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潮州传:修筑洪武城堤,城垣砖始现!

潮州传:修筑洪武城堤,城垣砖始现!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鉴定,这是洪武初年,为建府署、筑城墙及其后续城垣维修烧造的专用砖。潮州城南北长约5里许,东西宽约1里多,坊间相传,民国以前,城内民居的屋脊,不得高出马路,这样巡逻东、西城的官兵,好隔城相望,便于管辖。俞良辅的倡议,得到了多数人的沿用。祝穆解释说,凤城以凤凰山得名,金城以是州旧属于金氏,鳄渚以鳄鱼名。

潮州传:修筑洪武城堤,城垣砖始现!

洪武元年(1368),沉寂了一段时间的开元寺,又开始香火旺盛。起初,人们以为是信喇嘛教的元军走了,汉人坐朝,当然又会尊奉汉传佛教。有人竟怀念起那座元代的陨石香炉。不久,到开元寺礼佛的檀越、信众,惊讶地发现,山门的额枋,换了,原来的开元禅寺,换成了开元镇国禅寺。“镇国”这样的名堂、字眼,岂能随便就用,看着它,念着它,总归会让人感觉到心情异样,有点兴奋。

有好事者,便向大和尚打听,方知道是指挥俞良辅,向朝廷请封得来的。其时,倭寇犯我沿海各府,入元以来,潮州城池损毁,尚未修复,不足以抵御倭寇侵犯。且喜倭寇信佛,只犯沿海,不犯潮州。俞良辅遂以开元寺能镇境保国,奏请朝廷,加封为镇国禅寺。

俞良辅是赳赳武夫,惯于行兵打仗,脚踏实地,颇能做事。洪武元年(1368)二月,俞良辅带兵接管潮州,三月,朱元璋在潮州置兴化卫指挥分司,以俞良辅为指挥。洪武二年(1369),兴化卫指挥分司改为潮州卫指挥司,俞良辅仍为指挥。军人做事,确实有军人的主张、做派,务实、不奢华。通判张杰他们,致力于建潮州府新府署,彰显新朝圣能,俞良辅却乐得坐享其成,你们搬吧,搬了,我把指挥司署,安置在你们搬走的地方。

明初的《图经志》就记载云:潮州卫指挥司位于潮州府城之中,“在金山之麓,子城之内,系元总管府旧廨”。根据规定,其时,潮州卫也设左、右、中、前、后5个千户所,均驻扎在府城之内,指挥司的西边。

坊间相传,来到潮州以后,俞良辅做了大量的工作,安民告示、整饬纪律、恢复生产,皆成效甚大。眼看人们喘过口气,心神定了,守土御敌,便成了当下的第一要务。洪武三年(1370),俞良辅开始率众修复城墙。他依据原来宋城墙的旧基础,全面加固,城墙内外,皆用石砌。洪武五年(1372)完工之后,城墙高2丈1尺,城基阔2丈2尺,城顶阔1丈2尺,周围1763丈。后来,崇祯年间,城墙加高至2丈4尺,清代之后,又加高至2丈5尺。

俞良辅从守卫着眼,只在东西南北四周城墙,开了7座城门,比之宋城的11门,削减了4门。城门之外,皆砌筑瓮城,有人喜欢斯文一些,称之为月城。城门上均建有望楼。东城开城门最多,有四门,正对浮桥的,原来叫浮桥门,现在改叫东门,往最上面是上水门,门左有一个涵洞,引韩江水入府学泮池,经太平桥绕海阳县治,过湖头桥,透西湖出三利溪;往下有竹木门、下水门,宋朝以来,滨江此一处城门,都命名竹木门,可知韩江水域,盛产竹木之多,这种遵循民间叫法,不用文人命名的例子,也是稀绝罕见。南城开南门,前有涵沟,通韩江,过城西,出三利溪。西城开西门,左有水关;引韩江水入下水门,经开元寺,绕小金山,会大街、新街、西街诸沟之水,而出西关。北城开北门。东西南北四门,还增建有义仓。环城还筑有敌台44座,窝铺67处,雉堞2932齿。

俞良辅所修的潮州府城,设施可谓十分完备,其中的敌台、窝铺、瓮城,都是宋城所未曾提及的新设置。

20世纪70年代,在潮州城上游的枫溪、归湖一带的数里江岸,曾发掘出土有明代的砖窑群,其烧制的青灰砖,都是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12厘米,有的砖条上,铭刻有“潮阳县造”、“海阳县造”之字样。经过鉴定,这是洪武初年,为建府署、筑城墙及其后续城垣维修烧造的专用砖。

