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口区黄金储量与开采
文县素有“千山万岭藏黄金,两江八河淌白银”之说,被地质学家李四光称为“复杂的宝贝地带”。碧口地区为黄金矿储量最为丰富之区,是甘川陕三省的“金三角”,山崖河滩处处皆有沙金和岩金的历史记载。
文县淘取沙金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1650年前,常璩著的《华阳国志》中就记载:“文州(文县)有金”。在县东麻仓谷(碧口与四川青川县交界处),密如井,产金取之甚难;《新唐书》记载“文洲贡麸金”;明《一统志》载“文县有金”;清代记载“文县有金”的史料更多。
碧口古镇百岁老人张锡田先生介绍说,碧口在明清至民国以来,各乡均有众多的农民,在白龙江、白水江两江的河滩以及范坝、店坝让水河两岸,用“金床”采淘沙金,甚至用筐篮采淘沙金。也有些农民在肖家坝大水、渭沟和碧口镇的岩羊溪、王家沟等处开采面岩金。同时,碧口镇也有许多收购黄金的店铺。1931年前后,“新记”谢吉庵每年收购黄金约在万两以上。此种开采和收购,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停止。
文县原黄金公司经理王照全介绍说,文县黄金矿产资源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河床沉积的沙金资源,一类是岩金资源。
沙金资源主要分布在白龙江(碧口至中庙乡余家湾)、让水河、小团鱼河、丹堡河等水系中和口头坝乡长坪沟一带。尤其是白龙江流域碧口、中庙、余家湾一段,为文县最有价值的黄金基地,品位0.625克/吨,探明储量为10.4吨。其次为让水河流域,为文县第二沙金资源基地,品位为0.625克/吨。1988年由省地县组建了白龙江金矿(属省属企业),投资3000多万元,先后建造了300立升的“白龙江一号”和“白龙江二号”两艘大型超挖深采金船,对白龙江中庙至余家湾一带河床沙金矿段进行开采。1995年,地县组建了陇南沙金公司对中庙至马家梁一带二台地古河床沙金矿进行开采。1999年至2000年由碧口工矿业开发公司组建了肖家金矿对碧口至余家湾一带沙金矿进行开采。以上三段经过多年开采资源回收79%,现资源已经枯竭。让水河范坝镇和原肖家乡小团鱼河沙金资源经过多年群采资源已枯竭。
白龙江金矿于1988年投产后,历年收入不稳定,时亏时盈,至1995年后大面积河床皆已开采完毕,仅只小面积地段尚未开采,采金船体积太大,不能进入而停产。据有关部门统计,历年所开采面积未达到总矿带面积的20%。由于开采量小,加之管理不善等原因,亏损达3000万元以上。
同时,文县政府也于同年建造了一艘50立升采金船,在西家坝矿带开采黄金。但此船极为落后,只能挖掘8至10米深度,对20至30米深度的金沙难以取掘,自投产以来效益不佳,投资的300万元难以回收成本。后来政府将该矿带以560万元的价格卖给青海和四川广元私人,这些人使用土办法开采出价值约3000多万元的黄金。除此而外,20世纪八九十年代,肖家、中庙等地的白龙江河道、沙滩,私人开采黄金盛行,他们或用土办法挖坑开采,或用小型采金船开采,有的一夜暴富成数十万数百万之巨富,大多数采金者血本无归,据说私人开采沙金约在六七吨之多。乱采滥挖黄金,破坏生态环境,扰乱社会,后被当地政府全面禁绝。
文县岩金资源除主要分布在石鸡坝乡新关以外,碧口镇何家湾,中庙镇坪里杜家山、渭沟,原店坝乡的维耳沟、东西沟,均发现有储量不等的岩金矿,最高品位达6克/吨。
刘启舒(原载《文县漫记》)
崛起的白龙江金矿
坐落在文县境内的白龙江金矿,犹如一颗耀眼的金星,在祖国大西北悄然升起,使陇原黄金生产翻开了新的一页。从1988年至1990年,短短3年时间,这个金矿累计实现产值2800多万元,实现利润900多万元,在全省众多的黄金企业中独领风骚。
地质学家李四光曾断言,陕甘川三省交界处的金三角是一个“复杂的宝贝地带”。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地质部门探明这里蕴藏着丰富的黄金矿,陕甘川三省黄金大军立即挥师白龙江,会战“金三角”,川陕战场先声夺人。而“陇原战场”摆在陇南文县碧口区中庙乡一带。这里的黄金矿储量极为丰富,国家黄金局把这里列为国家重点沙金矿区,组建了白龙江金矿。矿区下游七八十公里处,是国家“七五”重点建设项目四川宝珠寺电站,中庙乡一带属于淹没区,必须抢在电站大坝合龙前从大江底下抱出“金娃娃”,否则地下宝藏将永世长眠。
