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潮州传:陈北科带来的潮州厝皇宫起

潮州传:陈北科带来的潮州厝皇宫起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坊间所传,人人耳熟能详的熟语云:“潮州厝,皇宫起。”以前起厝造屋,是有规矩限制,任何人不得僭越,否则吃罪不起。让潮州厝能像皇宫一样起的人,是陈北科。陈北科就把北京的三合院和四合院,带到潮州来,并且根据南方多雨的特点,加以改造,并把房屋的大门,按皇宫的开门方式,开在中轴线上,这是四合院不能与之相比的。

潮州传:陈北科带来的潮州厝皇宫起

潮州人把营房造屋,叫做“起厝”。“厝”,便是房屋居舍,最早的时候,叫做“巢”。《庄子·盗跖》中,有过这样的描写,其曰:“且吾闻之,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韩非子·五蠹》中,也有关于有巢氏的记述,其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在巢居之前,人们乃是穴居。《墨子·节用》,曾有记叙,其云:“古人因丘陵,掘穴而处。”西汉陆贾的《新语》,也写得明明白白,其谓:“天下之民,穴居野处,未有室屋,则与禽兽同域。于是,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

从洞居、穴居,到巢居,人类是一日日进步了。早期,潮州人的住处,多是草寮,有三角形和长方形两种,是从远古的穴居、巢居演变而来。三角形草寮多是临时搭建,作为看守田园、菜地、鱼池,或狩猎之用;长方形草寮,墙壁多用泥土糊抹,室内室外,极其简朴。

潮州人什么时候开始起屋建房,今已无从查考。有迹可循的,只有澄海的汉代龟山遗址,和揭阳新亨九肚山的晋代全木构房屋遗构。九肚山晋代全木构房屋,坐北朝南,方形,室内长、宽各是7.5米,高3.5米,竖木为墙,屋顶盖木板,覆以黏土。后来,唐开元寺虽然煌煌大矣,但那是寺庙,不是民居。厝即民居,是给人住的,菩萨佛祖,住的是殿。这样说来,宋许驸马府,就是现存的潮州第一厝了。坊间所传,人人耳熟能详的熟语云:“潮州厝,皇宫起。”并不是特指这座年代久远、高槛阔宅的许驸马府,而是指遍布城乡的每一座与众不同的潮州民居的精美和大气。

潮州人住厝,有独特的格局要求和审美情趣,讲究细节,苛求安全、谐调、静谧、幽雅,合得厝人(主人)意,住得心适。因而潮州的厝落,大多宅中有院,院中有室,室室相通,地广不旷,厅房多而不散,通巷(火巷)多而不乱,四水归堂,通风聚气,闹中取静。经过不断的淘汰、臧否、沿革,能自成一格的潮州民居类型,大约有20多种。

潮州人起厝,虽然有很多讲究,选址要请风水先生堪舆,厝的坐向也须由风水先生锁定纬度,但格局,却是传统的,沿用前人的,如“四点金”、“下山虎”、“趴狮”、“双趴狮”、“驷马拖车”、“单背剑”、“双背剑”。这些厝局,至少在明代已经定型,成了经典,从此之后,相沿成习,代代因袭引用,只是听取风水先生一声吩咐,改变坐向分金而已,极少有人,再去做改变或者创新格局。

风水先生选择厝地,会根据厝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给予冠名。似龙的叫龙地,似凤的叫凤地,似龟的叫龟地,似蟹的叫蟹地。一些整片土地似龙,而所择厝地,只占一小部分,便结合所占的部位取名,如在中间的称龙腹,在尾部的称龙尾,在头部的,称龙头、龙喉,等等。

因厝形的格局成为了定式、定制,难以突破,人们在造屋的时候,为了出新,引人注目,获得赞誉,便在选材用料、请营造师傅、构想泥木工艺上,下心思,花心血,木雕石雕漆画壁画、嵌瓷、贝灰塑,通通用上;斗拱、雀替、闪门、临趾、封檐、柱础、门簪、楹联,应有尽有。有些人家,屋架上的楹桷,还要着色上漆,且都是统一颜色,红楹青桷,十分醒目

