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碧口教育发展历史:先后设立书院与学堂,助学金推动学生成就

碧口教育发展历史:先后设立书院与学堂,助学金推动学生成就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解放前的碧口教育碧口建立书院、学堂起步较晚。碧口幼儿教育起初归附碧口完小管理,校址设在清真寺院内,大、中两班,幼儿85人。这就充分说明,碧口小学的教学质量之优良。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碧口的教育事业得到大力地发展,尤其是随着助学金的实施,使碧口学生大量地进入了外地各种学校就读,并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绩。

碧口教育发展历史:先后设立书院与学堂,助学金推动学生成就

解放前的碧口教育

碧口建立书院、学堂起步较晚。清同治十年(1871年),禀生袁焕章创办了碧山书院,亲自担任院长。同治十二年(1874年),文县知县陶模在碧峪乡创办了“崇政”“端习”两所义学,开创了就读习文传播文化之先河。

碧山书院院长袁焕章,自任教授,以经史、辞章训诂考证、精研八股文为宗旨。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碧山书院院长由秀才张翥鸿接任。民国二年(1913年),碧山书院改为义学。

民国十七年(1928年),文县县长陈鼎将碧山书院改为初等小学堂,校长仍是张翥鸿。学堂在教授《四书》《五经》的同时,将新学制课程国文、算术、临帖写字,列入教学必修课。

民国二十年(1931年),初等小学堂改为高等小学堂,校址设城隍庙(今邮政局后院)。学堂除讲授《四书》《五经》外,还讲授国文、史地、美术、唱歌等课程。首任校长张秉虎,学生约30多人。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国民革命军第一师独立旅长丁德隆驻防碧口后,修建了碧山公园,园内修建了小学校舍、中山礼堂,将碧口的庙宇房产及斗捐等纳入办学经费。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碧山小学竣工后,将完小(高等小学堂)由城隍庙迁入碧山公园,聘请文县知名文化人士韩定山先生为校长,选择品学兼优的教师任教,发给优厚的月薪,每月20元大洋,而文县其他任职教师月薪为10元大洋。

学校全用新时代课本,初小设国语、算术、常识、图画、音乐体育;高小增设历史地理、卫生、英语及美术等课程。学校当时购进了上海商务印书馆大批教学参考书,如《二十四史》《词典》《字典》《四库集成》《鲁迅全集》以及各类杂志、教学挂图、各类教育图表。同时,还购进了其他一些教学器材,音乐有风琴、大小鼓、小号、笛箫、二胡等;体育有篮球排球网球,刀枪模具齐备。学期终末,按考试教师的教学成绩,给优秀者发奖,优良学生给予奖励。由于学校资金充足,学生的课本及学习用品皆由学校供给,不收学生的学杂费。期末考试学生与教师会餐,费用由学校支付。建校开始,学生只有五六十人,以后增至100多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碧口的经费提归文县后,学校仅保留斗捐及碧口上街几套房租收入,从而相继减少了教师与学生优厚待遇。民国三十年(1941年)后,抗日最困难时,学校教师工资按全县标准每月发给9斗小麦、8尺白布,直至解放时均无改变。碧口区原先仅有碧口完小1所,全区上高小的学生都来碧口就读,很不方便。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中庙乡建立了完全小学。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玉垒乡建立了完全小学。其他各乡,原则上每保建立一所保国民学校(初小),定教师1人,其工资经费由各地自筹解决。但课本是一致的,初小以国语、算术、常识为主课,加乡土教材。

解放后的碧口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至1954年,碧口地区学校数量和以前相比没有增加,校舍变动不大,但入学儿童增多。学校经费全县统一开支,保国民学校业已停办,但各地均以村为单位大都办起了夜校识字班。

1956年以后,玉垒、店坝、范坝、肖家乡都相继建立了完全小学。店坝的柏元、范坝的河口、冯家,玉垒的蒿坪,碧口的李子坝、曲水、响浪等地,还相继建立了初小,初步方便了适龄儿童入学。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民办小学由初小转为公办的完全小学,校舍、师资、学生都相继增加,尤以学生增量最多。

为了方便学生深造,1957年碧口完小附设了初中班。同时,在后坪动工修建校舍。1958年,新建教室3间,教师宿舍13间,正式开办了文县第二中学,只设初中班。1968年,学校开始招收高中班,全县第二所完全中学宣告成立。此后,范坝乡建立了文县第六中学(完中建置,后来撤销,为初级中学),玉垒乡小学附设初中班,中庙乡建立中庙初级中学。这些学校为文县二中生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补充。