省长贾志杰、副省长张吾乐等领导,深入文县碧口视察工作,高瞻远瞩,果断决策,指示:“开采这里的黄金,要一切从快,要与宝珠寺电站建设争时间,抢速度。”
省上领导的重要指示,为打破常规,加快建成白龙江金矿发出了动员令。1985年春,“老冶金”钱继元和余斌、焦继俊、田福寿4人肩负重任,来到文县碧口镇,筹建白龙江金矿。摆在他们面前的,简直就是一张白纸:矿区荒滩一片,白龙江惊涛拍岸。此外,建设资金、征用土地、技术人才等等,一切都要从零做起。千头万绪,创业的步子从哪里迈出?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建设者们踌躇满志,决心扑下身子大干一番,豁出去掉上几十斤肉,也要在这里建成陇原一流的黄金矿企业,为国家黄金生产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1986年10月,白龙江金矿一期工程在紧锣密鼓中正式上马了。白龙江畔,机声隆隆,焊花飞舞。经过半年多的紧张施工,由长春设计院设计、重庆造船厂承建、投资近2000万元的“白龙江一号”采金船,巍然屹立在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这艘连一颗洋螺丝钉都没有,完全由我国自己设计制造的全国最大的300立升超挖深采金船,长115米,宽24米,高24.9米,最大挖深22.5米。它就像一个庞然大物,虎踞龙盘于白龙江上。
新采金船,新生产流程,职工也都全是新人马,他们对设备的操作还比较陌生。除此,采金船在实际作业中,也显露出有的地方设计不完全合理,挖掘深度也还没有达到设计要求。而黄金富矿恰恰就在最深处。采金行业中有句行话:采金不到底,白搭二斗米;采金不见板,死了不闭眼。看来,要从江底抱出“金娃娃”,并非易事。金矿,一度陷入暂时的困境。面对困难,白龙江金矿党委和矿部提出:天大的困难也要战胜,一定要为国家抱出“金娃娃”!他们依靠职工群策群力,在全矿开展了“怎样走出困境”的大讨论,狠抓技术改造,把生产流程搞通,采纳职工合理化建议40多条,完成大大小小技术改造40多项。国产化的采金船,终于在白龙江上大显身手。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几度创业,几度奋斗。白龙江金矿宏图大展,不仅成为我省最大的黄金生产企业之一,而且在陕甘川“金三角”数十个黄金企业中成为佼佼者,尤其令人瞩目的是,该矿国产采金船单船黄金产量去年(1990年)居全国之首。
白龙江上,一颗耀眼的黄金企业新星正冉冉升起……
刘启舒(原载1991年2月6日《甘肃工人报》)
注:20世纪80年代建立的白龙江金矿,曾是我省著名黄金企业,先后建造了“白龙江一号”、“白龙江二号”采金船,是我国当时最大的超挖深采金船。该企业曾有过辉煌时期,为甘肃省黄金生产打翻身仗做出了贡献。但最终因诸多原因,金矿生产每况愈下,停产停办。(www.xing528.com)
白龙江上百船大战
1997年初冬季节,记者驱车来到文县碧口,放眼白龙江下游数十公里的江面上,好不热闹:一条条采金船横七竖八,挤满了江面,数量超过了百只,在白龙江上俨然摆开了一副百船大战的架势,向着深埋于江中的“金娃娃”发起了总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县碧口地区的淘金热长盛不衰,东西南北中,各路采金大军云集白龙江畔,达数千上万人。一个个横空出世的金老板,无一例外地采取坑槽式开采法,柴油机、抽水机、装载机一拥而上,大有把地球穿通的凌云壮志。然而,“金娃娃”却千呼万唤难出来,“十个坑子九个麻”(指不见金)。有的淘金者一夜之间成为腰缠万贯的富翁,绝大多数却亏了个精光。随着金老板的日夜奋战,白龙江畔上的黄金资源日趋枯竭。
旱路不通走水路。去年以来,善于水战的湖南“湘军”,不远千里涉足此地,另辟蹊径,开始向白龙江水中进军,试图从滔滔江水中捞出一个水淋淋的“金娃娃”。来自芙蓉国的第一艘采金船,长不过10多米,在大江之中只不过是个小不点,没有引起碧口人的过多注意。他们自有自己的看法:省属国有企业白龙江金矿投资2000多万元,建造的两艘六七层楼房高的全国最大的300立升超挖深采金船,在白龙江上拼搏了10年,到头来与“金娃娃”无缘,面临亏损的难堪局面。航母似的采金船都回天无术,快偃旗息鼓了,“小不点”还能在白龙江上创造一个奇迹吗?