当其时,修城、建署所需的伕役、劳务、工料等,均由潮州府属各县、卫分担,这种就近备料,减轻运输负担的做法,实在明智。而城垣的主体虽然内外甃石,然城楼、敌台、窝铺、雉堞等,则仍需用砖条砌筑。

府城也从南宋的以南门为主门,改为以东门为主门,东门上建的望楼,曰“东门楼”,共3层,屋顶为歇山顶四面重檐,宽五开间,盖以琉璃瓦,上顶层的屋脊两头,饰卷草图案。斯楼落成之时,但见金碧辉煌,雄伟壮观,其风格气势样貌,与同时期朱亮祖在广州越秀山顶所建的镇海楼相一致。

洪武十年(1377),指挥曹贵到任,他巡城一周之后,有所触动,把南门改为镇南门,北门改为望京门,西门改为安定门,其余城门仍皆照旧。后来到了宣德十年(1435),王源全面维护和扩建济川桥,并更桥名为广济桥,东门和东门楼,随之也顺应桥名,改称广济门和广济楼。

潮州可谓把城墙用到极致。潮州人把城顶叫做马路,是兵爷骑马巡城走的通道。潮州城南北长约5里许,东西宽约1里多,坊间相传,民国以前,城内民居的屋脊,不得高出马路,这样巡逻东、西城的官兵,好隔城相望,便于管辖。如此,潮州的城墙,可以防洪、可以御敌、可以治安,作用何其多也。

俞良辅虽为武将,却有文人情怀,他在修复潮州城墙之后,想起州城有多个古称、别称,乃取最雅致的一个,倡议邑人,以后称潮州城,宜用“凤城”。俞良辅的倡议,得到了多数人的沿用。清末广东诗人黄遵宪《将至潮州又寄诗五》,也将潮州称为凤(凰)城,其诗曰:

片帆遥指凤凰城,屈指家山尚几程。

以我风尘憔悴色,共君骨肉别离情。

一灯缩缩栖鸦影,四垒萧萧战马声。

回首六年离乱事,梦馀犹觉客心惊。

潮州别称凤城,确实由来久矣。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曾有记载云:“[潮州]潮阳、义安、凤城、鳄渚、揭阳、海阳。”引号内这些地名,皆为潮州之古称或者别称。成书于宋嘉熙三年(1239)仲冬的祝穆《方舆胜览》,其卷三十六《潮州·事要》亦载曰:“郡名:潮阳、古瀛、凤城、金城、鳄渚。” 祝穆解释说,凤城以凤凰山得名,金城以是州旧属于金氏,鳄渚以鳄鱼名。

《方舆胜览》之《形胜》又载曰:“凤凰山,在海阳县,昔有爰居来集,因名之。”《尔雅·释鸟》中有注云:“爰居,似凤凰。” 凤凰山的得名,乃是因为古昔之时,有似凤凰一样的祥禽瑞鸟,喜欢到此栖息。

宋以前的文人,的确也爱用“凤城”之称。宋绍兴进士黄补,曾到过潮州,他在《博陵家塾赋》中有句云:“凤城,越东之佳地也;林君,凤城之伟人也。”中书舍人、宝章阁待制李公甫致嘉定元年(1208)赴任潮州知州张镐的《李公甫回张潮州启》,有祝贺之句云:“演纶鳌禁,剖竹凤城。”隆兴二年(1164),福建兴化人林元忠新任潮州知州,兴化同乡、提点广东刑狱龚茂良,帮老乡代写了一封答谢宰相的书信《代潮州林守谢宰执》,其中也有句云:“鱼佩虎符,香自凝于燕寝;凤城龙首,患何有于鳄溪。”

俞良辅确是一个有深谋远见、雄才大略的人。修城的同时,他又在海阳县的苏湾都,创设了一座明代沿海最早的水寨。顺治《潮州府志》记载曰:“洪武三年(1370),指挥俞良辅创水寨于苏湾都。”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零三《饶平县》亦载云:“水寨在县西,去柘林一日程,近澄海县界。洪武三年,指挥俞良辅筑城,周不及二里,凿池于内,置水关于西北,隅内通海港,自南面西,转入水关潴于池,以泊战舰。”

