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口早年区乡镇
解放前碧口区署设立及更替。碧口早年无区署之设,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国民党第一师独立旅旅长丁德隆来碧驻守之后,才设有区署;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撤销区署,设区指导员;民国三十年(1941年)又设立了区署,直至解放。
区设区长1人,指导员2人,事务员(或区员)1人,区丁2人,工友1人,共7人。区的职责为县上派出机关,代表县政府推行各乡政务,碧口3乡镇(民国三十年后,碧口只有3个乡镇)皆由区署直接领导。解放前碧口历任区长(指导员)有董元臣、张秉虎、尤新民、罗俊、巫剑侠、刘俊如、李少楼(区指导员)、赵相卿、步慰农、吕铎、王紫瞻。
碧口解放前联保及乡镇组织
明清时,地方政权称“里”“坊”。碧口区称文县邻里东路,里设里长,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乡。碧口改为11个乡,即金口乡、杨家乡、朱家乡、玉垒乡、柏元乡、糜地乡、梧桐乡、碧峪乡、中庙乡、李子乡。各乡设乡约,民国改为“总约”或“乡董”,碧口街设乡约。民国改为“街正”或“街长”。其职责是给政府催办丁粮或征收粮款服役等,下对民间调解纠纷或领办各项公益建设事业。
民国十二年(1923年),陇南镇守司孔繁锦驻守天水时,将“乡约”改称“经理”,与乡约职责相同。但经理以下各大村庄设有“团头”,遇到公务诸事,便由各个团头传集民众在经理的指导下开会(民间叫集团)。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家改制保甲,各保设立联保。此时,碧口镇碧峪乡、中庙乡、梧桐乡、玉垒乡,分别依次制编为1、2、3、4、5个联保,共计34个保。联保设联保主任、保丁2名,事务员1名,国民兵队长1名,为县以下的一级政府。推行县政府一切政令。(www.xing528.com)
联保工资、办公等费15元。保设保长,保以下设甲,甲有甲长。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联保为乡,全区改为4个乡、1个镇,即碧口镇、碧峪乡、中庙乡、范坝乡、玉垒乡。辖区职责组织同联保不变,但加大了征兵力度,每月皆有征兵名额,必须如期完成名额数量。
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碧口区合并为二乡一镇,碧口镇单设。碧峪乡合并中庙乡,范坝乡合并玉垒乡,共计22名。乡镇各设有乡镇长1名,副乡镇长1名,乡镇队副1名,民政干事1名,事务员1名,乡丁2名。碧口镇多加1名警卫干事和户籍干事。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以后,乡镇长为乡民代表选举,其他人员由镇乡长报请县政府任命。乡镇设有办公处,有正规公章,正规启承下发的公文,执行县政府一切政令,举办地方各项公益事业,管理乡镇辖区的一切事务。此制和乡镇组织及乡镇辖区至解放,均末变更。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以后,乡镇选有乡民代表,成立了乡镇民代表会,选举有代表主席1人,乡镇长和县参议员皆由代表会选举产生。
张锡田(原载《古镇考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