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碧口古镇:当归产业繁荣,带动平民谋生

碧口古镇:当归产业繁荣,带动平民谋生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碧口每年运出的当归不下万吨,当归加工给碧口平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养活了不少平民。这些中药材,不仅富了有钱的药材老板,也养活了千百碧口的平民百姓。碧口许多平民,看准了市场上人多要吃饭的行情,做起了各种吃食生意,赚钱谋生。当时碧口街上有数家专卖川味蒸菜、炒菜、包子、米饭的馆子,生意十分兴隆,昼夜营业。在大街上打麻绳是碧口的一景,随处可见,引起路人的围观。

碧口古镇:当归产业繁荣,带动平民谋生

解放前,碧口街大约有几千居民,除少部分是经营药材生意的老板和经营其他生意的小业主外,大部分平民都围绕着中药材这个大市场,从事着各种各样的手工劳动,养家糊口。那时的社会,没有失业、就业的概念,也没有低保、社保、救济等说法。居民们不靠天、不靠地,只是按照市场的需求去选择挣钱谋生的手段,日子也还过得去。

一、拆药、装药。从陇南各地运来碧口的当归,都是些连毛带草的“毛货”,大小优劣不一,杂质灰土混合,要外运必须加工后方可,这就为碧口平民,特别是闲散妇女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每天碧口各大药店都要雇上百妇女拆药。所谓拆药,就是用人工剔掉毛药中的灰土杂质和附在当归身上的细细的须根,并按其长短、粗细、优劣分类码放。这活看起来不重,却是个脏活、累活,要把堆成小山似的毛药,一根根梳理一遍,是很花费时间和精力的。她们一整天就劳作其间,哪怕是夏季酷暑、冬季严寒,都不停歇。每天放工,人人腰酸背痛,蓬头垢面,简直成了灰人。这连毛带草脏兮兮的当归,经她们之手变成了干干净净、样子好看可获利的商品,她们也从中受益。拆药按件计酬,能干手快的女人拆一天挣的钱,能维持好几天生活。难怪妇女们会挤破门子争着拆药。拆好的当归,要雇些有点技术、略懂药材常识的装药匠,按当归个头大小、粗细优劣,分门别类进行装箱、装包,用硫黄熏蒸才算是成品。碧口每年运出的当归不下万吨,当归加工给碧口平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养活了不少平民。

二、洗党参。党参加工,工序复杂,需要雇更多的人。特别是它的第一道工序,搓洗晾晒阶段,没有众多的人力是完不成的。首先把农村收购来的党参,在有太阳的日子搬运到白龙江边,浸泡在水里,用刷子反复地洗净,再用细麻绳串起来晾晒,稍干后裹成把存放。过几天又在江边搓洗、晾晒、存放。如此反复多次,直到党参没一点瑕疵,晾干为止。

党参加工的第二道程序,没有大量人力手工操作也是不行的。分类整理后的党参,把好的、大的、匀称的,理顺散装。余下大量的小党参和参渣,加工起来就费工了。这就需要有点技术的工人,把稍长的党参二三十枝为一束,头部挤紧用麻绳扎起来,中间填上参渣,再理顺外部党参,包裹得严严实实,用棕叶一圈圈地扎成小把,成为“把子”。再用木炭在炕箱中慢慢烘干,然后再在密闭的房中用硫黄熏蒸,至此即可装箱、装包外运了。算算这些过程需多少人工,这又为平民创造了许多挣钱养家的机会。

三、撞大黄。虽然工艺没有加工当归、党参那样复杂,要求那样高,但同样也离不开手工操作。“撞大黄”就是把大黄装在一个竹篾包内,竹篾包前绑一长长的木棍,用人工在河滩上不停地上下来回摇、撞,直到撞去大黄外壳,露出内层金黄色为止。另一种费工的加工法,是用砍刀一个个砍去外层皮,砍成一个个金黄色、椭圆的像鸡蛋黄似的核心,名为“蛋吉”。这是大黄的精口,价值甚高。这些中药材,不仅富了有钱的药材老板,也养活了千百碧口的平民百姓。

四、卖吃食。碧口许多平民,看准了市场上人多要吃饭的行情,做起了各种吃食生意,赚钱谋生。当时碧口街上有数家专卖川味蒸菜、炒菜、包子米饭的馆子,生意十分兴隆,昼夜营业。其中“黎瞎子”最有名,据说他原是清朝初宫廷御厨的后代,随长辈从西安流落碧口。此人有一手高超厨艺,无论“红案”“白案”样样在行,尤其是“面点”堪称一绝,是碧口街唯一做高档筵席、鱼翅的师傅。其中较有名的老板和大师傅还有吴家录、蒋顺遂、吴清生、黄老五、沈全付、陈八砣等。

