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碧口民间俚语:了解古镇文化,探索民俗风情

碧口民间俚语:了解古镇文化,探索民俗风情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碧口地区过去流传过许多民谣。这些谣歌,从多角度反映了当时碧口方方面面、民俗风情,对人们了解过去的碧口是大有益处的。这四大药店所占位置,均为碧口街正中地带,也是碧口街最繁华的地方。可是碧口住户中,90%以上是四川籍人,生活中以大米为主食,需求量大。“粮食万担”表明了碧口这个中药材集散地的经济繁荣,带动了各类市场的兴旺,也从某种角度反映了人民生活的富裕。

碧口民间俚语:了解古镇文化,探索民俗风情

碧口地区过去流传过许多民谣。这些谣歌,从多角度反映了当时碧口方方面面、民俗风情,对人们了解过去的碧口是大有益处的。

一是“瓦窑上的坛坛罐罐”。“瓦窑上”,是指从东面进碧口街处。对“瓦窑上的坛坛罐罐”,人们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碧口顶上街出街口,过去是个很大的专卖陶瓷制品的大市场,大到居家人盛水用的瓮、缸和泡咸菜用的坛子等,小到日常生活离不开的装烧酒的罐子,装醋和酱油用的坛坛罐罐,吃饭用的土碗、盘等。那时搪瓷和塑料器皿很少,除少量铜器外,都用的是陶器。有许多上了彩釉并画有各种花纹图案的坛坛罐罐,既精美廉价,又方便实用。这些陶瓷制品,大多是从外面运来贩卖的。每逢赶集农民购者甚多,他们买回去,装自家煮的黄酒、苞谷烧酒和腊肉。这几乎已成了一种习惯,这句民谣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生活现状。

另一种说法,是指进入碧口上街头,崖上长满大片的青冈林,四周的山坡地,土质黏性强,质地好。老一辈人就选中在此处砌窑,并从四川请来工匠,砍伐林中柴火,在此烧制农民日常需要的陶制品,在集市上出售,可获得丰厚利润。产品除供应本地人需要外,还远销碧口周边地区,生意十分红火。解放后,上街土崖上还残留有许多窑坑,一度成为碧口众多乞丐的栖身之处。

二是“上街的灰灰面面”。是指当时上街的一些居民利用自家的房,开了几十家为陇南山区药农来碧口出售药材的山货店。这些山货店,管药农的食宿和药材的堆放,还帮忙找买主,办理有关手续。因住店费便宜、实惠,凡来碧口卖药的药农都喜欢住在这里,成了药农之家。药农运来的当归党参、大黄、红芪和其他杂药等,都是没经过加工的从地里挖出晾干的半成品,灰渣很多,若再经过挪动、堆放,就会在店里留下大批的渣子、灰土。这就形成了各店的“灰灰面面”,显得十分脏乱。

三是“中街里四大药店。”碧口是个经营药材的集散地,药店到处都是,而中街的“四大药店”是最大最好的。中街是碧口最繁华、最热闹的正街,街道宽阔,街两边都是一溜大瓦房,房面十分整洁,卖各种杂货的商号林立。其中最显眼、最突出的,要数专门为接待各地来碧口收购中药材的四大药店,即荣生药店、忠信永药店、和成药店、戴家药店。荣生药店老板姓谭,店址就在今碧口工商银行及供销社那一大片;忠信永药店老板姓杨,店址就在今邮电局那一大片;和成药店老板姓景,店址在今国税局那一大片;戴家药店,店址在今供销社一片。

这四大药店所占位置,均为碧口街正中地带,也是碧口街最繁华的地方。特别是荣生店、忠信永店,更是阔绰气派,资本雄厚。这些药店,临街都有一字排开的数间门面,有高大阔气、装饰漂亮的大店堂,里面都是装修特别整齐、干净、舒适的深宅大院,类似今天豪华高级公寓。来碧口收购中药材的大商人都住在这里,生活享受是十安逸和安全的。为安排好这些人的一日三餐,各店都聘有高级厨师,想方设法满足这些不同口味人的生活需要,鸡鸭鱼肉、山珍海味,样样不缺,一月内还要打几次“牙祭”。