这一座水寨,比之福建三水寨的设置,还要早17年。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曾云:“寨游之设,古未有也。明洪武二十年(1387),为闽海防倭计,遣信国公汤和、江夏侯周德兴分行海上,闽省置水寨三。”也许是低调使然,俞良辅创设的这一座水寨,人多不知。嘉靖四十五年(1566),两广总督吴桂芳上《请设沿海水寨疏》时,还信誓旦旦曰:“尝窃考之,广中素无水寨之兵,遇有警急,方才召募兵船,委官截捕。”

洪武之初,尽管其时潮州及所属各县,均已归附明朝,然而在广袤的山区、滨海及农村地区,仍有为数不少的豪强自立门户,聚众自守,携械自重,未曾归顺。洪武四年(1371年),俞良辅率领精兵数千,从潮州出发,深入边远各地,征讨残存的反明势力。大军所至,民匪难分,叹如之何。

当其时,潮阳县新兴乡溪头寨,地处偏僻,人迹罕至,寨人自恃地利,高枕无忧,尚未归附,当然成了俞军的目标之一。眼看对溪头寨的征剿就要开始了,危急关口,花甲之年的周氏妇郭真顺,作《上指挥俞良辅引》,于大军入寨之际,长跪于道路之中,恳切阐明溪头寨无人有反对朝廷的妄为举动。诗曰:

将军开国之武臣,早附凤翼攀龙麟。

烟云惨淡蔽九野,半夜捧出扶桑轮。

前年领兵下南粤,眼底群雄尽流血。

马蹄带得淮河冰,洒向江南作晴雪。

潮阳僻在南海濒,十载不断干戈尘。

客星移处万里外,天子亦念遐方民。

将军高名迈前古,五千健儿猛如虎。

轻裘缓带踏地来,不减襄阳晋羊祜。

此时特奉圣主恩,金印斗大龟龙纹。(www.xing528.com)

大开藩卫制方面,期以忠义酬明君。

宣威布德民大悦,把菜一笠谁敢夺。

黄犊春耕万陇云,氂尨夜卧千秋月。

去岁壶阳戍守时,下车爱民如爱儿。

壶山苍苍壶水碧,父老至今歌咏之。

欲为将军纪勋绩,天家自有麒麟笔。

愿续壶民歌太平,磨崖勒尽韩山石。

六旬老妪,白发苍苍,马首陈词,真情流露,一字一词,发自肺腑,委婉恳诚,不假虚饰。俞良辅被郭真顺的这种直率陈情和真挚坦诚打动了,慨然对郭真顺曰:“此贤妇所居,其民必驯。” 遂下令退兵。

史载,郭真顺生于元皇庆元年(1312),潮州府揭阳县龙溪都(今潮州潮安区庵埠)郭陇村人,卒于明正统元年(1436),乃元末明初著名的女诗人,120岁时,还写作《归宁自序》二首,其一曰:“天甲年来度二周,桑榆暮景雪盈头。五经立业儒家雅,三子成名壮志酬。”其二曰:“桥梓有光联俎豆,柏舟无憾泛横流。阶前玉兰森森秀,斑彩扶来到首丘。”

当其时,其夫其子都早已不在人世,但她仍然很健康。由于怀念故旧,思恋娘家,所以要孙子们陪她去探望一下。尽管岁月已然过了百年有余,人事也已经面目全非,但故乡风物依旧,人情如前,让她不禁诗兴勃发,沛然咏之。又5年之后,郭真顺才溘然长逝,享年125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女诗人。明清之际,钱谦益编《列朝诗集》,曾收入其《上指挥俞良辅引》等诗,是潮人中唯一有诗作入选者。《明诗别裁》等等,也收录其诗。

1957年商务印书馆《中国人名大辞典》记载,郭真顺出生于潮州的书香之家,父亲乃县学教谕,幼读诗书,过目不忘,年轻时已通晓经史、诸子、诗赋。其在元末之时,嫁与潮阳县城西处士周伯玉,婚后夫妻自耕自乐,读书课子,一起过着隐居生活,时人称誉“海滨冀子”。

坊间有传,元朝末年,群雄并起,反元义军各树旗帜,山海群盗也趁机各立门户,郭真顺随周伯玉避居于乡村。其时,一班青年人正筹谋以联络守望、保卫家园为名,啸聚举义,听说周伯玉是个有学识的长者,即推他为首领,主持村寨大事。伯玉推却不了,回家告诉郭真顺。郭真顺认为,这班青年人个个骁桀自用,其气方盛,势必都不能为人下,若是答应了,就会成为“祸首”。她对周伯玉盘算道:“矜能炫智者败,轻敌寡谋者亡,不度德量而先于众者祸”,此实际是“外负智勇之名,内收败亡之实”。由于周伯玉应允在前,郭真顺为他想了个称疾勿往之计。

