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碧口古镇文化上卷:碧口、中庙、范坝、玉垒简介

碧口古镇文化上卷:碧口、中庙、范坝、玉垒简介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碧口区域,沿白龙江上至今尖山乡境内的“蒿子店桥”,下至中庙镇甘川交界处的罐子沟;白水江上至尚德镇的金口坝瓦窑坡;让水河刘家坪、柏元、店坝、范坝。1985年5月设碧口区委、区政府,辖五乡一镇,碧口镇,中庙乡、肖家乡、范坝乡、店坝乡、玉垒乡。东北中庙乡,南邻四川省青川县,西依范坝镇,西北和玉垒乡接壤。2004年8月撤乡并镇中,碧口镇由原碧口镇、肖家乡的4个村委会合并。碧口,原名碧峪口、碧霞口。

碧口古镇文化上卷:碧口、中庙、范坝、玉垒简介

碧口区域,沿白龙江上至今尖山乡境内的“蒿子店桥”,下至中庙镇甘川交界处的罐子沟;白水江上至尚德镇的金口坝瓦窑坡;让水河刘家坪、柏元、店坝、范坝。清末,驻军为汛(泛),拟区建置;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碧口为二区署,户口106保,9408甲,16个联保,区长董至元(1940年—1942年)、赵相卿(1942年—1946年)、吕铎(1948年—1949年)、王紫瞻(1948年—1949年)。

解放后,设碧口,全县设五区。1949年12月20日,由文县县委、县政府任命的区委书记闫璞带领区长霍毓英、副区长王孝义武装干事陈耀生、团干部郭志高、派出所所长王志信,随解放军来到碧口,接收区署后立即开展工作。解放后,碧口区所辖乡镇几经变化。至1958年,辖碧口镇、玉垒乡、郑家乡、肖家乡、中庙乡、坪里乡、范坝乡、河口乡、店坝乡。1958年,碧口人民公社成立,各乡均成立人民公社。1966年撤碧口区。1985年5月设碧口区委、区政府,辖五乡一镇,碧口镇,中庙乡、肖家乡、范坝乡、店坝乡、玉垒乡。2001年撤碧口区。

碧口镇

碧口镇,位于文县东部,白龙江下游。东北中庙乡,南邻四川省青川县,西依范坝镇,西北和玉垒乡接壤。南北长26公里,东西宽19公里,地域面积266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碧口街,距县城85公里,海拔624米。距武罐高速公路,只有20多分钟的车程。距四川广元盘龙飞机场120公里,1个多小时便可抵达;距兰渝铁路姚渡车站,不足半个小时车程;沿白龙江而下,经武罐高速公路至武都,仅有1个多小时的车程。

2004年8月撤乡并镇中,碧口镇由原碧口镇、肖家乡的4个村委会(豆家坝、磨河坝、水蒿坪、马家山)合并。全镇辖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2个行政村、82个村民小组、95个自然村。境内有60多个企事业单位,省属企业有大唐碧口水电厂,县属单位有移民局、文县二中、文县第二人民医院等,其余均属县级财贸、工交、文教、卫生等单位的下属单位。

碧口,原名碧峪口、碧霞口。境内居民,多为四川经商落户的移民,其语言、服饰、习俗、民宅,无不与巴蜀大地同出一辙,故自古就有“碧口不像甘”之说。清乾隆至民国年间,碧口是陇上著名的水陆码头,甘、川的物资集散地,木船从碧口起航沿白龙江入嘉陵江,可直达重庆。凡甘、青及四川松潘等地药材、土特产品运出,西南各省、江浙一带日用物品进入甘、青、宁、蒙古、新等省,都必须经过碧口集散。商贾云集,交易兴隆,仅药材行栈就有40多家。古镇名播陇原,享誉华夏,为甘肃“四大重镇”之首,有“小上海”之称,年税收曾多达两万多银圆,占全省税收的一半以上。

解放后,随着陇海、宝成铁路修通和甘川公路全线通车,白龙江上木船运输停止,碧口成了南下四川、北上甘肃的公路交通要道。昔日兴旺至极的药材交易虽风光不再,但改革开放以来,工商业随之迅速崛起,各种店铺、餐饮、摊点布满大街小巷。据20世纪80年代统计,全镇个体工商户达300多户。

碧口森林茂密,山清水秀,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亚热带植被较好的地带,盛产茶叶、油桐、油橄榄漆树棕榈枇杷、板栗等。李子坝建成4000多亩丰产茶园,被誉为“陇上茶乡”;石龙沟建成4000亩左右茶园,马家山、水蒿坪、剪子坪茶园均为全县茶叶生产基地。

