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口兴起至1949年解放,约有200多年的历史。
清朝乾隆以前,碧口的冯家沟(今碧口幼儿园一带)只有十几家茅舍客店。当时,四川来甘肃的木船码头,在距碧口35华里的中庙乡的行店,后来迁至肖家坝的漩滩,再迁至石龙沟口的码头上,乾隆初年码头移至碧口。
自此,碧口逐渐成为川、甘物资集散地。后来,经营木材的筏工、船工,筹资修建了“鲁班庙”。随即,江西、陕西、四川诸省在碧口的商人,陆续修建了江西会馆“三元宫”、陕西会馆“忠义宫”、四川会馆“川主宫”。
由于水运业的日臻发达,有关水运的商家筹资,于嘉庆初年开始修建以镇江龙王为主的“紫云宫”,历时33年建成。至民国十八年(1929年),经过两次修葺,此庙宏伟壮丽,为邻近诸省少有。
交通方面,陆路由碧口经蒿溪、青川,可至中坝、成都;由碧口经白水、剑阁,可至绵阳、成都;由碧口经姚渡、青木川,可至陕西南郑。水路,由白龙江可至重庆、武汉,直通上海。甘肃的黄芪、当归、大黄、党参、木通、木香、甘草、花椒、核桃、水烟,以及青海、新疆两省的皮毛、口外蘑菇、枸杞等土特产品,经四川运往西南各省。四川的卷烟、酒、茶、盐、纸、铁货等生活用品,转销甘、宁、青、新诸省区。
民国初年,碧口市面最为繁华,有的背挑小贩在碧口住不下,住在附近农村客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前后,商会下属行业,计有药材、布匹、水烟、铁货、食品、旅店、航运等八帮,有下货店(住湘、鄂、赣、蜀采购药材的庄店)十五六家,上货店(住四川来货批发客商)十三四家,接客店(住背、挑小贩)20几家,脚骡店十五六家,水烟店十几家,轿铺两家,铁货铺6家,理发店5家,打铁铺4家,造船铺11家,大小收金户20多处,零售酒铺28家,茶馆40多家,绸缎铺十几家,大小饭馆20多个,糕点零食铺40多家,生药铺11家,烟膏店(评议批发大烟)两处,大烟馆39家,妓院10家,屠宰房6家。(www.xing528.com)
白龙江边,平时停靠木船三四十艘,每艘船可载二三十吨。每年开走木船一百三四十艘左右,来船未计。每年运来雪花盐(销往碧口附近)1500多包(每包200斤),锅巴盐(销往陇南各县)10万斤左右。来川酒(销往碧口,成县酒和本地产苞谷酒未计)400缸左右(每缸280斤)。
市面流通的货币,除金、银、纸币、布币(本地商家出)外,作为交易兑换的,还有上海、重庆、成都、顺庆、中坝、广元等地票劵。有平市官钱局(后来改为甘肃省银行碧口支行)一所。税收机关,原有百货局、善后局(征大烟税)。抗日战争开始,由于解放区、沦陷区逐渐增多,国民党统治区逐渐缩小,在碧口陆续增设了烟酒局、营业税局、直接税局、特税局、海关税局和缉私队等税收机关。抗日战争后期,部分海口沦陷,药材出口阻滞,经营药材的商家,改营大烟生意。碧口自此大烟生意跃居首位。
民国三十年(1941年),碧口街居民500多户,2000多人(除本地张姓农民十几户外,余者皆系外来商旅)。每日,来碧驮运骡马100多匹,肩挑、背负及来往客商1000多人。
农历每旬逢一、四、七,为集日。每逢集日,四邻农村来赶场交易者尤多,市面喧嚷繁荣,行人挨肩擦背,每日商品交易额达八九万元。碧口,可谓万商云集,实为甘肃四大名镇之冠。
谭祖德(原载《文县文史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