以前起厝造屋,是有规矩限制,任何人不得僭越,否则吃罪不起。让潮州厝能像皇宫一样起的人,是陈北科。史载,陈北科,姓陈名洸,潮州府潮阳桂山都贵屿人,明正德六年(1511)进士,授户科给事中。当时,与陈洸同朝为官的贵屿人,还有陈江。陈江是陈洸的从兄,正德九年(1514)进士,任南京户科给事中。为了易于区别,民间便把在北京任户科给事中的陈洸,称为“北科”,而把在南京任户科给事中的陈江,称为“南科”。后来,嘉靖年间,陈家兄弟又同时官任黄门侍郎,一时震惊朝野。

坊间相传,陈北科有一次与皇帝下棋,突然天空划过一道闪电,惊雷炸起,顷刻间下起了暴雨。与皇帝下棋的北科,停下手中的棋子,对着窗外叹气,眉头紧锁。皇帝问陈北科心想何事,陈北科回答:“看到这雨,臣想到了家乡的父老乡亲,如今,又到了家乡的雨季,不知又要倒多少房子,又要死多少人了。”皇帝遂问:“那为何不把房子加固?”陈北科又回答:“大明朝律令,房屋建筑乃有规定。本来,臣家乡潮州靠近海边,那里的百姓,原可以用贝壳烧白灰,加沙土,建起的房屋,非常坚固。可是,没有圣上的恩准,老百姓哪敢建这白灰屋呀。就算能建,百姓们也不知道建什么样的房屋才好。不过,臣在京城,看到这里的房屋,牢靠坚固,也非常繁华。”皇帝听了,龙颜大悦,说:“难得卿心怀百姓疾苦。也罢,以后卿之家乡房屋,就按京城的房子建。”

陈北科就把北京的三合院和四合院,带到潮州来,并且根据南方多雨的特点,加以改造,并把房屋的大门,按皇宫的开门方式,开在中轴线上,这是四合院不能与之相比的。因有皇帝的恩准,潮州的民居,乃得以大量地运用木雕、石雕等做装饰。

嘉靖六年(1527),明世宗朱厚熜赐陈北科在家乡贵屿营造府第。陈府坐东向西,总面积3829平方米,由国库出资,以皇室风格建造,采用围墙式的营造方法,其围墙平均厚度为82厘米;只一个大门可供出入,门槛高达68厘米。这在当时,是除了紫禁城外,少有的门槛这么高的府第了。大门为皇式朱漆铜钉门,门墙退入,门前檐下深宏阔大,宽敞通透,五开间一溜过,潮州人谓之”大廊下“,每扇门有7行铜钉,每行6颗,共42颗,门匾“黄门第”三个大字为阳刻描金正书,饱满厚重,丰腴有神,顶天立地。府内雕梁画栋,屋顶为琉璃瓦加龙头,正厅并排悬挂嘉靖皇帝御赐的两块牌匾,其左“立朝风载”,其右“紫阁名臣”,皆绿地金字,上下长款,右边墙壁,还立着嘉靖皇帝的圣旨。站在府前,可见练江蜿蜒流过,碧波荡漾。

嘉靖十年(1531),陈北科被恩准回梓,告老还乡。史载,北科回乡之时,官船驶到练江村前登岸,船上杂役抬上五只大箱子,村人以为北科当了大官,发财归来。到家时,北科当众打开箱子,里面都是书画卷轴。嘉靖十二年(1533),为了让家乡人都能看到、欣赏到这些名作佳构,陈北科择日把全部书画作品,悬挂于贵屿通衢闹热的店铺门前,为期三天,日间街路上面,搭上白布遮阳,夜间街路两旁,配上照明的大灯笼,这种沿街摆设的书画展览,潮州人叫做“街路棚”。消息像风一样传遍潮州府内各邑,前来观赏者成千上万,络绎不绝,有走路来的,有坐轿来的,有驾船从练江来的,练江上一时舟楫辐辏,灯光倒影,满江风月,小街上也人山人海,你来我往,热闹非凡。“街路棚” 书画展览一直延续不断,2014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3年,位于潮州老城区的14座古民居,被列为第7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个批次、一个小范围内,竟然有14座老宅,被国家作为文物,指名道姓要重点保护,这在全国,迄今为止是绝无仅有。这14座古民居,都近在咫尺,走路串联,也就是一时三刻。这些明、清沿用下来的老宅,主体建筑、院落、装饰,都基本保持完整,大多仍由建宅主人的家族后代,在继续居住使用。其实,在厝厝相连、巷巷相通的潮州,好物件比肩而邻、比肩而立,近在咫尺,并不奇怪。

