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集市——筏子坝
筏子坝坐落在玉垒乡境内,位于白水江、白龙江汇合处下行约一公里的南岸,上邻玉垒关,下接王家滩,后靠王家山。
顾名思义,此处为停渡木筏的地方,早年筏子坝农民要渡江到城墙坝(两江汇合处的古郭淮城遗址)赶集。白龙江洪流冲毁城墙坝集市后,集市移至筏子坝。唯一依靠摆渡的工具就是筏子,又因为碧口集市的兴起,大量修房造船需用木料、竹货全靠筏子收集制成木筏运往碧口,从而木筏越造越多,运输引渡成为当地一大景观而得名。
明末清初,筏子坝已形成集市,乡民增多,后来陕西泾阳王姓及孟姓又来此地开采铜矿,加上甘川驮运道畅通,筏子坝又增设了许多脚骡店及客栈。自清乾隆年间,嘉陵江至碧口的航运开通后,四川的茶叶、盐巴、铁锅随之而来,陕甘的药材等土特产也在此地营销。当时的筏子坝,已成为范坝、玉垒、金口坝、输坪、朱家等地的农贸集市,且繁荣一时。每逢集日,集市上摆满了商贩的各种货物,当地和周边的村民也带着各种山货,纷纷来集市上交易。
由于玉垒一带大肆砍森林,扎成木筏放至碧口,碧口成立了筏子坝帮会,由此可知当时伐木之盛。大树东流,小树烧炭卖柴,林迹地垦种粮食,当时得利。但山高坡坡陡,水土流失,表土冲净,岩石裸露。天降大雨,无林蓄水,洪水泛滥。至乾隆中叶,筏子坝多次遭山洪冲刷,铜厂淹没,碧口集市兴起,船不上行,筏子坝的集市逐渐衰落,民国初年已不复存在。
张锡田(原载《古镇考录》)
碧口集市的兴衰
碧口镇,地处文县东部白龙江畔。据有关史料记载和老年人传闻,距今200多年前(清乾隆时期),这里四周都是大森林。
因白龙江水运的便利条件,四川人纷纷前来伐木造船,打开了我省由水路去四川重庆的大门。陆路由四川青川、江油可去中坝;经昭化、剑阁可到成都。其后,陕南汉中等地的商贩也来碧口经商,碧口遂成为甘肃唯一的水陆码头。
清乾隆初,水运码头由中庙行店逐渐迁至碧口。自此以后,随着商品的发展,市场交易的扩大,商贾行旅的增加,逐渐使碧口成为甘川两省的货物集散地、水陆码头、商业重镇。由于商镇的兴起和发展,需要附近农村提供大量的粮食、蔬菜、农副产品及其运输服务,而附近农民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求,也要从商镇购买生产和生活资料。这种互相“支援”的关系,促成了碧口商镇的形成和发展。
民国中后期,碧口当地居民和坐商约2000人。每天来碧口的驮运骡马100多匹,肩挑、背负及来往客商约1000多人,这些人的食用大部分通过市场提供。碧口集市日期,为农历一、四、七日。每逢场期,由四川青川的三角石、蒿溪、乔庄、白水、板桥等地的乡民背运大米至碧口,中庙、范坝、店坝的乡民运来小麦、玉米,武都三仓、五库的乡民运来黄豆、豌豆等杂粮。这些粮食,用以供应当地居民和过碧骡帮需用。
解放前,碧口镇的人口约3500人,每月估计需用主粮15万斤,每集平均数量为11600斤。其中大米50%,占5835斤;小麦20%,占2335斤;玉米30%,占3500斤。杂粮如豌豆、巴山豆,每集约七八百斤,黄豆约二三百斤。土布、棉线、绸缎、疋头、日用百货,如食盐、清油、钢铁、茶叶、白酒、猪肉、花生、蔬菜等充满市场,行人摩肩接踵,热闹异常。
因为甘、青、新诸省区的农副土特产品,多在碧口集中,而山货药材也在当地加工转运,碧口和近乡妇女、小孩每天有数百人至千人到各药店加工择药,青壮年则搞药材技术加工和运输,解决了不少人的生计问题,乡街呈现一派繁荣兴盛的气象,极盛时期以清末民初为最。
到民国十几年前后,兵祸、匪祸交替成劫,集市兴衰时起时落。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国民党丁德隆部驻碧,军纪严明,经常清匪,因而社会安定,道路畅通,集市的繁荣又恢复起来。抗日战争中,交通受阻,药材滞销。
民国三十年(1941年),全县普种大烟,给碧口乡街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大烟代替了货币,夺取了市场,社会秩序混乱,集市日趋萧条。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经济崩溃,货币贬值,商号倒闭,人心慌乱,碧口市场亦随之趋向衰落。
