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口的饮食文化涉及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应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浑厚广薄。从外延来看,碧口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位,体现出不同的实用价值,异彩纷呈。碧口饮食不但讲究“色、香、味”俱全,而且有“滋、养、补”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菜式越来越丰富,吃法也越来越多样。碧口的饮食文化不仅仅就是一个“吃”字,而是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了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碧口饮食文化是华夏饮食文化的缩影。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碧口饮食文化都体现着一个“精”字,从选料、烹调、配方乃至整个环境,都无不体现一个“精”字。
承载这一使命的,就是诸位厨师们。碧口早年除饮食文化颇有特色外,还涌现出了一批名厨,在碧口饮食行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厨艺精湛,各有千秋,名冠陇南,享誉甘川,虽均已作古,却流芳后世。
谭德明(1913—1986),祖籍四川武胜,后居碧口。从小学艺做厨,出师后承担碧口“新记”、“大新店”、“荣生店”主厨。新中国成立后主厨于文县委、县委党校大灶。从业50余年,精于红案(菜系肉食掌勺)、白案(面食、主食制作)。20世纪三十年代,碧口巨商多以家宴为主,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边吃饭、边聊天、边洽谈生意、交流信息。一次宴请常常长达一个对时,上菜肴二十多道,甜点面食十次,汤十次,谭先生总是将菜肴和面食做得尽善尽美。新中国成立后,他将泡发海参、墨鱼、鱿鱼的技术引进文县城,使人们在餐桌上尝到海味。1961年,他曾接待过苏联专家一行十人,美味的菜肴令“洋专家”称赞不已。饭后,苏联专家请他去苏联做饭,他莞尔一笑说:“我连文县都没出去,到苏联去做什么?”他的徒弟十余人如杨继昌、李玉平等,后均成为名师。他为人和善,德艺双馨,技艺超群。民间办酒席,红白喜事主厨,深得人们喜欢。他的拿手好菜是红烧鱼、海参蹄花、鱼香肉丝、鸡闹、红烧狮子头、金钩包子、龙眼肉,还有清汤面等。
滕明志(1910—1983),祖籍四川武胜,后居碧口镇。与父学艺出师,在碧口“大新店”、“荣生店”主厨。精于小锅菜,其品种多炒、炖、蒸、焖、凉拌等,就在于它的美。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他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文县委大灶主厨,后又选调武都地委小灶主厨。他多次接待过省、地领导,食者十分满意。是他将燕窝、海参、鱿鱼、金勾引进文县、武都,传授给兰州友谊饭店。值得提及的是,他发海参、鱼翅技艺独特:先用草木灰水浸泡一个对时,然后码碱二十分钟,用开水反复冲发,试海味嫩鲜,手押试测然后入清水浸泡无碱味待烹调。他从业50余年,艺精人勤,节俭惜福,颇受民间好评。拿手好菜是豆豉鱼、清蒸鱼、红烧鸡、锅巴鱿鱼、红焖海参、燕窝清蒸、鱼丸子等。