14座古民居,包括辜厝巷林宅、郑厝巷蔡宅、甲第巷外翰第、甲第巷大夫第、德里旧家、辜厝巷王宅、兴宁巷大夫第、红栏杆、东府埕儒林第、卓府、马使埕闫宅、青亭巷大夫第、黄尚书府、铁巷陈宅。

位于西街(今上西平路)的黄尚书黄锦的黄府门匾是“当代龙门”,望京楼(今北马路与中山路相交)旁的卓总兵卓兴的卓府门匾是“建威第”,这两座大宅都是驷马拖车。驷马拖车规模宏大,房间、厅堂众多,过去多被人们称为“民间皇宫”,因而在潮州各地,至今仍是人们的佐茶谈资。数将起来,真正能建得起如此规模如此格局的房屋者,极少数矣。昔时,整个潮州,几乎每个乡都几十个村,才能数有一两座,潮州城内,也是屈指可数。

驷马拖车格局四四方方,无声而威严,很是巍峨壮观,整落厝共有67个房厅99个门,且房房相连,门门相通,无论从哪一个门出入,都能去到目的地,也就是说,厝里面没有死胡同。驷马拖车对外开的门,共有7个,7个门造型不同,用途也各异。两边广场与从厝相交处设的龙虎门,平时洞开,供厝内之人进出,到了夜间,一边的龙虎门便关紧,只留一门出入,这样易于保卫。

后包两个侧门,俗称后门,平时不打开,只是后辈同窗来访,或是女眷有时外出,才打开。中间大门(中门)不轻易打开,遇到重大节日、重要情况,如祭祖祀神、迎亲嫁娶、官府来宾、名流来访,才大开中门。两边火巷侧门的开关,也有讲究。左侧巷门,谓之礼门,取器重礼遇之意,平时来访的客人,都是从这个门进,入门后,走一进的龙虎门入外埕(外天井),再从二进的中门入内厅;客走时,不走来时路,不行来时门,是从一进的龙虎门,往右侧的巷门出,因而,这个门又称为义路,寓意情义久在,以后还会再来。

黄尚书府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坐北朝南,面宽50米,进深77.5米,占地4200平方米,正门原来朝东,通西街,后来,又辟有一门,朝西,通打银街,称做“新门”。东西二门之间,有广阔无比的外埕(天井),外埕北面正中,有朝南中门,即整落府第的大门,大门正对面照壁前,原来有一座御赐的牌坊,造型别致,与众不同,民间象形地称其为“鸡心亭”,亭匾北面上书“累朝元老”,南面上书“三达尊”。《孟子·公孙丑》云:“天下有达尊者三:爵一、齿一、德一。”即官阶、年序、品行,三者皆能达到人人尊而敬之。尚书府俗称“三达尊”,即源于此。

卓府前也有旷埕,双头龙虎门,旷埕前正中间,有一面嵌瓷的“麟吐玉书”大照壁,照壁背面,是一口水光天色的大池塘,围以精雕细琢的石栏杆。整座卓府,始建于同治元年(1862),竣工于同治十三年(1874),共历时13年。在民国十一年(1922)辟马路的时候,池塘被填了,照壁也破了,现在照壁仍存有半堵,隐藏在卓府对面的楼层后面,池塘则成了文星路头。

