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碧口古镇文化:皂角树大巷子

碧口古镇文化:皂角树大巷子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在马路南面的皂角树下,有一条巷子,叫皂角树大巷子。顶发甸巷子,紧靠碧口区公署,是从后马路到菜市拐最近的巷子。一人巷巷口的对面,和马世清家的脚店不远,紧靠碧口有名的凉水井水巷子。

碧口古镇文化:皂角树大巷子

巷子,说白了就是一条通道。这条通道有宽有窄,有的有住户,有的没有住户。

碧口古镇的巷子分为两种,一种叫水巷子,是小镇居民住户取水,码头工人、船工等人员装卸货物行走的通道;另一种巷子,则是住人的,道路都非常狭窄,有的地方是在住户门前的台阶上,也算是通道的一部分。实际上,住人的巷子,就一个大杂院。

碧口的巷子,有它的特色:水巷子都是一律靠白龙江边。碧口的水巷子大概有八条,从上街向下数,一是鲁班庙向下,在罗天信家处有一条,二是在雷通远家的对面,李映芬家附近处有一条,三是在黑家院巷子的对面,贺铁牛家旁边有一条。此外,谢家和许家巷子的对面各有一条水巷子;皂角树巷子的对面也有一条水巷子;菜市拐处和凉水井处都各有一条水巷子。

一般来说,水巷子内是不住人的,但许家巷子对面的水巷子内,却还住有几户人家。我记得除刘先智家外,还有碧口人称之为“杨汽灯”的家也住在这里。杨汽灯,真名叫杨正发,是碧口街上唯一会点煤油汽灯的人,凡是来碧口演出的,无论是川剧团、豫剧团、秦剧团,都得请他点煤油汽灯,那个灯光可比十几盏清油碗灯或桐油碗灯明亮得多。更值得一提的是,“杨汽灯”还是一个做囟肉的高手,平时他以卖囟肉为业。解放后,汽灯派不上用场了,“杨汽灯”成了文县一中的大师傅(炊事员)。

以上街的水巷子最短,往下慢慢变长。一般的水巷子,都是慢坡式的通向江边,只有菜市拐的水巷子却是有二十几步石台阶,这是唯一的一条,很有它的特色。从上街到下街,碧口住人的巷子大概也有八条。公园门口,冯家沟和横马路不是巷子,特别要提一提“公园门口”的这个概念。它包括,在后马路的“碧山公园”的牌坊和过马路后下一条较为宽的,有两个十余级的石台阶,和十几米的一段街道。在碧山公园牌坊的大门口,下行三十余米,有一道土坎,在土坎的这个地方,有一条用石头和石板铺成的非常简单的石级。这条石级,便是碧口上街第一条住有人家的巷子——黑家院。

通过十几步石级,从后马路下到黑家院的巷头,左手边第一家住户,是一套砖木结构四合院样式的小楼,在当年碧口镇也算是第一家。李长恩和李长友两位同学,便是这家人的第三代。据说,李家第一代人,曾当过碧口的商会会长,也是地方绅士,可能是经营不善的原因,衰败得早了些,从石级路的简单而未来得及修建就是一个证明。巷子的左边,是住户的土墙,右边则有一些散居的人家和一两个小四合院。

谢家巷子和许家巷子,是两条死巷子,一头通向街口,一头通到谢家和许家大院门口,巷道两边是土墙。这也算碧口巷子的另一种类型。

后马路从王爷庙背通过后向下走,有一段慢下坡。这里有两棵皂角树,一棵距慢坡较远,约四五十米,在马路北面;另一棵在慢坡边上,却长在马路南面。就在马路南面的皂角树下,有一条巷子,叫皂角树大巷子。巷道较宽,可两人并行,巷子左边有两三个四合院,右边是新记家商号的高墙。巷口的街上,正好在新记家商号和邮局上方。因商店的台阶比较宽,所以有些商贩和手艺人便在这里摆摊设点。

相锡匠,隔三岔五在这里摆摊,他不像胡油茶、王瓜子、李花生,天天都在此摆摊。每当相锡匠摆摊时,总有一些人观看他的手艺。相锡匠的摊子,只有一席之大,除一些成型的锡器外,还要摆上一个小炉子、木炭、熔锡的小坩埚和一个像现在学生画板大小的木板夹子。

相锡匠在坩埚内放些散碎锡块,用手动鼓风为小火炉加热,慢慢将锡块熔成锡水。然后,他用铁钳夹起小锅,向放在身边的画板块大的小木夹子内倾倒。不一会儿,他将木夹子打开,就出现一块平平整整的锡板。他用剪刀剪成他所要制作的形状,在他的巧手下,一会儿这些锡片就变成烛台、香炉、锡壶、装黄酒的棒棒壶等各种锡器日用器具。几十年过去了,相锡匠这门古老的技艺,是否还有人在承传?