几天之后,一班人果然来找周伯玉,周按郭真顺的安排佯卧不起,令众人颇失所望,但他们还想等待周伯玉病恙好转,起来视事。郭真顺急忙回说,诸位是不知道伯玉无能,谬推重寄,他这是福薄灾生,突然发病,这也是天意啊。她就此婉转地劝告众人,尽快地更立贤者,以免致失时机。众人觉得有理,遂另立首领。不久,因意见不合,杀了所立之人,自相雄长,寨中大乱,周伯玉则幸免于难。

其时,寨中多有既务农又经商的,都喜欢囤积食粮以防战乱,郭真顺却劝周伯玉勿存余粮,同时,于晚上闲暇,纺制绳索,人皆未知其意。至寨中内乱,附近盗贼得知,趁乱陷寨,能抢的抢,抢不了的,都付之一炬。周伯玉乱中按郭真顺所示,用绳索绑住妻儿,并自行捆缚,假装被抓住,使盗贼不加注意,然后乘间得脱,逃至潮阳溪头寨。

在潮州大街宫仔巷、石牌巷口,有一座“木天人瑞”坊,坊主刘起振,与郭真顺一样,也是一位勤奋好学,长寿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老人。刘起振生于顺治六年(1649),从康熙初期起,无数次参加科考,又无数次失蹄,到雍正四年(1726),78岁的时候,才中了举人。又屡试不第。乾隆元年(1736),刘起振88岁了,想赴京考试,又怕年齿大了,惹人笑话,子孙阻止,不好出门,便先寄居到亲戚家里,托雇小船,留下一封家书,悄悄地走了。

到了北京,刘起振舒了一口气,住到了潮州会馆。当年,武状元黄仁勇,两淮盐使、直隶总督郑大进,大清银行监督曾习经等等举子,进京赴考,居多都会住到潮州会馆,最终得以成就功名。这一次,刘起振终于否极泰来,中榜了。乾隆元年(1736)夏四月,及第者有金德瑛等334名进士,除了一甲3名,二甲若干名,刘起振名列三甲第250名,可谓名在孙山前,相当幸运。而这一科,与刘起振一样,80岁以上赴考的举子,共有3名,以刘起振年齿最长。之后,刘起振被赐予翰林院庶吉士之职,回家颐养天年,乾隆三年(1738)90岁时,又远上京师,由大学士张廷玉引领觐见,被升授翰林院检讨后返乡。

大清高宗纯皇帝(乾隆)实录记载曰:

兵部尚书傅鼐奏:今科会试,各省年老举人,八十岁以上刘起振等三人,七十五岁以上冯应龙等五人,七十岁以上李琬等十五人,七十岁宋士正等二十人。请饬令查阅闱卷,拣选进呈。得旨,着交大学士等,照傅鼐所请行。

乾隆十三年(1748),广东提学副使夏之蓉校士入潮,与刘起振相见交谈,这年刘起振刚好100岁,仍神清志明,鹤发童颜。夏之蓉有感,赋诗《介刘检讨百岁》赞叹,诗曰:

暮年趋玉署,恩命脱朝簪。

上寿古称百,达尊公已三。

□书能细字,挥尘尚雄谈。

五十余初度,相看发已毵。

乾隆十六年(1751年),皇帝南巡,这时,刘起振已经103岁,闻讯,特地跋山涉水,风尘仆仆,从潮州赶赴杭州,迎驾觐见。爱新觉罗·弘历见到这位精神矍铄,有心有意、远道而来的老臣子,也喜出望外,感动的心情无以复加,加封刘起振为翰林院侍讲,赐予貂皮荷包等物,还赋诗一首并序以赐。皇帝序曰:“翰林院侍讲刘起振,年一百三岁,自粤东来浙迎驾,诗以赐之。” 皇帝诗曰:“台背耸隆肩,来瞻跸路边。成名后梁颢,得寿拟彭篯。人瑞今犹古,经传后继前。越都无虑远,应是地行仙。”诗后又有款曰:“乾隆辛未上巳日御笔。”乾隆意犹未尽,还书匾一方以赐,匾曰:“词垣耆瑞”。

