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碧口人习惯称“文明戏”。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碧口的一些知识青年就把它移植回碧口,逢年过节都要演上一两场文明戏。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看过碧口的青年学生演过抗日战争的话剧,给我印象很深,影响也很大,我记得最深的一句话,就是“谁不是他妈妈的爱儿”。
1950年冬,大病后的我正在家中养病,也闲着无事,一天,突然刘绍龄老师派人来叫我去见他。我去见他的时候,同时也看见陈文菊和刘宏模也正在他那里。他见我们三个人到齐后,就直截了当地说,叫我们三个演一幕歌剧,名字叫《王三宝的转变》。角色安排是我演王三宝,陈文菊演王妻,刘宏模演乡长。剧情大概是:二流子王三宝吸食大烟,好吃懒做,不好好劳动,成天游手好闲,吸烟赌博,惹是生非,王妻在他的打骂下,过着贫穷凄惨的生活,后来在人民政府乡长的多次耐心劝说和教育下,王三宝由二流子变成了一个爱劳动的好人。刘宏模和陈文菊他们的演技都比我好,歌也唱得比我强。当时面黄肌瘦的我,已经离校一年多了,唱歌又是一个左喉咙,唱什么歌都跑调,条件比他们差得很远。尤其是演歌剧,要一边唱一边演,我一再向刘老师表示,尤其是唱,这个调,那个调我一唱全都跑调,很容易砸场。可是刘老师硬是坚持要我演,并说不会唱就教你,只要天天练,肯定会唱好的,并一再鼓励我,一定要演好。我们三个人就这样从抄台词、学唱调、对台词、学表演,在刘老师的耐心指导和训练下,经历了近两个月的勤学苦练,终于在1951年正月初一晚上,在王爷庙舞台上,历时两个多小时,成功地演出了这一台歌剧。想不到,这台戏一炮走红,那段时间碧口人街谈巷议,天天都在讲这个戏,可见影响之深,宣传面之大。在演出后的一段时间里,无论是碧口的大人小孩,在街上见到我时,都叫我“二流子”,这种称呼几乎持续了近一年的时间。(www.xing528.com)
自演出这个剧以后,碧口的歌剧舞台又陆续演出了《赤叶河》《砸金扁》《白毛女》等歌剧。演歌剧的热潮,一直持续了好几年,参加演出的不仅有老师学生,甚至一些家庭妇女都成了演技不错的演员。歌剧的演出,不但对党的政策作了很好的宣传,而且丰富了碧口人民的文化生活,呈现出了碧口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崭新的气象。
雷春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