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口古镇后街的土丘上,高高耸立着一幢闻名遐迩木质结构的古楼——抗日楼,它是碧口民众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性建筑。悠悠古楼,走过岁月的长河,已历经80多个春秋寒暑,宛若一位阅尽人间春色的历史老人,见证过古镇近百年来的风雨岁月、兴衰荣辱,聆听过古镇岁月长河中的古曲沧桑、新歌激越。
古楼,无疑是古镇最好的“观景台”。扶栏而上,登临古楼,凭栏眺望,顿觉微风扑面,天高地阔,一幅如诗如歌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看远山近岭,莽莽苍苍,山色如黛,流霞溢彩,远远近近的绿树、翠竹、芳草、田园无不写满诗情画意,或滴翠,或婆娑,或吐芳,为朝夕相伴的古镇送上一个含情脉脉的吻;千年古镇,尽收眼底,宛若一艘远航归来的航船静静地停泊在白龙江畔,川流不息的人流,琳琅满目的商铺,尽情演义着独具特色的“陇南清明上河图”;望大江东去,涛声依旧,一江碧水合着轻柔的江风高歌东去,把陇上重镇多少风云际会的千秋故事传向远方。
说起抗日楼,凡古镇老人都会告诉你一个久远的故事。
1933年,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师独立旅旅长的丁德隆,执行蒋介石阻击红军北上的命令驻防碧口。期间,丁率领兵工在碧口镇后街原本为荒地坟园的山坡上,建起了碧山公园、碧口小学,并在碧山公园的东南角土丘上修建了一座上下两层的仿古木楼。这座雄伟壮观、典雅古朴的仿古阁楼,一经问世,便成为碧口一景,古镇的一个亮点。古楼,古朴典雅,红柱白墙,四周有八根大柱,四面设拱形窗户。下层为砖木结构,上层为木质结构,四周有栏杆。古楼高12米,房顶四角飞檐翘角,中心楼有一个宝瓶状圆顶,淋漓尽致地点缀了古楼的古香古色。
起初,此楼拟当作碧口小学教授艺术专用教学楼,又说是学校图书楼,但不知何故,却一直未启用。据说,1943年国民党甘肃省第八专区(即后来的武都专区)丁玺专员视察碧口,一时雅性所至,曾登临此楼,观古镇风貌风云汇际,看大江东去舟楫竞发,望无垠苍穹云舒云卷,似有感而发,顿觉此楼雄踞,可“抑控环宇”,于是欣然命笔,书写了“抑环楼”三字匾额悬挂于古楼之上。从此,古楼便称抑环楼。丁德隆驻防期间,古楼没有作为教学所用,而是改变了用途,顶层用作哨兵瞭望,下层供军士消遣娱乐。后因战事突变,丁德隆部于1935年撤离后,此楼暂未派上用场,仅作为碧口一景,静静地伫立土丘,任凭岁月风雨的侵蚀。
至1937年抗战暴发后,抑环楼顿时“喧腾”起来。碧口广大民众共赴国难,全力以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彰显了空前的爱国热情。为唤起民众抗日,经碧口工商学各界协商,将抑环楼更名为“抗日楼”,一夜之间这里成为碧口民众瞩目的地方。抗日楼被作为防空的哨楼,设立防空哨、警报,以防日军空袭,并选派有哨长。楼口,悬挂一口大铁钟,有专人守候,如敌机悍然前来袭扰,哨长便鸣钟警报,全镇居民闻听立即警戒防空。当年,古镇曾有好几次防空的经历,至今一些“老碧口”仍记忆犹新。
抗日楼成了碧口民众抗日活动的中心,当地仁人志士常在此聚会,策划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碧口有识之士和碧山小学的师生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宣传抗日救亡活动的剧团——新碧话剧团。抗日楼成了新碧话剧团的活动场所,师生们在这里排练《放下你的鞭子》《国家至上》《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文艺节目,并在当地和四川青川等地巡回演出,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民众的抗日热情。
八年浴血抗战,中华民族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新的长城,将日寇赶出了国门。日本鬼子投降的消息令古镇的人民欣喜若狂,那一天,曾有多少民众扶栏登楼,将喜泪洒在抗日楼的回廊上。
抗战烽火的硝烟刚刚散去,国民党悍然发动了全面内战。抗日楼见证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江河日下、兵败如山倒。1949年12月2日,国民党陇南绥靖公署主任赵龙文,从武都败退至碧口。赵终日徘徊于抗日楼上,待援兵无望,眺望江流东去而寄惆怅,叹息蒋家王朝江山易主,无可奈何花落去。赵随之悲戚戚离楼而去,不得不入川苟延残喘……
抗日楼啊,高瞻远瞩,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国民党一队队败退的残兵败将,在古镇最后猖狂一跳,敲其勒索、倒行逆施,入川败逃。你看到了解放军六十二军林彬师长的队伍,小动干戈,全歼国民党一个团的守军,将红旗第一次插到了抗日楼上。你看到了解放军的10万大军,如铁流滚滚,在碧口古镇稍事休整,筹集粮草,以排山倒海之势一举南下,解放大西南,解放全中国!
