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碧口古镇文化:丰富多样的娱乐生活

碧口古镇文化:丰富多样的娱乐生活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三四十年代,碧口虽无电视、电影、歌舞厅供人们娱乐休闲,但人们的文化生活并不单调寂寞。二是坐茶馆听评书这又是碧口人一种消闲娱乐的方式。五是听讲圣谕在碧口诸多文化娱乐活动中,要数“讲圣谕”形式最为奇特。它的到来,极大地丰富了碧口人的文化生活,大开人们的眼界,让人耳目一新。看惯了旧戏的碧口人,对文明戏实感新鲜。以上写的就是当时碧口人的文娱生活种种,称得上

碧口古镇文化:丰富多样的娱乐生活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碧口虽无电视电影、歌舞厅供人们娱乐休闲,但人们的文化生活并不单调寂寞。一些祖辈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贴近人们生活的民间娱乐活动,也可让人们开心,也可让人们活得快乐。

一是天天有戏看

旧时,碧口王爷庙(紫云宫)里几乎天天唱戏,所以碧口人几乎天天有戏看。看戏,主要看川戏,秦腔次之。来碧口唱川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川北各县川剧团。这种剧团比较正规,角色演技好,除唱折子戏外,又可以开连本戏,一本接一本,看了上本想看下本,深受人们喜爱。另一种是,流落在川北的跑滩艺人临时凑合组成的戏班子。他们良莠不齐,有的艺人演技精湛,变脸、吐火、滚灯不在话下。这些戏班子轮番在碧口演出,你方唱罢我登台,碧口人天天有戏看。

看川戏成了碧口人的一大乐趣,许多人因此成为戏迷。碧口街上有一姓姚的医生,就是一个川戏迷,家里备有唱戏的行头,时时上台当票友。还有一位卖香烟的姓周的小贩,也是一个川戏迷。有一年正月初一,王爷庙里唱川戏,有出《过五关》戏中的蔡阳无人演,他自告奋勇愿演。别人劝他说“哪个正月就叫人把脑壳砍了,多不吉利”。他说“只要能上台,我不怕”。

也许因为碧口人爱看戏,川剧团卖钱多,一些秦腔剧团也来碧口唱戏,为碧口人又增添了一种乐趣。

二是坐茶馆听评书

这又是碧口人一种消闲娱乐的方式。当时,碧口街上开有很多茶馆,一到晚饭后,每个茶馆里高朋满座,灯火通明。茶馆里有“打玩友”(川戏清唱)的,说评书的,打金钱板的,花样繁多,非常热闹。街上的大人小孩,晚饭一吃,把碗一撂,就往茶馆里跑。大人来上一壶茶,大家围在一起,抽烟、嗑瓜子,摆龙门阵,听艺人说《七侠武艺》《施公案》《彭公案》等评书;欣赏川戏票友们的清唱,要到很晚才回家,自有一番乐趣。

三是逢场天天看“木脑壳戏”

木脑壳戏,即木偶戏,它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大人小孩都爱看。木脑壳戏不受场地、人数的限制,选块小场地,四周一围就可演出,所以也称“被单戏”。艺人在幕中间,造型各异的木偶,随着艺人巧手转动,台上木偶就会表演各种戏剧动作,十分生动有趣。最为精彩的是“武松打虎”,老虎、武松的木偶造型极为夸张,十分逗人喜爱。打虎的动作也表现得夸张生动逼真,惹得场外人哈哈大笑。

四是晚上看灯影戏

灯影戏即皮影戏。这种戏因受场地、时间的限制,只有在漆黑的晚上,演出效果才好。街上有位行医的姚大夫,既是川戏迷,又极爱皮影戏。他家置有许多套制作精美、色彩绚丽、造型夸张的皮影。每当无月的夜晚,他就在他门前挂一方白色幕布,内悬几盏油灯,把幕布照得十分明亮。他在幕后用手操纵皮影,表演各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折子戏。他们既要操纵皮影表演,又要根据不同角色唱出生、末、净、旦的唱腔,还要敲击伴奏乐器,忙得不亦乐乎,很吸引人。每次演出,幕布前或站立或坐蹲,挤满了大人小孩,乐呵呵地十分热闹,真像一座小戏院。在那缺少娱乐活动的年代,既不花钱买票,又能挤在一起快乐,真十分难得。至今许多那时看过灯影的人,还时时念叨这位诙谐幽默、给碧口人带来精神享受的姚医生。新中国成立后,我曾问过姚医生的儿子说:“你家那么精美的皮影弄到哪去了?”,他说“文化大革命”烧了。