碧峰沟与小镇近在咫尺,举步可达。沟里随处可见小桥流水,碧潭遍布,翠竹婆娑,芭蕉漾绿,山径幽邃,古刹钟声,是小镇人闲暇时消闲漫步的最佳去处。石龙沟自然生态良好,“Y”字形的深沟,林木漾绿,茶罗吐翠,溪流潺潺,茶园、翠竹、溪流、森林、碧潭,构成了一方天然的生态乐园,展现了发展生态旅游的广阔前景。境内建成了西北地区唯一的茶叶博物馆,正在逐步打造为“陇原茶博园”。

深山密林还盛产蕨菜、薇菜、刺嫩芽等山野菜,远销日本等国。李子坝一带密林里,栖息着国宝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

中庙镇

中庙镇,位于白龙江下游,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处,素有“鸡鸣三省”之说。全镇面积254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中庙,海拔570米,距碧口镇15公里,距县城100公里。距四川广元盘龙飞机场120公里,1个多小时车程;距武罐高速公路,10多分钟车程。境内的罐子沟,海拔550米,是全省海拔最低的地方。2004年撤乡并镇中,肖家乡的8个村并入中庙乡,仍称中庙乡。2015年撤乡建镇,称中庙镇。全镇辖19个行政村、118个村民小组、212个自然村,3100多户,12000多人。

中庙镇,原名“中兴乡”,后改为中庙乡,据说因当地有一座明末所建神庙而得名。后神庙年久失修,神像破损,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当地乡绅赵子厚集资培修,请碧口张画匠重塑老倌杨氏及文武夫子、牛马二王、土地神等。每年正月十六为庙会,全乡民众皆出股吃赶庙会,热闹非凡。

中庙乡山峦起伏,地势比较平坦,村子皆坐落在白龙江两岸,村民居住分散。早年人口稀少,居民大多为外地迁入,如联丰等村的董姓人家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由口头坝乡迁入,李家坝的李姓由小盘峪毛山迁来,吕姓于乾隆三年(1738年)从文县红土坡一带迁来,杜、强两姓于明代由湖北迁入。

清乾隆年间,中庙行店曾为码头,后码头逐渐上移至碧口镇。当地商贸市场历来发达,民国初年中庙街道已具规模,贾户、客栈饮食行业繁盛。中庙集市历来繁荣,与隔江相望的四川青川姚渡集市,共同撑起甘川两省乡民的“边界贸易”。

境内山清水秀,翠竹婆娑,溪流潺潺,鱼游碧潭,鸭戏翠湖,棕榈播绿,山卉摇芳,颇具江南风光,为陇上最具“陇南秀色”之地。尤以联丰、清峪沟一带,田园风光美不胜收,景色最为宜人,是农家乐旅游的最佳去处。

境内的平台山,海拔2147米。1935年红四面方军曾与国民党第一师丁德隆旅在此展开激战,痛歼顽敌,名垂青史。

平台山的山顶,古人曾修建祖师神庙,每年农历六月六日为庙会的会期,方圆数百里的乡民纷至沓来赶会。平台山脚下,有一寺名“双龙观”,寺容可观,供奉有真武祖师神像,香火鼎盛。寺内有一眼泉,泉水清澈甘甜,泉涌四溢,胜似双龙降雨。有诗人云“雄鸡一声三省晓,钟声入户香客来”。山门建有三层高楼,山门前有灵官、土地神。山门对联为:万里云霞皆可尽,此门山水亦能灵。灵官对联为:洗心能脱苦,革面可超生。土地对联为:通天达地长者,护国佑民先生。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庙会,甘川陕香客齐来,有五六千人之众,实为一大景观。

境内的小团鱼河,又称“盘峪河”,为文县“八河”之一,发源于武都区枫相山,流经中庙镇大水等村,汇入白龙江,流程37公里。小团鱼河的大水沟,风光秀丽,景色迷人,绿水如带,碧潭遍布,茂林修竹绿满幽谷,珍禽异兽出没林间,加之小桥流水,野卉摇芳,被当地人称为“小九寨沟”,是一块待开发的旅游资源。中庙镇境内有一石洞,坐落崖畔,规模较大,据传是张果老修仙之地。

中庙境内的白龙江河床和沿江两岸,黄金矿藏十分丰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地的黄金开采曾红极一时,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曾“天翻地覆”,约经十年之久方才偃旗息鼓。民国年间,中庙村民曾广种“蓝子”,为染料重要原料,曾红火一时,为乡民带来财源滚滚。

中庙镇盛产油桐,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建办过桐油加工厂。当地还盛产茶叶、木耳、小花生,均为当地著名土特产。中庙黄酒历史悠久,久负盛名,是乡民自饮和待客的佳酿。

