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碧口古镇的鬼节和端午节庆典活动

碧口古镇的鬼节和端午节庆典活动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家乡碧口,令人难忘的节日,是农历七月半的“鬼节”,还有五月初五的端午节。鬼节最主要的活动,叫“烧符纸”。鬼节的前数天,王爷庙内要唱几天戏,均是让大人小孩看后害怕得连觉都睡不着的鬼戏。整个王爷庙里鬼气十足,阴森吓人。碧口人过端午节,除与各地相同的习俗外,还有一项“抬文昌菩萨”的活动,使人难忘。端午节一早,在紫云宫(王爷庙)内,把文昌菩萨穿戴整齐,放置在一个八人抬的座椅上。

碧口古镇的鬼节和端午节庆典活动

在家乡碧口,令人难忘的节日,是农历七月半的“鬼节”,还有五月初五的端午节

过去,碧口老百姓中流传着一句话,叫“七月半,鬼乱窜”。意思是说,每年农历七月半这天,家家死去亲人的灵魂,都要去阳间回家探亲。因此,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去亲人坟前扫墓祭奠,烧钱化纸,备礼供奉。

鬼节最主要的活动,叫“烧符纸”。每家都买回大量草纸,用纸币在纸上依次按印,表示是钱。再按一定大小,分别把草纸封起成包,用毛笔工工整整地写上“某某亲收字样”,然后去坟前烧化。当晚,碧口周围坟地,荒山野坡,庭院、路边,都是烧纸的人,远看这幽幽纸火,还真怕人。烧纸,还有规矩,不封包的散纸不能烧,否则就会被其他的孤魂野鬼抢去,亲人会收不到钱的。

鬼节的前数天,王爷庙内要唱几天戏,均是让大人小孩看后害怕得连觉都睡不着的鬼戏。众多身披黄色袈裟的和尚道士,在经幡飘动、香火弥漫的大殿里,诵经超度亡灵,迷信色彩十分浓厚。纸张熏得发黑的“十殿阎王”、“转世轮回”等鬼画挂满殿堂。整个王爷庙里鬼气十足,阴森吓人。直到七月某天半夜,念经的和尚道士才抬上大纸船,伴着鼓乐声,一路来到白龙江边的母猪湾,点燃纸船,扔进香烛,把熊熊大火的纸船推进江中,顺江飘去。

齐集岸上的人们,也用白纸叠成小纸船,点上一节蜡烛,虔诚地轻轻地放入江中,名叫“放河灯”。纸船在水中漂泊移动,开阔的江面,满是“河灯”。摇曳的烛光,倒映在水面,灯火交错,熠熠生辉。“河灯”随江水向下游漂去,直到拐弯处,逐渐消逝。“放河灯”这一民俗,到底寄托着什么?可能有送瘟神之意吧。

碧口人过端午节,除与各地相同的习俗外,还有一项“抬文昌菩萨”的活动,使人难忘。

不知从哪辈先人手里,留下来一套仪式上用的锦衣、官帽、旗帜、经幡、鸾驾,以及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兵器(均为青铜制作,十分威武),除此还有“肃静”、“回避”等牌子。端午节一早,在紫云宫(王爷庙)内,把文昌菩萨穿戴整齐,放置在一个八人抬的座椅上。其他文武侍从、鸾驾队伍、高跷队伍和彩车平台等,都化好妆,按序排列,等候出发。此时,全街禁行,空无一人。家家门前摆上供桌,点烛焚香。人们都挤在屋檐下,伸长脖子,静等文昌菩萨的来临。(www.xing528.com)

约上午十一时,从王爷庙中跑出两个头包黄巾,身着紧身黄衣,斜背一个黄包袱的人,沿大街奔跑一圈,然后跑回去。按仪式,这叫“跑报”,预示文昌菩萨快出行了。“跑报”一过,人们期盼的心情更加急迫了。这期间还穿插有“小鬼”顺街飞跑,见啥就抢,大概是为菩萨出行清道吧。

在众目睽睽下,在人们的急切期盼中,突然一声炮响,顿时唢呐喧天,鼓乐齐鸣,黄烟弥漫,在千百人的簇拥下,“文昌菩萨”抬出来了。走在前面的是由四人抬的两面大铜锣,沉闷的锣声,引导着游行队伍的行进。在“肃静”、“回避”的牌子后面,是高跷队、平台车。平台车上,支一横木,横木中央绑一个几丈长的木杆,木杆一头绑一个装扮的小丑,利用杠杆原理,压动木杆的另一头,小丑就高高地升起,引起众人哄笑,当地人叫“撬老爷”。

最威武的,要算鸾驾队。他们两人一排,肩扛着刀、枪、剑、戟等各种兵器,在阳光照射下,映射出刺眼的光芒。最后,才是坐着龙椅、高高在上的“文昌菩萨”,他目光慈祥,注视远方,接受着万民对他的敬仰。

这时,人们也纷纷紧随其后,拥挤着向前涌去,十分壮观。据说,“文昌帝君”是伏魔大师。人们抬他敬他,是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祛魔消灾,保佑平安,也算是一种美好的期盼。

许明诚 石桂(原载《悠悠碧口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