吴加禄(1908—1978),四川人,后落业碧口。他高高的个子,气宇轩昂,力大无比。早年,他曾在碧口商会会长许玉如家任家厨。许会长是碧口商界名流,人客多,每天吃饭都在三桌以上。吴大师总是餐餐饭菜都让主人吃得心满意足。新中国成立后,他曾调文县药材公司、县医院大灶主厨。他也擅长于民间大酒席和上层人士的家宴,食者赞美不绝。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县每年的“三干会”(县、公社、大队三级干部会议)和“五干会”(县、区、乡、村、社干部参加的会议),几次参会者多达千人。每次会议用餐是八人蹴一圈,一菜一汤,二个馍。他都是不可缺少的主厨。他一手操铁锨炒菜,百余斤肉菜一锅炒出,令人赞叹叫绝。
蔡永成,四川广元人,后居碧口。从小当学徒,后调县委大灶、小灶主厨。个头不高,心灵手巧,川菜为主,刀功奇绝。他在碧口买过面皮子,花色齐全味道精羙。他善于创造,如他熬制香醋,加了八角、大香、香附子和黄酒,别是一番风味。他的绝手菜肴是,虫草鸡、凉拌菜、麻辣鸡块、红烧兔子、熊掌豆腐等。他1982年逝世,享年69岁。
陈八坨和蒋顺遂:陈、蒋均为四川原籍后移居碧口。新中国成立前,两人均在碧口镇上汪德正开办的馆子里做厨。陈八坨主厨,最有名气的是他们的杠子面颇具特色,可与王鸡丝面媲美。据说此馆子肉大坨,不论蒸肉、酥肉还是红烧肉,且样样八坨而名为“陈八坨”,有西北风味。蒋顺遂是学徒,蒋得其真传厨艺精湛,在碧口、南坪开过担担面馆。他擀面用长四尺扛子坐其上擀,面食瓷、手工精、汤肥鲜、美味滑。蒋在新中国成立后在碧口区、县委大灶负责,后提拔为石鸡坝乡乡长,还不忘厨艺,常在“三干会”上主厨,有时还在乡上大灶上帮厨。蒋顺遂于1982年逝世,享年64岁。(www.xing528.com)
沈全富,文县碧口镇老户,幼年在乡下,青年时学厨于碧口街上吴清生馆子,先为幺师后为主厨。人精明能干,一副清脆嗓音征服往来食客。他那洪亮而悠长的一声“请——”、“客官请上坐——”“菜来了——请慢用——”、“敬请再来——”深深入人肺腑,句句扣人心弦。由于他主厨的原因,吴家馆子生意十分红火!后来,他先后调到碧口区和文县食品公司大灶主厨。据说他有一拿手“龙虎斗”在碧口街上层中展示过,得到很高评价。后来,此菜技艺和菜肴从不示人,他徒弟以养老向他保证,他也未能传授,竟而失传。1986年去世,享年63岁。
何正书(1935—2015),原籍四川人,在碧口学厨为生,人勤奋,高个子,肯迈力,心善良,人品好。在碧口大小药店干过,新中国成立后在碧口银行、文县银行、陇南市银行大灶主厨。精于白案!白案主要是蒸白面馍,三四十斤面从发面、扎碱、揉面、做成馍、上笼、出馍!道道工序十分严谨,扎碱不可过,多了馍成了黄色,碱少了成为死疙瘩,难以入口。更为精湛的是舵馍手起刀落,每个馍二两,不偏不倚正好,真乃绝也!
何正才(1930—2011),碧口街上人。从艺50余年,厨艺精,人朴实。原在文县临江大众食堂主厨,其大锅菜最为特色,过往旅客十分赞赏他做的饭菜,很多司机都愿赶到临江吃饭,商人们也愿在临江留脚。他擅长为人们办红白喜事,是厨林中的好人。后调文县县政府大灶主厨。
黄老五,大名不详,人们以他兄弟排行称呼。幼小学厨于碧口,业精出师于县城。曾在文县大众食堂、文县服务公司大食堂主厨。其艺全面、劲道、特色。蒸、炒、烧、焖、炖、炸、凉拌样样精通。
李学概,碧口杨家坝人。早年在四川当学徒,出师后在碧口谋生,身强力壮,从屠宰到厨艺样样精通。是20世纪六十年代碧口大厨中家宴掌门人。为碧口及周边的姚渡、青川大爷们做过厨办过家宴。后在编制厂、食品站工作,多次抽调参加县“三干会”主厨。他的席桌干净卫生,花色齐全,用料节俭,精打细算。一次给米银匠做100桌流水席,每桌用肉仅一斤半,得到人们的好评。1999年逝世,享寿84岁。其孙李向华孙从父业,已是文县宾馆名厨。
谭昌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