这些大亨每天吃过早饭,个个都衣冠楚楚地去上街山货店,看药农们运来的各种药材,以便决定选购。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访亲会友,拜会碧口当地的上层人士,忙于应酬。再就是约些人饮酒作乐,搓麻将赌博,陪太太去王爷庙看川戏,去小河坝纳凉消遣,日子过得十分舒适自在。

荣生药店历经两代人经营,资本雄厚,生意兴隆,在碧口商界有一定声望。少掌柜谭祖德老成持重,温文尔雅,善于交际,做生意讲诚信,信誉极佳。他祖籍虽是四川江油,因长期在碧口经商,和文县各方面人混得很熟。他店里住的客人主要以本县绅士、官商为主。本人也与本县党政官员交往甚密,从商之余多多少少也参与政治,这对他经商带来一定好处,成了碧口药店中的老大。

忠信永药店则与荣生药店大不相同,当时算是现代派,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纯商业性组织。该店所住“号客”(碧口人对大款的称呼),大多是从重庆、广州、港澳和南洋来碧口收购中药材的商人,十分有钱,十分阔绰。他们个个衣着讲究时髦,男士有时着西装革履,有时着纺绸长衫大褂,头戴礼帽,金丝眼镜,显得风流倜傥潇洒;女士们都穿旗袍、长筒丝袜,烫发披肩,化妆打扮入时,别具一格,让人瞩目。他们资本雄厚,生意也做得大。他们把收购来的药材,不惜花钱,通过深加工变成精品,然后通过白龙江水道运往重庆、广州,出口南洋诸国,可获取丰厚的利润。四大药店,只是碧口众多药店的佼佼者。

四是“王爷庙里金銮宝殿”。王爷庙指的是紫云宫,是当时碧口最有钱的药材帮、船帮、川帮合伙,出巨资历时数年修建的一座庙宇。庙中供奉的是镇江王爷,让它镇住白龙江水,永不翻浪扬波,确保药材航运安全。另外还供奉的有财神、药王,希望这些神灵会给他们带来财富。金銮宝殿本来是指封建帝王的宫殿,在这里用来比喻王爷庙殿堂规模宏伟、雕梁画栋、色彩斑斓、金碧辉煌的装饰而言,堪称陇南、川北庙宇之冠。因它地处碧口街中心,逢年过节又是戏院,又是各种聚会的场所,香火十分旺盛,是碧口人最喜欢去的地方,也是碧口人的骄傲。(www.xing528.com)

五是“新街里粮食万担”。新街是一条街,是碧口的粮食市场。碧口是个狭窄的山区,四周多山地,出产苞谷和小麦,水田很少,大米缺少,就是生产的一点大米,也是质量不好的红花米。可是碧口住户中,90%以上是四川籍人,生活中以大米为主食,需求量大。因此碧口周边地区,如四川的乔庄,还有三锅石、白水(今沙州)、中坝的商贩,瞅准了这个可赚钱的市场,就把当地大量的大米贩运到碧口出售,碧口新街就成了一处热闹的粮食市场。整整一条大街的两面,摆满了一袋袋、一背背质量不同、价格各异的大米、麦面和各种杂粮。碧口居民所需的粮油,都到这个市场购买,所以每天这个市场是最热火的,人头攒动。买主从中通过,左顾右盼,这边瞅瞅,那边看看,不时把手伸进米袋,抓起一把仔细闻闻、认真辨认,可以说是近乎挑剔,一直到中意为止,然后让粮贩背上米送到家里去。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嘛,所以碧口这个粮食市场经久不衰。“粮食万担”表明了碧口这个中药材集散地的经济繁荣,带动了各类市场的兴旺,也从某种角度反映了人民生活的富裕。许多“老碧口”至今十分留恋“新街上粮食万担”的景象。

