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因为碧口人爱看戏,不知从何时起,一些秦剧团也来碧口唱戏,给碧口人又添了一种乐趣。要说秦腔,则先要说说民国年间在碧口成立的川陕甘三省八县联防办事处这件事。这是一支当时武都专员支持下的地方武装,处长是碧口中兴乡(今中庙乡)乡长赵子厚,手下有百十人、百十条枪,是专门用来维持三省边境的保安,借以保境安民。
川,是指与碧口接壤的姚渡乡乡绅杜礼堂;陕,是指与姚渡、碧口接壤的陕西宁强县的青木川乡绅魏辅堂;甘,是指碧口区中兴乡乡长赵子厚,是联防队的主要力量。当时在这三省交界的结合部碧口地区形势很乱,土匪、贩运大烟者十分猖獗。有了三省联防,这些人就难以逃脱了。赵子厚、杜礼堂、魏辅堂,每次来碧口开会,人人头戴礼帽、墨镜,身着绸袍、绸褂,手拄文明棍,全副武装的勤务兵前呼后拥跟着,气势镇人,真是威风。赵子厚既是办事处主任,又是中兴乡乡长,按通常的判断,应该是个鱼肉乡里、欺压农民的恶霸,其实不是这样。他在中庙乡修街道、兴教育、办学校,资助农村青年去四川广元、绵阳求学,给当地农民办了许多好事,就连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文县志》中,都肯定他这方面的作为。青木川的魏辅堂,此人其他不详,只知道他在青木川办了一所辅仁中学,为方便地方的学生上中学,当时连碧口也去了不少学生。最使人费解的是,他还从各地招来演员,办了一个秦腔剧团,名曰“辅仁剧社”。后来,不知何故,这个秦剧团来到碧口演出,碧口就有了“秦腔戏,陕班子唱了”的说法。
碧口人看秦腔跟西北人看川戏一样,看不懂。特别是大花脸演员,只觉得他是在声嘶力竭地吼叫,不知唱的什么。那时碧口人把秦腔叫“陕班子”(是与正宗的川戏有区别),这多少带有点贬义。这种叫法,以后延伸到多方面。如把一切不正宗的物与事,通称“陕班子”。如把饭菜做得不好的厨师称为“陕班子”,把手艺不精的工匠也叫“陕班子”。(www.xing528.com)
辅仁剧社有许多唱、做、念、打均佳的演员,演出也十分精彩。日子久了,碧口人慢慢喜爱上秦腔了,在碧口秦腔一直唱到新中国成立。后来,辅仁剧社的演员被武都专署招去了,组成了闻名全省的“五一秦腔剧团”,演出过《血泪仇》《穷人恨》《火焰驹》《出五关》《周仁回府》等大型新旧剧目。其中祝慕民、张兴裕、王福民等人,成了全省秦剧团名演员,曾荣获过大奖。
许明诚 石桂珍(原载《悠悠碧口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