1958年至1960年,碧口曾设立碧口卫校,孟晋任卫校校长,赵子魁、杨正、虎威等医生上专业课,学员有韩居正赵国英、唐树发、蒲金川等。(www.xing528.com)

碧口幼儿教育起初归附碧口完小管理,校址设在清真寺院内,大、中两班,幼儿85人。1989年,幼儿园迁至冯家沟,兴建大楼一幢,设大、中、小3个班,教师7人,幼儿130人。

1991年,碧口幼儿园脱离碧口完小,专办幼儿园,校舍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新修3间教室,设大、中、小4个班,入学幼儿达70多人。此后,随着幼儿园教师和幼儿不断增加,幼儿园设施也不断完善。与此同时,白林干校开办了幼儿园,碧口下街、新街就近入学幼儿达50人。

张锡田(原载《古镇考录》)

早年外出求学的学子

碧口人非常重视教育,解放前碧口小学就办得很有名气,教学质量不仅是文县第一,在全省来说也名列前列。四川成都、绵阳的一些中学都对碧口小学敞开大门,他们在招新生时公开表示,只要是拿着碧口小学的毕业证,不用考试就可以直接上他们的学校。

1952年在广元中学初一的五个班中,其中四个班的第一名全是碧口的学生。当时广元中学的王野晴校长就直接表示,碧口小学的毕业生来广中上学不用考试。这就充分说明,碧口小学的教学质量之优良。

虽然碧口小学办得很好,但当时却没有力量办一所中学。过去碧口的小学生毕业以后,除少数家庭富裕的学生能够到外地上中学外,而大部分的小学毕业生只能在碧口本地作小商贩或者去商店当学徒,别无其他出路。

民国时期,碧口也有部分学生到兰州、武都、成都、重庆、绵阳、广元、汉中等地读书。但这些学生中,只有何明远一个人从南京中央大学毕业,其余就没有一个人能出其右。中等专业学校也是这样,只有何明茂从兰州师范学校毕业。他先读简师,毕业后,服务三年,再读后师(中师),历经九年时间才从兰州师范学校毕业,毕业后回到碧口当了碧口小学的校长。他俩是碧口学生中出类拔萃的人物。

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碧口的教育事业得到大力地发展,尤其是随着助学金的实施,使碧口学生大量地进入了外地各种学校就读,并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绩。1955年,在武都中学读书的碧口学生何明安和贺永辉,分别考入西北大学和西北学院;1956年在广元中学读书的祝继荣考入西安交大,刘祖荫考入云南大学,张泰舜考入四川大学,谢丕新考入四川师范学院,谢丕菊和刘世录老师考入西安师范学院;1957年在广元中学读书的陈良考入西南师范学院,在兰州中学读书的陈玉珍和冯佩义分别考入陕西师范学院和西北师范学院,颜昌福考入西北民族学院;1958年叶全玉考入四川医学院,吕国璞考入贵州工学院,雷掌健考入成都地质学院,雷春贵和陈祖厚考入绵阳大学,陈运祥考入重庆师专,金三思考入甘肃工业大学,陈惠文考入陕西师院,张素兰考入西北大学,罗全福考入兰州大学,刘正民考入西北师院;1959年何庆常考入四川医学院,唐运碧考入兰州铁道学院,唐运莲考入成都工学院,郭臻椒和苏崇碧考入四川的某个大学(不知学校名称),王丕能考入贵州工学院,张学玉、黄华鑫考入兰州医学院。以后考入大学的人越来越多。

20世纪50年代,碧口学生从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的人数量激增。1955年许荣祥从成县师范毕业,1957年黄承建、马美才从兰州卫生学校毕业,田兆发从省农校毕业、雷通远、杨河清从成都铁路学校毕业,1958年罗心元、何德华从成都医士学校毕业、何德霞从兰州石油学校毕业,刘锡文、李长友、刘志铭从绵阳师范毕业;1959年梁长珍、滕德裕、罗亦民从成都航空工业学校毕业;石桂珍、张居荣从绵阳师范学校毕业,张永寿从广元师范学校毕业。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黄承健,在医术和医德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在岷县医院中享有较高声誉。雷通远毕业后在铁道兵工作,由于工作中踏实、肯干、专业技术也得到了充分发展,一步一步跃升到铁道兵的团长,在学术上成就也很大,不但是有名的桥梁隧道专家,后来又到石家庄铁道学院任教,不仅是教授,而且是学院领导之一。

以上这些都充分说明,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新中国成立后不到十年的时间,碧口学生为党和人民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这在旧中国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能量。

雷春贵(原载《拾起往昔的记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