六是“小河坝棒槌乱翻”。是指碧口街南头,从碧峰沟万山丛中流淌出来的那条清澈透明、绿水涟涟的小河,妇女洗衣的场景。小河水不深,河中分布着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每到夏天,全街的人都聚集在这里纳凉、洗衣、戏水。纳凉的妇女们坐在石头上浣洗衣服,用棒槌击打脏衣物排出污水,河坝里到处都是“啪啪啪啪”的敲击声,响声不绝,棒槌乱翻,欢声笑语回荡在河谷间。

七是“运不完的阶州,填不满的碧口”。阶州,即现在的武都,泛指陇南地区。陇南各县都盛产中药材,如文县的党参,岷县的当归,宕昌的大黄,武都的红芪等,都是国内外著名的中药材。只可惜,解放前交通闭塞。全区唯一的出口通道,只有碧口白龙江至四川广元的航道。它连通了嘉陵江长江,可将中药材运到重庆、广州、东南亚等地销售。陇南各县的中药材,一年四季人背畜驮,源源不断地运往碧口。崎岖的山道上,脚户、背夫们驮呀驮、背呀背,阶州的药材何日才能运完?吞吐量大的碧口港,何日才能填满!

八是“南坪不像川,碧口不像甘”。南坪县(今四川九寨沟县)地处四川西部边缘,是个山区,与文县北部紧连,与文县县城相距仅70公里,一小时车程。近代南坪有两次大移民,大部分移民都是文县人。兴许是南坪人与文县交往最多、相互影响渗透的缘故,南坪人与文县的生活习惯、风土民情、说话语调,均与文县人无异。

碧口位于甘肃最南端,与四川广元、昭化、青川为邻,镇内居民大多数是在此经商的四川人的后裔。人们的生活与习俗、风土人情,又与四川人无异。特别是满口的川话,听了简直可称是地地道道的四川人。

九是“陇南的吃在文县,文县的吃在碧口”。碧口的吃食,带有浓郁的四川麻辣特色,且花样繁多,做工讲究,很有刺激性。比起清淡、做法简单的酸菜面、荞凉粉、面皮,就好吃多了。碧口的吃食,除煎、炒、烹、炸的各式肉菜外,甜食品也特别多,什么汤圆、醪糟、糍粑、粽子、酒米甜糕、酒米油糕、糖油糕、鲜花饼、葱花卷等,样样都是很可口的。碧口豆花面,更是让人赞不绝口的面食。碧口“掰(bie)馍”,是用大米面、白面、细玉米面发酵蒸成的馍,外形似一朵盛开的莲花,酵味香浓,吃起来十分可口。

十是“望到的阶州,碰到的碧口”。此话道出了武都和碧口不同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武都虽然也是山区,但县城周围还有些小块平地。这些地方山势远去,白龙江岸有大片的菜畦和片片水田,显得空旷平坦,如东江、汉王就是如此。若从文县去武都到了这里,武都明明已遥遥在望,但还要走许久方可到达。

碧口则不一样,四面都是陡峭高耸的群山,白龙江在山谷中奔腾而下,通向碧口街的一条不太宽的黄土路,快到碧口时,被一座名为四马山的大山崖挡住,只有绕过像鹰嘴的山崖才能到达碧口。所以初去碧口的人,就是走到四马山,眼前看到的还是连绵不断的山岭,不知还要走多久才能到达碧口。谁知一转过山嘴,呈现在你面前的是一块江水悠悠、绿树成荫、瓦房鳞次栉比、街道宽阔整洁的甘肃名镇——碧口。让人倍感惊讶,给人猛然碰到的感觉

许明诚 石桂珍(原载《悠悠碧口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