这一回,精明的碧口人却看走了眼,其实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优势。小采金船以投资小、风险小、见效快著称,虽不可能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但细水长流仍可财源滚滚。碧口人终于刮目相看了,立即见风使舵,像中外合资一样,纷纷和湖南人携手合伙开采,实行股份经营,搭伙求财,共同打造“金娃娃”。湖南人出采金船,碧口人发挥轻车熟路的优势,办理开采证照等,收益的黄金按预先商议的比例分成。也有湖南人、当地人各自独家经营的。经营机制方式虽不同,但抱“金娃娃”的目标却一致。一眨眼,白龙江上的采金船发展到数十只、上百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再次把碧口地区的采金热推向新高潮。
小小采金船,身世却不凡,诞生在数千里之外的湖南湘江岸边。船体用钢板焊接而成,船身长的约有二三十米,短的仅10多米,用加长东风汽车载运而来。一艘采金船从订货之日起,从制作开始到打造完毕,一般八九天便可从湖南运抵碧口白龙江畔下水交付使用。一艘小采金船,造船、运输,再加上电动机、柴油机、挖掘机等设备,总投资需10多万元。别看其貌不扬,粗糙不堪,却很实用,不愧为发财致富的短平快项目。
白龙江上的小采金船不在一棵树上吊死,采取游动式开采法,就像游击健儿一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哪里有金哪里去,西方不亮东方亮,瞎猫还能碰上个死耗子。据采金船业主悄悄透露,一艘小采金船在白龙江中作业,一天能采几克、几十克、几百克金不等,日收入几百元、几千元、几万元不等。据说,还有日产上千克金的特大喜庆日子,不过好花不常开,那样的火爆常常是昙花一现,全凭财运。当然,小采金船也有“挖麻”的时候,与江水拼搏一天甚至几天,到头来水中捞月一场空,但大多数采金船效益较好。小采金船在白龙江面上作业,不像陆地上坑槽式采金,毁坏耕地、公路、森林,除了夏季影响行洪外,一般没有太大的副作用,关键是要管理好,做到依法开采,合理开采,注意水上安全。
眼下,隆冬临近,时逢枯水期,采金船迎来了采金的黄金季节。白龙江上,百舸争流,大干快上,机声鼎沸,握机奋臂,翻江倒海,每艘采金船都挖掘着希望和辉煌。
刘启舒(原载1997年11月17日《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日报》)
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碧口白龙江畔乱采滥挖黄金矿的现象十分严重,当地政府下大力气,最终刹住了这股歪风,喧嚣的白龙江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碧口区铜矿
碧口地区铜矿主要集中在玉垒乡筏子坝,俗称“筏子坝铜矿”。除此而外,还有范坝镇白皂的铜矿。
玉垒筏子坝藏量大、品位高,开采历史悠久,早在明洪武年间便有山西人来筏子坝王家山开采铜矿,后落户于此,成了王家山最早的王姓先民。
玉垒乡玉垒坪袁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袁氏家族中出了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袁应登,进京赶考一举成名,被朝廷封为“千户总”。他走马上任前,特意回故里给三尊大佛还愿,组织人力在筏子坝山上开采铜矿,用船将铜矿石运至重庆冶炼成铜,浇铸了三尊铜像。
数百上千年来,筏子坝铜矿的开采,从未停止过。
1992年8月,文县玉源铜业有限公司开始在筏子坝开采铜矿,1999年元月筹建铜选厂,形成了集探、采、选于一体的规模产业,资产达2400多万元。系文县兴隆矿业开发有限公司,省地矿局第一地质队及河南德宏贸易发展公司联办,其股份为51%、34%、15%,最大的股东为谭德贵。
玉源公司投产3年来,及时按章纳税,被税务部门誉为“信得过的纳税户”。随着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公司向国家纳税金额也逐年大幅度增加,2000年纳税87万元,2001年纳税270万元,2002年猛增到444万元,3年增长4倍多,在全县60多个国营、集体、民营企业中遥遥领先。
文县玉源铜业有限公司,不断加强企业管理,经济效益逐年提高,投产3年已向国家纳税801万元,其中2002年纳税444万元,成为全县纳税首户,占去年全县财税总收入的14.3%。文县县委、县政府领导大张旗鼓地表扬玉源公司乐为国家做奉献的精神,并号召全县民营企业学习该公司遵章纳税的奉献精神。2003年3月9日《甘肃日报》头版头条以“玉源公司一年纳税四百多万元”为标题,报道了该企业的事迹。
刘启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