范坝镇

范坝镇,位于文县东南部,面积563平方公里,是全县面积最大的乡,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12%。镇政府驻地田家湾村,海拔700米,距碧口镇27公里,距县城100公里。全县最长的县乡公路“何马路”横贯全境,让水河流经全镇。

范坝镇,早年称“梧桐乡”,后改为范坝乡,以姓氏和自然地理而得名,乡政府设在范家坝。1975年碧口水电站建成后,范坝乡成为库区,让水河畔的一些村社被淹没,乡政府由范坝村迁往田家湾村;2004年撤乡并镇中,店坝乡与范坝乡合并,称范坝乡;2015年撤乡建镇,称范坝镇。这里原有居民仅高、严二姓,明末由山西迁入范、陈、左、何、杨、刘等户,开垦土地,安家务农,清末老丁户达600户。现全镇辖22个行政村、140个村民小组、322个自然村,3400多户,13000人。(www.xing528.com)

长期以来,当地乡民因地制宜,沿河引水灌田栽种水稻,低层台地造木车抽水扩大水田面积,从而使这里到处是农田、水车和水磨,一副锦绣田园美景。水田稻麦轮作,一年两熟,耕作精细,单产较高。半山层肥沃,多为梯田,小麦、苞谷、豆类等作物轮作,间年三熟,山地面积较大,产粮量大。范坝历史上就是文县的主要产粮区之一,特别是罐子沟一带,是素称“东水向西流,湾湾绿油油,九梁十八湾,湾湾水不干,蜗牛稻田遍山野,一碗泥巴两碗饭”的好地方。经济林木有油桐、茶叶、核桃、板栗、漆树等,还盛产木耳、银耳、香菌、蕨菜、薇菜、香菌、草莓等。范坝镇资源丰富,素有砍耳山、砍菌山、割漆、养蜂等习俗,高潮时多达1200户,是山乡农民增收的来源。

范坝因盛产粮食、木耳、药材、禽畜等多种产品,小商小贩和当地农民纷纷交易,逐渐开成集市。集市历史悠久,光绪末年(1905年)便在全乡适中的上陈家坝的李家地开办集市,定农历三、六、九逢集。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李家地被洪水冲毁,集市迁至下范家坝,却不适宜。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又迁至上范家坝,地处人口稠密的中心地带,开市之后非常繁荣。碧口电站建成后,集市所在地被淹没,集市随乡政府迁至田家湾至今。

早年随着市场的兴起,烟馆、酒馆、茶馆、饭馆相应而兴。每逢范坝集日,酿酒闹事、打架斗殴的时有发生,因而给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是非人提供了吃食门路。他们捕风捉影,无事生非,黑白颠倒,唯利是图。旧社会范坝有名的是非人有陈方映、范真连、田云可之流,民谣云:陈知府,范知县,田云可开阎王殿。他们弄得穷苦人家倾家荡产,其祸患可知。旧社会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粮、款、丁、夫急如星火。上述勒索,须交现洋,腰无现金就得借“大加一”“筋斗利”“驴打滚”等高利贷,致忠厚良民终年辛劳,不得温饱,被迫倾家荡产,背井离乡者年年都有。

范坝镇,是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生态区,设有让水河保护站。密林里生长着香果树等珍稀树种,栖息着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稀动物。让水河里生活着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大鲵(娃娃鱼)。20世纪50年代,这里曾建有县办金丝猴饲养场,圈养的数百只金丝猴,或疾病而终,或“忧郁”死亡,余者放归山林

范坝镇是碧口水库风景区核心部分,风光秀丽,植被良好,青山如黛,绿水长流,修竹婆娑,茂林吐翠,不是江南水乡,胜似江南水乡,是一块理想的待开发的生态旅游之地,是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当地时兴家家酿黄酒,已有数百年历史,世代相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范坝黄酒,农家自饮,款待宾客,以其甘醇可口,在当地颇有名气。当地农家用苞谷酿造的白酒历史悠久,物美价廉,深受消费者欢迎。

范坝镇让水河畔沙金矿藏资源丰富,20世纪90年代曾一度形成群采黄金热潮。被人们誉为文县的“黄金海岸”,曾圆了不少人的“黄金梦”。在走出一个个富翁的同时,也使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除金矿外,范坝镇的白皂、衡家等地还有丰富的铜矿,银厂一带有丰富的石棉矿,开过锌矿,《文县志》均有记载。

同治七年(1868年),又说是同治五年(1866年),让水河村民募捐修建了让水河铁索桥,桥长150米,是连接碧口和文县的主要枢纽桥。1958年修建甘川公路时拆除,代之而起的公路浮水桥,后被碧口电站水库淹没。1987年建起了高家磨人行吊桥,跨度228米,是全省境内最大的人行吊桥。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柏元大桥,是让水河上的第一座公路桥,后又先后在让水河上兴建了孙家河口公路大桥、王家坝公路大桥。