五是听讲圣谕

在碧口诸多文化娱乐活动中,要数“讲圣谕”形式最为奇特。它的表演方式是在晚上,选一小块场地,搭上一个距地面两米高的台,台上摆一小桌,焚上香,点着蜡烛。一位身着玄色衣服,表情严肃的讲“圣谕”者站在桌后,拖腔拖调地讲起“圣谕”来。说是讲但又似唱,其声调既不像唱戏,又不像唱歌,近似古人读诗时的吟唱,声调婉转,尾音拖得很长,还很好听。讲的内容都是些忠臣孝子、节妇烈女一类的故事,宣扬的是封建伦理道德、轮回报应,故有“高台教化”之称。

六是春节看社火(www.xing528.com)

主要有车车灯、耍狮子、耍龙灯。车车灯,又称为“花灯”、“船灯”。每年的正月初五过后,碧口附近的何家湾、小河坝、白果树、响浪、肖家、旋滩等村农民自发组成的车车灯队伍,一齐赶到碧口闹花灯。耍狮子也是过了正月初五就开始了,耍龙灯则是在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这一天。

七是马戏表演

这个马戏团与碧口人结下了难以忘怀的情结。为何叫“麻子洪”马戏团不得而知,也许是该团长姓洪,长有一脸麻子的缘故吧!它的到来,极大地丰富了碧口人的文化生活,大开人们的眼界,让人耳目一新。

“麻子洪”马戏团,原系河北省著名的文艺团体,抗战时期辗转流落来到了碧口。此团规模大、人员多,各种设备齐全,演技高超,特别是马术更绝。十几匹训练有素的各色马匹,沿着椭圆形的场地奔跑,一群穿着彩服的小女子,个个体态轻盈矫健,身手不凡,紧追奔马飞跃而上,在马背上一会儿直立,一会儿倒立,一会儿镫里藏身,一会儿俯地拾物,人马合一,技艺精湛,惊险迷人。有头戴尖尖帽,鼻子上抹块白粉的小丑,表演的车技,既滑稽幽默让人发笑,又十分惊险让人担心。他们的高超演技,赢得了热烈喝彩和满场掌声。

最让碧口人感到新鲜的是,马戏团每天演出前,演员化好妆,排着整齐的队伍,吹奏着动听悦耳的洋号,敲着节奏鲜明的洋鼓,在全街游行一周,吸引观众,引得大群孩子紧跟不舍,真是太新鲜太逗人了。

抗日战争胜利后,马戏团全班人马从碧口乘木船入川回河北,不幸船在江中翻了,马匹人员沉入江中,只有麻子洪一人只身逃出,实在让人痛惜。

八是看鬼戏“翻目莲”

据说翻目莲本是出家僧人,其母在世时作恶多端,死后被十殿阎君打入十八层地狱,受尽了折磨。僧人目莲历经种种磨难,千辛万苦,终于把母亲救了出来。他的行为受到后人称赞,把他誉为孝子,成了世人教育子孙行孝的典范。当时,碧口一些有钱人,每年农历七月都要唱几天戏,念几天经,以求去邪驱鬼保平安。所演唱戏的剧目,都是历代大忠大孝、大恶大奸的内容,借以教人以忠孝为本,昭示大恶大奸没有好下场。“翻目莲”的过程中,有许多十分惊险刺激的场面。

九是看新碧话剧团演的文明戏

1938年,为了宣传抗日,碧口成立了新碧话剧团,也就是当时碧口人说的演文明戏。看惯了旧戏的碧口人,对文明戏实感新鲜。新碧话剧团演出的节目有《放下你的鞭子》《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深受民众喜爱,对激发民众抗日热情起到了积极作用。

以上写的就是当时碧口人的文娱生活种种,称得上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且都贴近人们的生活,有一定的群众性、参与性。人们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寻找自己的快乐,这是必然的。那时的碧口人,正是如此。

许明诚 石桂珍(原载《悠悠碧口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