昔日的潮州,大厝身(潮州人拟人,把“厝落”叫做“厝身”)或者祠堂宫庙,前方埕口,必有池塘,谓之风生水起。这与古人的风水理念,或许有关,但更多的,乃与地理的生成条件相关。韩江三角洲过去乃是沧海,后来因地壳变化,加之韩江沙土冲积,变成了三角洲平原。人们在这里居住过日,开发营生,便要适应这里的环境。这里沿海的地势低,海水常常倒灌,引起内涝,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盖房起厝,首要的,就是地基必须填高。昔时人工肩挑手扛,一把锄头,一担畚箕,工具落后,到远处的山上取土,花时费力,徒劳往返,不足取法。人们逼上梁山,终日筹划,灵机一动,想到了就地取土,夯填地基,取土之后,那个地方,自然就成了池塘。这也使得潮州的村村落落,池塘星罗棋布,三步五步,便是一个,令人诧异。

潮州人把大厝营造得美轮美奂、优雅儒气、舒适宜居,属慎终追远、怀本报恩的人伦大事,更要毕恭毕敬,礼仪有加,超乎寻常。康熙《潮州府志》,对潮州民居乃作过如此描述,其曰:“营室必先祠堂,明宗法,继绝嗣,重祀田,比屋诗书经诵之声相闻,彬彬乎文物甲于岭表。”乾隆《潮州府志》也记之载之,曰:“望族营造屋庐,必立家庙,尤加壮丽。其村坊市集,虽多茅舍竹篱,而城廓中,强半皆高閈闳厚墙垣者。三阳及澄、饶、普、惠七邑,闾阎饶裕,虽市镇也多鸟革翚飞。家有千金者必构书斋,雕梁画栋,缀以池台竹树。民居辄用蜃灰和沙土筑墙,地亦如之,坚如金石。即是飓风摧扑,烈火焚会,而墙垣卓立无崩塌者。界过惠州、嘉应,虽间有之,然不及潮远甚。”

盛极一时的潮州祠堂,可谓洋洋大观矣,单潮州城内,就有祠堂60多座,四乡六里,山野平原,大村小寨,无村无祠堂,少的一座两座,多的五座七座,宗祠、大宗祠、房脚祠(即派系子孙纪念先祖建的祠,有长房祠、二房祠、季房祠等等)、纪念祠、私祠、家庙遍布。(www.xing528.com)

潮州城内,有时一条路、一条巷,就麇集了数座祠堂。在开元后巷,有黄氏宗祠、郑氏宗祠;佘府街,有吕氏宗祠、曾氏宗祠。后巷和佘府街,位于今西马路的东段,在今上西平路之东。佘府街是因为侍读学士佘志贞的府第在此(钉鼓巷左侧)而得名。佘志贞原名艳雪,康熙十八年(1679)进士,官至侍讲侍读学士,入直南书房,任政治唐诗类函两局纂修官。在史馆20余年,每召见,都称旨,康熙常赐予手书、松花石砚。

在九板桥头(今中山路中段),有蓝氏宗祠、李氏宗祠、程氏宗祠;柳衙巷内,有张氏宗祠、陆氏宗祠、邢氏宗祠、方氏宗祠;铁巷内,有陈氏宗祠、黄氏宗祠;猷巷内,有余氏宗祠、翁氏宗祠、王氏宗祠;还有旧县巷的廖氏宗祠,兴宁巷的徐氏宗祠,薛厝巷的黄氏宗祠,羊玉巷的邹氏宗祠,义井巷的陈氏宗祠,翁厝巷的翁氏宗祠,蔡厝巷的蔡氏宗祠,石牌巷的叶氏宗祠……

祠堂多了,这些各姓各氏的祠堂,潮州人就都习惯直呼其姓,曰“某厝祠”,如:李厝祠、廖厝祠、吕厝祠、郑厝祠。薛厝巷的黄厝祠,建成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是由乾隆二年(1737)进士、云南易汀县知县、海阳人黄有德倡议,潮州府辖下海阳、潮阳、揭阳、饶平、澄海、惠来、普宁、丰顺、大埔九邑和南澳厅黄氏宗亲群起响应,踊跃捐资,经数载精构落成。