顶发甸巷子,紧靠碧口区公署,是从后马路到菜市拐最近的巷子。整条巷子有两个过厅、三个小院,却没有一条直通的巷道,整个巷子的通道,都是在住户屋檐下的台阶上通过。这种通道形式又是一种类型,和邱家巷、张家巷、一人巷是一样的。它和别的巷子的不同之处,是不能直接通到街面上,而是在接近到街面时拐了一个弯。可能是因为菜市拐这个地方,铺面比较金贵,巷子的出口就修成铺面隔墙了。(www.xing528.com)

顶发甸巷子,住有十几户人家。住在后马路巷头院子里的一个叫文代成的孩子,每天都上山背柴,有时也做些卖瓜子、甘蔗的小生意。顶发甸巷子里,还住有一些装药工人,也有一位姓杨的风水先生,更有像朱炳清一样喜爱川剧的人。

邱家巷和张家巷是一对姊妹巷,两个巷头只隔一堵墙,各住有十几户人家。邱家巷住户较杂乱,却是正儿八经的小商贩,可能住户文化水平较高,虽说巷内有人从事赌博,却无较大影响。由于信善吃素,邱家巷曾出过碧口有名的孝子陈炳银,他曾割大腿上的肉为母亲治病。解放后,出了两位在朝鲜战场上的二等功臣——唐万国和姚国璋。

张家巷住户中,有位无儿无女的龚妈,全靠打麻绳,纳鞋底度日,虽生活穷困,倒也逍遥自由。还有李皮匠的儿子,姚寡妇的儿子,巷子里的孩子经常在巷口看热闹,最喜欢看的是补碗匠补碗。

张家巷内,住有一位姓侯的小商人,生意虽做得不大,但他为人很和蔼,忠厚老实,口碑很好。侯先生还有一个最大的特长,就是他最善于讲圣喻。每年夏秋皓月当空的夜晚,大街上行人很少,风轻夜静之时,侯先生就在青云店门前的台阶上,搭起由几张桌子组成的高台,点燃香蜡,烧纸礼拜叩头,长脆顶礼后才毕恭毕敬地登上台子,开始按书写的情节边说边讲边唱,先生的声音非常有磁性,席地而坐的听众,都会随着他讲唱时而起伏,时而唏嘘,时而流泪。这就是我从小受到儒家文化的启蒙教育。

祠堂处有个一人巷,巷子很窄,仅能容一人行走,故而得名“一人巷”。巷子里没有住户,只有一条既黑又窄的巷道。一人巷巷口的对面,和马世清家的脚店不远,紧靠碧口有名的凉水井水巷子。

碧口凉水井的泉水,冬暖夏凉,甘甜可口,一年四季清澈见底,白龙江夏秋之际的一年几次的洪水都淹埋不了它,每次洪水过后,凉水井又原样出现。连泥沙也填没不了井口。喝凉水井的井水,也不是所有的碧口人都能享受的,有的地方离水井较远,去凉水井挑水很不方便。碧口人喝水,还会有一些更为出奇的办法。白龙江沿碧口镇而下,碧口人因地制宜,对喝的水也很有些讲究,譬如在有山泉的地方,都是喝山泉水,靠近凉水井的地方,则是挑凉水井的水喝。

碧口街上一些有钱人,专门买挑来的凉水井的井水饮用。有的居民便以挑水为业,挑凉水井的水卖,也能养活一家人;而大多数人,都不会去掏钱买水喝。

为了充分利用江边的水资源,又能吃上清洁卫生的水,碧口人就在距江岸二三十米的沙滩上,挖一个直径一米半左右,深度不超五六十厘米的沙坑,当地人俗称“沙窝子”。沙窝子的四边用较大的鹅卵石砌平,把沙窝子里的泥沙水淘尽,让沙窝子里面慢慢由沙石过滤后的江水渗出来。一坑干净卫生、清澈甘甜的过滤江水,就是碧口人的饮用水了。我曾沿白龙江步行过上千里路,上至甘南州的迭部,下达四川昭化,也曾到过黄河长江、辽河、珠江,但都未见到有此种做法。此之谓也,这就是碧口人啊!

雷春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