解放后,全国安定,运输畅通无阻,碧口市场又呈现活跃。尤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政策放宽,农民收入普遍增加,碧口这个消费集市比以往更为扩大。今后,只要充分利用自然优势,着意恢复山货、药材的生产收购,群众定能达到小康,碧口集市当更比过去兴旺繁荣。
谭祖德 马明理(原载《文县文史资料》)
三省五县的市场
走进碧口镇,你一定会被市场里丰富的商品和南腔北调的语言所吸引。
碧口,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处,是有名的水陆码头,也是甘肃的四大名镇之一。《辞海》云:“碧口,镇名,在甘肃省文县东南部,嘉陵江上游白龙江沿岸。为甘、川两省交通要冲。”碧口历史悠久,镇南的响浪村曾发现有汉代墓群多处,精美的青铜器皿的出土,为碧口古镇蒙上久远古老的色彩。
早在三国时,白龙江流域,阴平阳平,均是曹魏与蜀汉政权的必争之地,史学界关注的“邓艾入蜀”就发生在这里。三国时,邓艾入蜀、姜维御敌、郭淮屯兵,均在碧口玉垒关。姜维城、邓艾城、郭淮城、阴平桥头、摩天岭、滚毡坡等遗址,至今依稀可辨。陆放翁曾在此作过《老学庵笔记》,为碧口生辉添彩。明人张其亮“天开一堑锁咽喉,控制西南二百州”千古绝唱,更使碧口蜚声一时。
碧口是甘、川、陕三省的交通枢纽,自三国时已成为阴平古道重镇,遂成为名震三省的货物集散中心。寻觅碧口地区集市源泉,已有千年之遥。至明清,碧口成为南北货物的集散地、水陆码头和商埠,千帆云集,商贾如织,一时间声名鹊起。至康乾盛世到民国年间,为碧口鼎盛之时,成了陕、甘、川、宁、青、蒙、新等省区门户。骡帮马队将山货、盐巴、皮张、药材源源不断运至碧口,再装船经水路运往重庆,远渡重洋。南国的丝绸、布匹、油盐、百货、工艺品、瓷器等,溯江运抵碧口集散,转销西北。
史料记载,自碧口至重庆航道上,每天上下有多艘船只航行,年吞吐货物量达9万多担。碧口遂成为沟通西南、南北的“水陆丝绸之路”。故有“运不完的阶州,填不满的碧口”之说。
天南海北的客商云集碧口,药材行栈达40多家,修建了鲁班庙、三元宫、川主宫、忠义馆、四川会馆、陕西会馆、紫云宫等会馆,尤以紫云宫最为辉煌。
解放后,随着宝成铁路、川陕公路的全线开通,尤其是甘川公路的建成,碧口古镇发生悄然变化。《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阴平峻岭与天齐,玄鹤徘徊尚怯飞”的哀叹已化作历史的烟云,清脆嘹亮的汽车喇叭声取代了高亢激越的川江号子,数百里黄金水道已不复存在,古镇昔日商贾云集的风采有所失落。(www.xing528.com)
近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的春风,古镇焕发了青春。“禁令”一开,形成了“十里商号、三省货栈”,足有四五里长的街道上,店堂铺面,密密麻麻。老字号纷纷登台献技,生意人个个各显神通,古镇充满了新的勃勃生机。“王鸡丝面”“陈汤圆”“向醪糟”“易糍粑”“林酥饼”“吴胖子卤肉”……各种风味小吃竞相亮相,倾倒南来北往的食客。
碧口工商所长张双琳告诉记者:今日的碧口集市,不仅是碧口区五乡一镇的商品交易
场所,也是陕、甘、川三省和青川、宁强、广元、江油、文县等五县的商品交易集散地。四川的食品、佐料、竹编,陕西的山货、皮张,江浙的布匹、服装,在这里随处可见。仅碧口镇就有200多户个体经商者,外省流动的经商摊贩近300户。
每逢集日,万余人进入市场,各类货摊生意兴隆,深圳、广州能见到的百货、服饰,在这里亦能买到。这里人的商品经济观念与全区相比,可以说是超前发展的。“小深圳”“小香港”的称誉,可谓名副其实。
镇政府和当地工商、税务部门对市场的管理值得推荐。它们采取税收、物价、卫生、工商、计量等有关单位既分工明确又协同作战,认真搞好市场合理布局、配套服务,给外省摊贩更多的优惠政策,确保市场稳步发展,从而充分发挥了碧口“十里商号,三省户栈”的群体优势,以搞活流通促进经济发展。
刘启舒 张鹏飞(原载1988年6月18日《陇南报》《甘肃工商报》)
碧口集市一瞥