九邑同宗共建一祠,这在中国历史上,殊属罕见。乾隆四十六年(1781)刊行的《黄氏渊源·董理祠事序》,曾有记载曰:“宗祠一大所,堂宇三大栋,左右两从屋,前后胎池,甚是宽展。周围,共有五十余间。论地势,则枕前案备得龙脉之凝注;论体式,则上巩下固备极轮奂之美观。备岁事,则春祀秋尝与祭之宿住有地;遇考期,则文人武士科岁之馆寓可安此。”黄厝祠最为可贵的是大门门楼的石壁上,镌刻有明末清初大书法家董其昌、王铎、钟孟鸿、张瑞图的题诗,这些石刻、石雕、石构,体例硕大,匠心独运,予人震撼,现收藏于潮州博物馆作为常设专题展览。

佘府街的曾厝祠(今潮州市中医院院址),由曾国藩的胞侄、先任潮州知府后任惠潮嘉道的曾纪渠,于光绪十五年(1889)倡建,光绪十七年(1891)落成,可谓速战速决,潮州府九县以及厦门曾氏宗亲贤达,鸠工建筑。曾厝祠系横列两院式格局,这在祠宇无数的潮州府,也是特例。祠堂左院为主院“宗圣祠”,以祭祀宗圣曾子为主,右院为曾氏书院。主院为三进两天井、两拜亭,两廊从屋、戏台;书院亦三进而无从屋,以区别主次。主院的戏台联,是一对长联,上联云:“陈鼓乐以从事蒸尝,肃肃雍雍,岂等逢场作戏;”下联云:“荐馨香而安排歌舞,洋洋洒洒,何殊饮蜡吹幽。”书院的戏台联,也是一对长联,上联曰:“左始祖右列宗,辟建双祠念先泽绵长,洵是兴歌起舞。”下联曰:“此夸胜彼称强,平分两局看登场声色,可能异曲同工。”此两联无署名。当其时,宗祠大祭时,两祠各演戏一台,戏金由公费从蒸业中支出,不在值年的祭费之内,盖因演戏花费较大,单独列支。自光绪十八年(1892)起,潮州府九县曾氏,以“仁、义、礼、智、信”五字,分五股轮流,按年祭祀,周而复始。

潮州人热衷于归宗、拜祖,既有抱团合力、同族一心的认同,亦有家族兴旺、先祖福荫的感恩。潮州人把祠堂内的神龛看得无比珍重,认为这是祖宗神灵归宿的地方,是他们注视、庇佑子孙后代的所在。

潮州的神龛有竖式和横式两种。竖式称为竖龛,档次高,但体积较小,置放神位不多,安有两扇龛门,平时不许打开,只有祭祀之时,才许大开。竖龛内设置台阶,为三至七级,辈分高的牌位,安放于最高台阶的中间,其余神位,按辈分昭穆有序安置。昭穆是传统宗法制度,昭位于始祖左方,如二世、四世、六世,穆位于始祖右方,如三世、五世、七世。竖龛多设立于公厅、家庙、私祠,安放于大厅或主殿中间偏后的位置,与厅的后墙保留有一定的距离。龛后面留出来的空间,潮州人称为“后路”或“留后”。据说,留有“后”,人丁才兴旺,门路才宽广,子孙才发达。潮州城内,几乎每家都有一个公厅,每家都有一个神龛。

横式的神龛称为座龛,这种龛面积大,几乎与祠堂的大厅同宽,里面也设置台阶,为五至九级,不装龛门。座龛神位多,多用于宗祠,龛位设立于大厅靠后墙处,龛与后墙不留空间,潮州人谓之“背靠背”,有凝聚力。

神位似乎只有在潮州这个地方,才有许多奥秘,深不可测,外人不知堂奥。神位潮州人叫做家神牌,家神牌初看一模一样,但里面机关密布,秘不可宣。

家神牌一般是分为内外两层,像一个袖珍衣柜,小巧玲珑,可以打开,但不安合页,以活动榫卯拆合。外面一层写着亡者生前名讳、学业、职位,里面一层注明亡者生辰八字、亡故时间、风水何处。外面的文辞,供后代子孙缅怀歌颂,祭祀之时唱讳祈祷。里面一般不许打开,只有编修族谱或骨肉相认,需要查对,以及遭逢变故,不知亡者生辰八字、葬于何方,万不得已,才能打开查阅,打开之时,照例必须举行一系列仪式,以安抚和告慰神灵。