解放后,抗日楼曾为小镇人扶栏登临休闲观景之地,也曾作碧口小学的教室,响起琅琅的读书声……
光阴荏苒,岁月蹉跎。后来好长一个时期,抗日楼未能更好地物尽其用,仿佛成为不为人注目的弃儿被冷落,甚至一度沦为栖身之处,日渐衰败,风雨飘摇,令人唏嘘不已。前些年,这里作为碧口书画家协会活动的地方,重新彰显了古楼的文化地位,正是这些固守文化家园的有识之士使古楼正本清源,重现生机。(www.xing528.com)
天地有情,岁月有情,古楼有情。数十年风雨沧桑,古楼曾有过深深哀怨的时光,无尽的泪水曾打湿了小镇走过的沧桑岁月;古楼也曾有过欣慰欢笑的年代,一腔笑声胜过当年川江号子、伴着新时代小镇前进的步伐在白龙江畔激荡。盛世年代,古楼见证了小镇迎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发生的历史性变迁,聆听了意气风发的小镇人在建设小康路上的激越新歌,体验了和煦春风为小镇带来的现代文明的新景象。“5·12”汶川地震后,破损不堪的古楼凤凰涅槃地在浴火重生。新建的古楼,虽与原貌不尽相同,但纵观总体结构样式,依然同出一辙,古风犹存,更为壮观。
春秋迭易,风雨如晦,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巍巍抗日楼,屹立在碧山公园的土丘之上,屹立在广袤的天地之间,也屹立在碧口广大民众的心头上。多少年过去了,它依然是碧口民众心中泯灭不了的一腔拳拳情愫,千年古镇的一道挥之不去的靓丽风景。当地文化老人吕继福撰写的古诗《沧桑抗日楼》,就是对古楼情怀的真实写照,代表了碧口人的心声。诗云:公园右臂岭横出,崖嘴擎天抗日楼。带水依山岿然立,揽风沐雨瞰双流。抗倭岁月曾报警,风华之年供人游。书声歌罢堕民宅,历尽沧桑应有头。
我童年的小船,曾停泊在古镇的白龙江畔。
怀着崇敬的心情,我曾一次次地走近抗日楼,每一次和古楼近距离的接触,都仿佛在仰望一位历史老人,都仿佛在聆听一位长者的谆谆教诲。
我仿佛听见当年新碧话剧团演唱的那首《黄河大合唱》,气吞山河的旋律还在耳畔回荡:“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我仿佛听见热血男力,发自胰脏的那首《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嘹亮歌声,还在天地间回响,激励人们莫忘国耻,爱我中华,建设中华。
昨天是今天的回忆,今天是昨天的继续,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唯有开创未来才是对过去最好的继承和弘扬。古楼,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定将不辱使命,昂首云天,吹响激励小镇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嘹亮号角。
愿巍巍抗日楼,与天地共存!
愿千年古镇,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闪烁迷人的风采!
刘启舒(原载《陇南日报》《文县漫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