至于各种特色小吃比比皆是,有些小吃店的店主是承袭祖传手艺,做出来的小吃品味独特,深受人们喜爱,成为名小吃。日久天长,人们冠以姓氏为小吃名,以示与其他小吃的区别。于是就有王鸡丝面、陈甜糕、易醪糟、陈面皮子、李凉粉、胡油茶、程糍粑等。其中邓长凯的方酥饼子、白糖蒸馍,吴海清的五香豆腐干,陈雨村的香风味的豆花,陈八砣的杠子面,吴清生的红油包子,黎瞎子的鲜花饼,吴胖子卤肉等著名小吃。这些大小饭馆、小吃酒店,既方便旅客,也养活了许多人家。

五、纸火铺。碧口庙宇多,迷信者众,凡烧香敬神、红白喜事都需要大量的香烛纸钱、烟花爆竹。一些有见识的平民看准市场,开起纸火铺,生意很好。有一平民姓张,人称张画匠,心灵手巧,善于绘画,专门做“灵房子”(死人阴宅)和死人穿戴的袍服帽子出售,生意红火。在纸火行业做蜡烛最费工费时,也最有意思。做法是用一根竹签裹上灯草芯过油,然后在漆蜡油中加上大红颜料,灯草芯就裹上一层黏稠的大红漆蜡油,晾干后再入锅裹蜡冷却。如此反复多次,这些红烛逐渐粗大起来,成了蜡烛。这些鲜红的蜡烛,配上青色、红色的供香、纸钱、爆竹,就成为供奉菩萨祭祀先人的用品了。(www.xing528.com)

碧口人对烟花爆竹需求量很大,每年正月耍龙灯、烧花儿的夜晚,烟花爆竹倾泄,硝烟味弥漫全镇,火光映红山川。碧口上街姓江、姓郑的人家,就是做烟花爆竹的高手。无论是做纸筒的、竹筒的花儿、二踢响、“飙老鼠”(地上窜的)、“神台劲”(冲上天的)、大炮、小炮都不在话下。他在一高高的竹竿架上,绑制有楼台亭阁、人物故事、书法对联的烟花。点燃引线,架上各种图像随着喷发的烟火,亮晶晶的显示出来,可持续十来秒钟才消逝。可惜此技术已失传,再也看不见了。

六、打麻绳。碧口这个市场,无论中药材加工的晾晒、包扎装箱,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纳鞋底做鞋都离不开麻绳,特别是又粗又长的大麻绳更为需要。因此街道中的一些中老年人和家庭妇女,就以此为业供养家小。一般妇女用来纳鞋底、绑扎小物件的细麻绳,都是闲在家的妇女用一种竹制的“麻转子”就可以打出来。天天打,积多了就在街市上出售。最难打的就是药材包装上用的又粗又长又结实的大麻绳。这是平时在家把麻绞成不同粗细的单股麻绳裹成大团,积的多了,选一晴好的日子,在一长长的一段街道两头各放置一排有铁摇把的木架子,在架子中的铁钩上挂有单股麻绳,根据需要可把两股或三股单绳,通过摇把转动绞拧在一起,成为一根粗麻绳。在大街上打麻绳是碧口的一景,随处可见,引起路人的围观。

七、打过店。这是专为药材倒运的一个行业。那时没有车辆可用,一切搬运都得靠人力。这是十分苦累的行业,每人都有一件用粗麻布一层一层缀起来厚厚的马夹垫背,人手一根两头拴有大铁钩结实的粗麻绳。要背货,先将铁钩扎进货里,然后凭借腰劲用力一甩,一两百斤的包袋就搭在背上,然后慢挪步子蹒跚地走着。最吃力地莫过于背货上船,一脚脚踏在窄窄的、晃动不稳的跳板上,颤抖不已。力气稍不济,就会连人带货掉进江水里,既危险又吃力,一般人的体力是吃不消的。难怪这些人喝酒个个是海量,也许只有烈酒才能给他增添力量,恢复体能。也只有烈酒才能解去他们的愁烦。这些靠力气吃饭的人,真是不容易了。

八、赶跑跑场。即短途贩运,也是碧口平民当时养活家小的一种职业。当时碧口农历一、四、七逢集,附近的中庙、范坝分别是二、五、八和三、六、九逢集。小贩们每天一早从碧口去中庙、范坝、姚渡的集市上收购鸡蛋、肉禽或中药材等山货,在碧口逢集时出售,赚点差价。虽然利薄,但天天如此,也能养家过活。赶跑跑场的人不论酷暑严寒、刮风下雨,早出晚归,从不歇脚。因家中妻室儿女等着他们挣钱买米下锅,再累再苦只有忍着。

九、挑水卖。从凉水井挑水,沿街叫卖,约有十来家。

碧口街上千百平民,就凭这些手艺谋生,就凭力气吃饭,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

许明诚 石桂珍(原载《悠悠碧口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