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裕,字子厚,碧口中庙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卒于1948年,享年52岁。
赵光裕弟兄姐妹各二人,光裕居长,父锦碧,祖父治国,曾祖平总。清咸丰年间,由武都透坊迁来中庙张家沟(即今联丰)定居,世代以农耕为业。
光裕幼年不读不耕,结伙游逸,好勇斗,尤爱管不平。
1927年,碧口区股匪为乱,中庙群众筹资购枪自卫,当时赵也自置枪支。由于他爱好玩弄枪支,地方上就推他担任队长。由此,他便组训了既农又兵的民团,巡逻中庙一带。
1928年,股匪白云盘踞碧口镇。该匪除向各乡要粮要款外,更下乡四处骚扰危害百姓。此时,赵随同碧口团务局长张远村,青木川民团队长魏辅堂,姚渡民团队长杜礼堂,青川民团队长李正金等,共同围歼白云匪帮。后因赵有谋略有战绩,被委任为文县团务局副局长。
1929年,白云匪被杨统领抚全(二十八军江防军)招安后,赵也率队归附杨部,被任命为营长。1930年,杨部及赵援甘,进击甘肃西和失利后,赵也被解职回家。
1931年,甘军鲁大昌部团长何处率部驻碧。赵为何部筹办粮款,被委为粮站总监。
1933年,国民党中央军独立旅旅长丁德隆进驻碧口,何处被捕,赵亦被扣,后逃四川青川避难。丁走后,赵又回乡,重整旗鼓,再建民团。(www.xing528.com)
1937年,抗战开始,碧口已无驻军,后方空虚。赵被委任为甘川陕三省六县(文县、武都、平武、昭化、康县、宁强)联防主任,他会同青木川、姚渡、青川各个民团,共同担任三省边防安全任务。
1940年,文县、南坪、青川等地普种大烟,赵被任命为边防查铲烟苗善后清乡委员会主任,赵曾分赴各烟区铲除烟苗后,始回家乡。
1945年,文县各地以及毗邻各地烟苗已铲除。赵又从事地方建设,修建了中庙街道,兴建了农贸市场,开商店、染坊、醋坊、靛行、旅店各业,活跃了商贸农贸。同时,赵又在农村大搞农田基建,与河争地,与沟争地。在张家沟、强坝、岳家湾、后渠等处,改河滩为水田,并发动农民大种蓝子,制造土布染料蓝靛。当时土靛为各地染布的颜料,中庙的土靛行销文、武、康、成各县,给中庙乡农民增加了收入。
早年,中庙同碧口各乡一样,教育文化极端落后,乡民们兴讼斗殴,相互伤残,层出不穷。赵也吃了不识字的亏,故他回到故乡后,除搞农建之外,也大办教育,修建了中庙中心小学,招聘品学兼优的教师,发动青年入学。此学校在他的亲自指导下,培育了一批人才,新中国成立后分赴各个岗位。
赵一生历任民团队长、团务局副局长、营长、联防主任、小学校长、县参议员等职,在风风雨雨的时代里,曾武断乡区,横豪一方,挟持武力,种植大烟,贩运枪支等,做了些有害国家和人民的坏事,但他对地方安全保卫和地方建设,尤其在带头发展农村经济方面也作了许多有益的事。他为了保卫地方与匪为仇,他的大儿子赵继晋,曾被匪徒抓去拷打致死。
赵既敛财也散财。他很讲义气,爱惜人才,家中随时养活着天南海北无业游民和文人闲士。如,杨廷玉(重大学生)、苏江三(老秀才)、高怀森(毕业生)、任德功(知识青年)、尹大云(医生)等人,给予生活救助。赵更爱面子,讲排场,好阔气,家中随时宾朋满座,官绅盈门。他把大批的钱财皆花在这些地方,故他临死时,家无余财,病中医药费用皆系拉借。
张锡田(原载《古镇考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