄的短片《上海五卅市民大会》外,就再也没有同类题材的影片了。此片是友联摄制的第一部影片,也是陈铿然漫长银幕生涯的起步。
和陈铿然同乡的陈波儿,则影剧双栖,技压群芳。民国十八年(1929),陈波儿参加创造社创办的上海艺术剧社,主演过话剧《梁上君子》、《炭坑夫》、《街头人》、《爱与死的角逐》、《西线无战事》。民国二十三年至二十七年(1934—1937),陈波儿以其出色的演技,先后在明星、电通等影片公司主演影片《青春线》、《桃李劫》、《生死同心》、《八百壮士》等。
山雨欲来,东北告急,华北告急,中国告急,偌大中国,摆不下一张书桌。抗日救亡运动期间,陈波儿跟随宋庆龄、何香凝、鲁迅、蔡元培、周恩来、郭沫若等,致力于爱国社会活动,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妇女俱乐部、妇女抗敌后援会,率领上海妇孺前线慰问团,赴归绥、百灵庙、平地泉,慰问抗日前线将士。往返经北平时,编、导、演了《女记者》、《汉奸的子孙》、《黎明》、《放下你的鞭子》、《保卫芦沟桥》。
让人铭记不忘的还有潮阳人蔡楚生。民国二十一年(1932),蔡楚生独立执导的第一部电影《南国之春》面世。民国二十三年(1934),其自编自导的电影《渔光曲》,在上海首映时,连续84日,日日爆满,日日座无虚席。其电影《都会的早晨》、《新女性》、《迷途的羔羊》、《孤岛天堂》、《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独特的电影语言、凄美的电影画面、勾魂的电影音乐,让人沉思久久,没齿难忘。
蔡楚生其人,注定神奇。其7岁时,在潮阳乡下入的私塾,受旧式启蒙教育,打的是传统文化的根基。12岁时,被其父送到汕头,在蔡家与人合资开办的杂货店当学徒,19岁时,在汕头参加店员工会,组织进业白话剧社,自编自导自演,并试写文章和绘画。民国十八年(1929),23岁的蔡楚生来到上海,辗转之后,进入明星影片公司,担任郑正秋的助理。潮州人就是这样,读书亦能成才,自学亦能成才。
就在文学人士、电影人士纷纷踏足上海之时,潮州的绘画人士,也不甘人后,他们背起行囊,飘然而至沪上。这些青年学子,痴迷海派,追寻任伯年、吴昌硕、蒲华、虚谷,也仰慕刘海粟,听多了他的故事,愿做他的门徒、弟子。
说起来,潮州的绘画,自有悠久的历史。在潮州绘画史上,迄今能见到的最早的署名绘画墨迹,是明代吴殿邦的墨兰。斯图兰叶飘举,山岩盘踞,行笔苍老秀润,气势雄浑阔大,完全可以与元代赵孟頫、明代周天球的兰竹相媲美。清初陈琼画的飞禽,是潮州空前绝后的杰作。其雄鹰图,画一雄鹰企立海边礁石之上,抬头远眺,气魄雄伟,脚爪之鳞状、大腿之羽毛、目珠之玻璃质感、喙尖之坚硬锋利,都描画得生动逼真、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与明代林良的双鹰图相比,鹰的雄姿造型较为工细,因而质感更胜一筹。
潮州绘画,受海派之影响最深,其次闽南。闽派画家房修,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从福建迁居潮州城内马房巷。坊间相传,房修来潮,颇引人注目,因为其与众不同,“入城十三担画稿”,可见其创作力之旺盛。房修居潮,曾设帐课徒,传授闽派画法,黄璧、陈琼、李灿、赖焦等,均得其亲授。
受海派之影响,首先也是因为海派画家进入潮州。19世纪、20世纪初之潮州城,不但吸引洋人,也吸引众多域内的艺术家,他们到潮州落户,以图发展。其时,南京杨国崧便于清末,举家迁居潮州,落户潮州新街府仓巷。杨国崧与任伯年亦友亦师,收藏任画甚多。其子杨栻,绘画承接家传,直入任伯年之室。次子杨棫,画也大气,民国二十年(1931),兄弟俩作品,均入编《岭东名画集》。杨氏父子三人,均是潮州专业画家,存世作品颇多,一看便知是海上任氏真传,三人的艺术活动,对岭东地区,影响殊深。饶宗颐是杨栻的入室弟子,一直念念不忘作画功夫乃起源于杨师画室。2004年为杨栻画集所作序中,其曰:“余年十二,亲炙先生之门”,“家藏名作,任画尤多,供余泛览。故余自少为擘窠书,能站立抵壁作山水大画,实植根于是”。饶宗颐后来曾任西泠印社社长。