碧口人把“赶集”叫“赶场”。最能表现碧口市场繁荣的就是赶场天。碧口集市约定成俗为农历每月一、四、七。远从四川青川、陕西宁强及各地的生意人,带上日用百货、盐茶、绸缎、铁铧、竹篾器具、陶瓷器等,涌向碧口。碧口周边的农民,也背挑着农副产品,山菜、山货、鸡、鸭、鱼、肉等,送上市场。整个市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喧嚣热闹,人在其中想进不能,想退无法,只得任人流推着慢慢移动,好不容易挤出去,早已汗水淋漓。
一、醉汉是集市一景
碧口四周山上,长着大片茂密的青冈林,此树木质紧密坚硬,是烧柴、烧木炭的好材料。乡民就地取材,把它劈小成柴,或烧成木炭。每逢赶场天,他们就大捆大捆地将木炭背上集市卖,换回必需的生活用品。
上街卖完柴炭的乡民,既轻松,又疲乏,去到酒馆,选定座位,跷起二郎腿,来两个便宜炒菜,大碗大碗地喝起酒来,真够痛快。过不多久,你就会看到,满脸通红、面似关公的醉汉们,一个个摇摇晃晃,踉踉跄跄,跌出酒馆。醉汉们双手举过头顶,在空中乱舞,口里不知乱嘟哝着什么,样子很可笑。
一天的集市散了,除丢下满街垃圾,就是这些躺倒的,或东倒西歪的醉汉。这时,他们的家里人,嘴里一边咒骂,一边忙拍去他们身上的泥土及脏东西,吃力地扶起他们回家,还真有点“家家扶得醉人归”的诗意。
二、精明的屠户,用诚信换来了兴旺的生意
碧口集市上的卖肉摊,设在中街,一溜横排摆上十几张案桌,桌上堆放着刮得干干净净、红白相间的新鲜猪肉。屠户腰系围裙,剁、砍忙个不停。桌下的狗,争抢着肉骨头吃,相互厮打,吠声不断。
割肉的顾主,站在案前端详一阵,然后用手这里指指,那里划划。屠户便按要求割好肉,用秤一称,记上账,把肉交给顾客。顾主看看割好的肉,提上满意而去。卖肉不要钱,奇怪!有人指点说,这就是屠户的精明之处。按商场规矩,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可这里他正忙着,算账、交钱、找补,会误他的工夫,若算错了还得吃亏,不如显得大方赊欠给买主,既笼络了感情,又争到了回头客,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
到了晚上,屠户换上干净衣服,装上账本,提一盏明亮的马灯,挨家去收肉钱。每到一户,顾主笑脸相迎,递上烟卷,爽快地付清欠钱。临走还嘱咐,明天杀猪,把板油、猪肝留下。屠户笑笑点头,提上马灯,又去另家。
三、生意人有诚信,也有欺诈
碧口周边的农民,打造农具需要钢铁,做饭需要铁锅,特别需要圆形的鼎锅。农村家家都有火塘,木柴在塘内燃烧,支架上把鼎锅吊上,煮饭、烧水、取暖,一举几得。因此,在碧口集市上,锅铁业生意十分红火。每家店铺内摆满大小不同的饭锅和鼎锅,店门口摊子上,堆放着生铁和条形方钢(土钢)。
农民买钢,要细心看钢内心是否是黑色并带有菊花纹的,若是就是好货,否则他们不买。许多老板有意把方钢敲断成数截,并在每截钢心上,用大蒜涂抹就成为黑色,以此来欺哄农民。
更大的欺诈是在卖铁锅、鼎锅上。许多锅在浇铸时因多种原因,会留下很小的沙眼。这种锅渗水,农民不会要。一些唯利是图的老板,就会用铁屑、黏土把沙眼堵上,等晒干以后再用瓦灰打磨,磨后锃亮,与新锅无异。老板以次充好卖给农民,并信誓旦旦地保证是好钢、好锅。老实淳朴的农民,哪知其中奥秘,上当受骗者多矣。
集市上有诚信,有欺诈,但也有快乐。
不信,你看那空地上围着许多大人、小孩,人人笑逐颜开。原来是些民间艺人在卖糖画和捏面人。卖糖画的艺人面前,铺一块光滑的大铁板,上面抹了油,把小炉上熬化的红糖汁提在手上,黏稠的糖汁,像一丝细线从手中的瓢中流出,随艺人的手前后、上下、左右不停地转动,铁板上就会出现各种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的逼真图像。艺人趁未冷,按上小竹棍为柄,然后用刀轻轻一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糖画就成了。画呈红色,质脆,小朋友玩够了,可以当糖吃。
捏面人,更叫人叹服。彩色的面团,经艺人巧手一搓、一捏、一点、一划,就变成了各种形象逼真的人物。其中以古代披甲戴盔,身背战旗,威风八面的将军,以及孙悟空、猪八戒、观世音大士,最受大人孩子喜爱,为集市增添了点文化气氛。
许明诚 石桂珍(原载《悠悠碧口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