境内的摩天岭,海拔2227米,堪称天堑关隘。三国时期,魏将邓艾伐蜀偷渡阴平,过此境,翻越摩天岭。1935年4月中旬,红四方面军曾与国民党军队丁德隆部在此激战。

古代留传的“石室古墓”就是探秘的焦点。店坝镇境内曾有几处规模恢宏的木楼四合院,是早年巨商宅院。

玉垒乡

玉垒乡,位于白水江下游,面积238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玉枕村,海拔700米,距县城46公里,距碧口镇35公里。全乡辖12个行政村、56个村民小组、156个自然村,1400多户,6000多人,群众居住分散。

玉垒乡原辖白水江金口坝至让水河40多公里,白龙江木风沟至石土地50多公里和小盘峪地区,1936年又合并朱家、杨家、金口、瀚平四乡。原有老丁民500多户,四乡合并后共有1500多户。

玉垒乡,因境内有玉垒关而得名。玉垒关,为文县四大雄关之一,位于关头坝大桥下一公里处,两崖峭壁,势极陡险,扼陇蜀咽喉,为唐宋以来置戍守处,为历代军事上必争之要隘。旧省志称为“秦蜀咽喉”。其关隘险道有诗为证,明代诗人张其亮《玉垒关》诗曰:“天开一堑锁咽喉,控制西南二百州。御冠有方泥不靖,重门无警析长收。岩前月白鸡啼晓,林外风清雁瞰秋。瞻彼路旁来往客,谁腾紫气驾青牛。”三国时魏将郭淮所筑的郭淮城遗址在关头坝,今俱淹没于碧口水库底。

乡政府驻地,名“玉枕”。据说山崖间有一石,状如玉笋,色白光亮如玉,可望而不可即,人力难取,故而得名“玉枕”。

白龙江和白水江,在这里汇合。1975年碧口水电站建成后,这里成为库区,宽阔的水域为发展水产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两江汇合处一公里的老玉垒乡政府所在地(现玉垒坪前),古时建有伸臂式廊桥——阴平桥,史料称“阴平桥头”,是通往蜀道咽喉。三国魏将伐蜀以后桥址多次变迁,明朝末年(1643年)被匪寇焚毁,清朝康熙辛巳年(1702年)复建木桥,清朝咸丰六年(1856年)重建玉垒关木桥,多次维修其桥雄姿堪为一景,称之为秦蜀咽喉。1949年12月,国民党部队为阻止解放军南下将桥焚毁,后遗址淹于碧口库区。

玉垒境内,古栈道处处皆是。文州郡守杨槱诗《题玉枕驿》曰:“栈道险复险,客怀愁更愁。万山俱绝壁,一水不通舟。”自古这里是古渡口。1988年关头坝大桥建成后,天堑变通途。境内的玉垒坪铁索桥,是白龙江上最大的铁索桥之一。

白龙江畔的龙潭沟、巴巴沟、宿家湾、筏子坝、后河一带,原有成片原始森林。清乾嘉年间,碧口通重庆的船运业兴起,并建碧口新兴码头,这片森林成为碧口造船与建房的木料供应地。当时,林工将树砍伐运集到筏子坝,扎成木筏顺水流放碧口瓦窑上,筏子坝由此得名。

住沿江交通线上的居民,业农兼商,民国初年开骡马店的有9处27户。每户住10—30头骡马不等,每头每夜收费15元(银洋)。营饮食业者为数更多。清康熙年间在筏子坝山后发现铜矿,袁、王二姓远自陕西泾阳前来开采,制造火盆、铜壶、铜罐等多种器具,远销各地。冬春季节沿河两岸聚众淘金,石土地、牛心滩一带,每劳力日淘金3—4克,收入可观。此外还有种挖药材、割生漆、砍耳山等行业。可见清末民初玉垒已成农、工、商兴起,物阜民丰之地。

民国初年,孔繁锦盘踞天水,强迫辖区农民种烟。旧政腐败,人民无知,玉垒乡民一时兴起吸食大烟。家家设烟灯,户户有烟民,开烟馆的行业沿江遍布起来。由于吸食大烟,精神体躯变虚弱,兴旺各业趋萧条,世风日下,敲诈勒索之风兴起,为非作歹之徒横行。

玉垒乡水利资源丰富。2005年境内建成总投资5亿元、装机容量7.2万千瓦的汉坪嘴水电站,是白水江上最大的水电站。

刘启舒(原载《文县漫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