潮州学子到上海求学绘画,开先河者,是潮州城内的王显诏,民国十一年(1922),他进上海大学美术专科班,民国十三年(1924)毕业后回潮州执教。其墨竹誉播全国,在一次沪上笔会画竹,上海的画竹名家请王显诏率先开笔。其次为揭阳林受益,民国十二年(1923)进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刘海粟、潘天寿等,三年毕业,刘海粟题其画,曰“高秀苍浑”。再为揭阳刘昌潮,民国十六年(1927)考入上海美专,民国十九年(1930)毕业,以墨竹行时名世。再者潮州城黄家泽,民国十六年(1927)进上海新华艺术大学,翌年转入上海美专,师从刘海粟、王个簃、诸乐三。其时,潮州学子就读上海美专者,就有100多人,其中名头较著的,还有陈文希、王兰若、李开麟、许良琨、杨思园、郑奕辉等。这批学子,沟通了上海与潮州的画学关系以及人际关系。
民国二十年(1931),由孙裴谷、范昌乾、高振之牵头,在汕头文华图书公司出版了《岭东名画集》,名士吴子寿在画集的序中写道:“他日岭东画家作品,抗衡于域中。”岭东画家聚集而成为一个流派、画派——岭东画派,遂于此形成。其后,广州艺专校长、国画家胡根天看过这个流派的一个画展,曾曰:“从这个画展,可以看出岭东画风与岭南画风的不同,有它的独特艺术风格。”
岭东画派早期的画家,有高振之、李君可、黄史庭、张铁生、孙裴谷、林天均、陈斗生、杨国崧等。中期的画家,有王显诏、佃介眉、李魁士、林允等。晚近的代表性画家,有李开麟、赖少其、郑辅宣、罗铭、郭笃士、王兰若、林逸、黄独峰、谢海燕、陈大羽、蔡公衡、许奇高、孙文斌、刘昌潮、林受益、杨之光、杨思园、陈望等。晚近的画家,多出生于20世纪之初,其时,中国画所面临的纷繁复杂的社会巨变,正好贯穿了他们的艺术创作全过程。
这也正是斯地画家之幸,岭东国画,因与海派“联婚”,而上了层楼,发生了质的变化。有专家言:“百年来岭东这批学海派的画家、画作,呼之为‘岭东画派’也未尝不可。他们同一地域(岭东),同一时代(20世纪),有共同思想(追求传统笔墨),有共同师资(上海画派),这些条件足以构成一个画派。”美术史家孙克亦言曰:“过去只知岭南不知有岭东,岭东应与岭南并存,岭东作品更有传统笔墨。”
民国十八年(1929),全国第一次美术展览在上海开幕,王显诏一组5幅作品入选,其为《韩山红棉》、《湘子江城》、《双旌飞瀑》、《涸溪塔影》、《韩祠橡木》,这是他作为一个艺术家步入现代中国画坛的最重要标志。当年4月,王显诏以入选者的身份,应邀到上海参观第一次全国美展,海上名家王一亭、哈少甫、陈小蝶为王氏代订山水润例,其曰,王显诏山水润例,“整幅3尺18元,4尺24元,5尺30元,6尺38元,8尺60元。屏条每条照整张6折,扇页6元,花卉照山水润减半。己巳仲夏,陈小蝶、哈少甫、王一亭同订”。
王显诏艺术生涯中努力的方向,在于恢复对传统艺术精神的信仰,他全面的传统艺术修养,更加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诗文创作上。当时,国内的几大主流美术刊物,如《中国美术会季刊》、《国画月刊》、《湖社月刊》等,经常能看到他的诗文之作。其时,上海有正书局于民国十九年(1930)出版刊行的《王显诏山水画册》第1册,有于右任题签,吴湖帆、吴徵、胡汉民、章炳麟、蒋梦麟、谭泽闿等名流题词;民国二十五年(1936)潮安陈说义编次,翌年5月汕头市自强印务公司印行的《题王显诏先生法绘诗词集钞》,其中,题诗词者,有叶恭绰、顾颉刚等32人,题跋语者,有林风眠、黄宾虹、刘海粟、蔡元培等16人,题断句者,有俞平伯、柳亚子、徐悲鸿、陈树人、冯友兰等34人,总共82件题语,可谓盛极艺林。
有专家言:“王氏的艺术活动区域并非如王远勃、谢海燕处于中国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区,僻处海隅而又能够引起天下名流的普遍关注,这固然缘乎他的交际能力,但也不能排除其深湛的艺文造诣具有不同凡响的魅力。像王氏这样‘名满天下’者,当时潮州画坛似乎还找不到第二人。”
民国二十七年(1938),由黄家泽发起,几个从上海美专学成归来的府城人王显诏、吴维科等联手,一起在潮州城中山路湘园共同创办潮州艺术学校,黄家泽兼任校长。时值抗战时期,救国图存为第一要义,艺校师生绘制了大幅的宣传画,举办抗日漫画展,组织歌咏队,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