潮州人儒家为本,慈悲为怀,注重人伦,隐恶扬善。对待亡者,更是如此。奈何人生在世,错失总是难免,对于犯错之人,逝后能否入祠配享祭祀,乡规族法,自有规矩。一些犯有大错,但情有可原、能入祠进龛者,则虽在文字上隐去其过错之事,然牌位却做了巧妙的暗记,内里乾坤,只有打开牌位,才能明了就里。

有鉴于此,潮州神龛的一行行牌位,牌身和牌座,虽外表一样,内里却有着三种不同的制作形式。一种是正常牌位,座里面的卯,是呈90度角的台阶状,似一只高背椅,俗称“太师座”、“高椅座”,这是正常人亡后入祠用的牌位。一种是犯有重大过错者的牌位,座里面的台阶卯,呈70度角,看起来就像一个人屈膝,俗称“跪座”。这种牌位用于触犯国法被流放或被处以极刑者,以及父母健在而自己先亡者,古人认为,子先逝于父母者,大不孝,也就是说,不忠不孝者,牌位要入祠堂,就用此跪座。一种是有悖人伦,但不犯族规,能入祠享受祭祀者的牌位,这种座里面不设台阶卯,而设直角卯,俗称“企(站)牌”。这种牌位,常用于一种人,即青壮年逝世之后,子幼妻娇,家无劳力,妻不愿改嫁他乡,又不愿意守寡,经家长、族老同意,招赘他人进门,撑起这个家庭。这种人俗称“夫替”、“叠墙头”。夫替虽不违背乡规族法,但因让原配(夫)失节,血脉传承不纯,有悖人伦,故夫替逝后入祠,牌位采用站牌形式。还有一种庶母,即妾,不能入祠享受祭祀,儿孙在家为她设立牌位,或儿孙发达,为她建私祠专祀,其牌位也是这种形式。

康熙年间,潮州海阳县塘湖(今龙湖)古寨,便有一座专为庶母营建的女祠——婆祠。潮州人素来注重传统,遵循古训,承认嫡系,原配、嫡母叫母亲、阿妈,妾、庶母叫阿婆。婆祠就是塘湖富商黄作雨,为他的生母周氏所建。婆祠位于塘湖古寨北门旁边,保存完好,因其门楼极为宽阔,有10余米之多,民间称之为“阔嘴祠”。

塘湖的得名,也与起厝有关。从韩江大堤俯瞰,塘湖东临韩江,西、南、北三面,有无数的池塘环绕,这些池塘,便是塘湖的先人,于唐宋创乡起厝时,挖土泥、垫地基、烧砖瓦而形成。塘湖现存的古宅,最早的,便是南宋嘉定七年(1214),中探花的姚宏中的探花第。

黄作雨出生于明万历年间,承先人遗业,经营有方,“家资丰盈,甲于潮州”。明天启七年(1627)过江进澄海县学,后学业优秀,循例选拔为国子监监生。当其时,官学有着定额,府学每年选拔2名,州学每2年选拔3名,县学每年选拔1名生员进国子监,这些生员称为贡生,而进国子监的学生不用参加府试、乡试,直接参加会试。黄作雨的生母周氏,虽由婢女而为人妾,但聪颖贤淑,持家有道、教子有方。在父亲和生母的教诲下,黄作雨温文敦厚、仗义疏财,多次出资组织乡勇,御敌退贼,保一方平安。康熙初年,周氏66岁善终。后来,塘湖黄氏宗祠破旧重修,黄作雨出巨资玉成其事,遂议将其生母牌位放入宗祠,遭到族人的合力反对,以为祖宗的规矩不能逾越。然黄作雨宅心仁厚,念念不忘生母的养育之恩,乃力排众议,再斥资在宗祠的旁边,建起了这座比宗祠阔大、气派的私祠黄周婆祠,以供奉周氏的牌位。

婆祠门匾的“椒实蕃枝”,出自《诗经·唐风·椒聊》,其句曰:“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借椒树的籽实众多,来比喻子孙繁衍,开枝散叶。此四字乃行书楷写,遒劲有力,饱满敦实,神采丰赡,为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翁廷贵所写。