乾隆还传旨有司,由他出钱,在潮州大街御制牌坊,旌表刘起振。牌坊面北横匾“木天人瑞”,下镌“乾隆丙辰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戊午引见特赐翰林院检讨加一级,赐金建坊”; 牌坊面南横匾“玉署仙班”,下镌“赐进士及第、奉直大夫、翰林院侍讲、前翰林院检讨加一级刘起振”。“木天”、“玉署”,均为翰林院的别称,“仙班”借指朝班。“赐金建坊”,这是所有旌表牌坊中,最高的等级了,世上并不多见。

《潮州市志·大事记》载曰:“海阳人刘起振中举人,时78岁。刘起振88岁再次赴试,考中进士。乾隆帝游江南时,在杭州接见他。这时,刘已103岁,被皇帝赐为翰林侍读。4年后,刘起振去世(一说刘活到114岁)。”泰国刘氏宗亲总会修编的《刘氏族谱》记载曰:“刘起振,前清乾隆钦赐翰林,寿一百一十四岁。高宗南巡见驾,御赐貂皮荷包。”

自洪武朝创设的军户卫所制度,已实行了将近200来年,岁月磨蚀,慢慢地就有些松弛,犯人充军、重文削武,使军人的地位,不断降低,军官贪赃枉法和兵丁逃亡,时有发生,让朝廷分外伤神忧心。招募制,让兵员来去自由,且改变从前训练军官不指挥打仗、打仗军官不组织训练的旧制,遂与卫所制并行。

嘉靖四十三年(1564),朱厚熜设总兵驻潮州,兼镇江西的南(南雄州)、赣(赣州),福建的汀(汀州)、漳(漳州)和广东的惠(惠州)、潮(潮州)。两年之后,因原潮州总兵需啸命、牵制三省,管理不便,故改设广东总兵,仍驻潮州。总兵署又叫总镇署,在原子城内,占地颇巨,其前门在今中山路,后墙亘至金山脚下的金山巷,右侧为官诰巷,左侧至金城巷,规模相当壮观。总镇署内,有箭道、观德门,而在官诰巷的另一侧,有马草场。后来,总镇署内,还增设了马道、箭场。官诰巷那一大片地方,以前就总称为镇内。

官诰巷内,原来曾建有一个圣旨亭,供奉和记载着朝廷敕封的圣旨官诰。而在总镇署的右墙往西几步,就是“七星步月”。这是潮州的一处名胜古迹,位于金山脚下。史载,这里有一片碧波沟塘,上有七孔石桥,每逢月夜,月光自上半夜到下半夜,由东到西,泻入桥孔,映照水中。美景如斯,行人每每到此赏月,不忍离去。金山上金山书院的学子,也会三三两两,到来此地,对月吟诗。

坊间相传,七星桥从今七星桥巷巷头起始,至今苏悉地园佛堂止,全长约二三百米,原来桥上未有栏杆,常常有小孩,在桥上戏耍后落水。故老还相传,这一带原来是金山脚下的房子,金山巷头,住着许多客家人,他们在这里做买卖,卖面食、豆腐,生意十分好做。

隆庆年间(1566—1572),朱载坖诏刘光辰到潮州担任总兵。民间传说,刘光辰上任不久,就有人找到门外,称是刘光辰的亲戚,要见刘光辰本人。刘光辰虽心有疑惑,也不便断然拒绝,遂吩咐把那位亲戚带进来。可是横看竖看,来人一点都不相熟,便问来人有何事体,为何自称本镇亲戚。来者不慌不忙,问刘光辰是否姓刘。刘光辰点头答是。来者则说,小民来自海阳县潘刘村,也是姓刘,与大人五百年前是一家,这不是亲戚吗?刘光辰笑了,看他接下来是何说辞。来者说:“大人,我潘刘村乡众,为了纪念先人,集资兴建祠堂,匠人问村里可有出过大官,出有大官,祠堂门就可以开三门并排,光宗耀祖,福荫后人,长盛不败。”

刘光辰听到此处,不禁插问:“潘刘村可曾出过大官?”来者微微一笑,说:“潘刘村并未出过大官,可刘氏倒是出过一位赫赫有名的总兵官。”刘光辰一听,大笑不已。笑罢,盯着来人,说:“你这次认亲,就是为了能建个三门并排的祠堂?”来者点点头,说:“祠堂名为刘氏,就不仅仅只是纪念潘刘村的先贤,也是天下刘氏族人的先贤,大人如能玉成,则天下刘姓之大幸。” 来者情真意切,言辞诚恳,颇能服人,把刘光辰给说动了。如是,潘刘村的刘氏二房祠,遂得以不逾规矩,建成了一座三门并排的宗祠,自明代至今,香火依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