在潮州,宅心仁厚的人不单黄作雨,潮州人大多忍让、委婉、和为贵、宽为怀、退一步、不做绝。坊间相传,清朝枫溪人吴二爷,大兴土木营建府第,他派人四处采购到一批名贵木材,其中一根海南楠木,质地之佳,世所罕见,被誉为“铁骨柴”,正好做大厅的栋梁。营建吴二爷府第的工匠中,有一对做木工的老搭档,一个叫阿才,一个叫阿兴,两个人都认为,历来做栋梁的,用上等杉木就够了,这样名贵的楠木,本来是做好家具的,用它来撑屋脊,可惜了。看着这根楠木做栋梁后还能剩二尺多,两个人心里,就都在打这根楠木的主意。

翌日开工,两个老搭档一看“铁骨柴”,不禁心头一阵打紧,回测楠木的长度,足足短了四尺有余,再看两头,都有崭新的锯痕。两个人明白,横祸由己惹出,事已至此,互相责备也无用,只有坐等被送去官府判罪坐牢,或者嫁妻卖儿倾家荡产以作赔偿。正当两个人心慌意乱、手足无措之际,吴二爷踱步过来,一看楠木和两个人的神色,知道工匠动了手脚,正想追问究竟,但终归是见过世面的厚道君子,晓得宽容待人,遂调转话头,改口问之:“二位师傅,莫非我买的楠木短了尺寸?能否用什么东西垫接?若不能弥补,候我再使人去重新买一根来。”

两个木匠被二爷这番话打动了心怀,也开动了心窍,争着说:“二爷,不是楠木不够尺寸,是我俩从风水考虑,认为这大厅的栋梁平架不如垫架,若双头垫架,则福至双全,财丁兴旺。我俩锯下两端木料,正准备凿成祥瑞之物,在双头架接栋梁。”吴二爷面露笑容,顺着台阶下,说:“那好,我看二位能不能把它们凿成二尾鲤鱼,让鲤鱼张开大口,来衔接紧栋梁吧。”后来两个匠人使出浑身解数,把鲤鱼凿得栩栩如生。鲤鱼衔梁,就成为了潮州民居远近闻名的特殊结构,寓意家有余(鱼)粮(梁)。

光绪十三年(1887),海阳人、广西思恩知府黄鹏飞,在潮州城内新街的铁巷头,为自己营造一座生祠,黄鹏飞号己畧,祠堂的门匾,便楷书阳刻五个大字:己畧黄公祠。黄梅岑的《潮州街道掌故》,在“侍卫府巷”条,记载有黄鹏飞的家事,其云:“走过西马路抵开元路口,此处前叫‘猪仔场’。在猪仔场的十八曲巷口,昔有一‘急公好义’坊。《海阳县志·卷二十·建置略四》:‘急公好义坊……在十八曲巷口,为道街署理广西思恩知府黄鹏飞继母二品诰命夫人林氏建。’据说光绪末年西北水灾,清廷谕勉人民捐款救灾,林氏毅然将所蓄款赠救灾黎,故命建坊旌表。”“道街”可能有误,应该是“道衔”,史称,黄鹏飞的思恩知府是加了道台衔。

在营造己畧黄公祠过程中,黄鹏飞想出妙招,他找来两帮工匠,让他们在祠堂的中轴上,扯上一道布障,使两边互相看不到对方,然后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每一边结构上的斗拱、雀替、楹载、石柱、木雕、漆画、石刻、嵌瓷、灰塑,内容上的戏出故事、历史掌故、说书人物、花鸟虫鱼、飞禽走兽,都让工匠们尽情发挥,争奇斗艳,搜肠刮肚,穷尽想象。然后于竣工之日,撤去布障,请来社会贤达名流,评比两边工匠,看哪一边更有创造、更加优秀、更是精良、更具震撼,便予以重重的褒扬与奖赏。这样,两帮人都是推陈出新,造极登峰,绝处求胜,都是解数使尽,旗鼓相当,难分伯仲,最终都得到了当时和历史的褒奖。诗人吴金水,游览己畧黄公祠之后,曾作诗咏之,其诗吟曰:“三十三年成一祠,敢同鬼神斗瑰奇。栋梁雕尽人间景,己畧黄公尔是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