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碧口古镇文化:碧口老户与移民

碧口古镇文化:碧口老户与移民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碧口老户碧口地处川甘要隘,既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清代以来的商业重镇。人口移动非常纷繁复杂,尤其明末清初之时,久经战乱灾荒之后,老户迁逃一空,战后又经大批移民。碧口原始老户西汉前为氐羌聚居,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后始迁入汉民。据传碧口明末前之老户即高姓、杨姓、豆姓、冯姓、丁姓等。碧口移民碧口杨姓人口也多,但杨姓也很复杂,既有老户,也有外迁户,至今他们还相互通婚。

碧口古镇文化:碧口老户与移民

碧口老户

碧口地处川甘要隘,既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清代以来的商业重镇。人口移动非常纷繁复杂,尤其明末清初之时,久经战乱灾荒之后,老户迁逃一空,战后又经大批移民。故此,居民籍历姓氏非常复杂。现年代久远,籍谱无存,很难一一查清宗系籍历,现将可稽的各大户分条于后。

(1)碧口原始老户西汉前为氐羌聚居,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后始迁入汉民。

(2)据传碧口明末前之老户即高姓、杨姓、豆姓、冯姓、丁姓等。这些老户中,高姓最为发达,人口很多,居范坝、肖家等地,至今有许多后裔。其他老户后裔无多,甚至有的姓氏,如豆家坝、豆家梁、冯家坝、杨家坝等地,虽有姓氏地名,但无姓裔。他们是迁逃外乡,或已绝嗣,无从查考。

(3)张八家,现居住碧口镇井地沟让水河口和店坝各地,人口大约在2000人以上,原籍为陕西泾阳县,明末迁来。

(4)张三家,现居碧口镇曲水湾、水井湾、清水沟、四马山等各地,人口发达,至今约有六七百人。据说他们原籍是陕西,早年迁文县水银坝,于明末分迁来此。在碧口镇皂角树(今粮站前面)建有张氏祠,解放前全族皆在宗祠内轮办清明会。

(5)张六家,现居玉垒乡马家沟、蒿坪和店坝、坟林一带,现人口共约1000多人,原籍为陕西泾阳县。

(6)张大家,现居玉垒乡各村及碧口早阳坝蹇家坪等地。中庙乡屯革沟和原肖家乡小盘峪也有后裔,现时人口约3000人以上,于明末由湖北麻城县(今湖北麻城市)迁此。

碧口移民

(7)碧口杨姓人口也多,但杨姓也很复杂,既有老户,也有外迁户,至今他们还相互通婚。在清朝,凡是同一宗族的后裔皆不通婚的规定,如同姓分户之后也可通婚,可能他们也是分了户的同姓。(www.xing528.com)

(8)韩姓,现分布在碧口韩家沟阳山等地,店坝、柏元也有韩姓,但各不同籍,据他们说柏元韩姓为四川迁来。其他各地韩姓,皆为陕西泾阳迁来,至今有15个班辈,大约在明末时迁此。现时柏元韩姓后裔人口约有100多人,韩家沟等地人口约300人。

(9)何姓,现居碧口镇何家岭、何家湾,明万历年间由陕西泾阳县迁此,现时人口四五百人。另外碧口区的古仓山、梧桐山、范坝乡、玉垒乡、何家坪皆有何姓,但不同宗,原籍也无从查考。

(10)孟姓、王姓,现居玉垒关一带,原籍为陕西泾阳县,明末迁来玉垒筏子坝开采铜矿,现时两姓人口约有300多人。另有王家山和筏子坝一部分王姓为文县城迁来,据说他们是老户,原籍不清。他们听文县的王姓说“先有王家坟,后才有文县城”。

(11)袁姓,现居住玉垒乡龙潭沟、巴巴沟等地,原籍为湖北麻城区,于明末迁此,现时人口约在300人以上。另外袁家沱、袁家山也有部分袁姓,他们不同宗。

(12)强姓,现大多居住中庙乡强家坝和四川青川姚渡一带。他们于明末由湖北麻城县(今湖北麻城市)迁来,现时人口约五六百人。

(13)杜姓,现居住中庙乡清峪沟和姚渡一带,他们于明末由湖北麻城县(今湖北麻城市)迁来,人口约一二百人。

除各大姓之外,其他各姓甚多。如店坝乡的巩姓、芦姓、丁姓、孙姓,范坝乡的左姓、田姓、刘姓、范姓、陈姓、严姓、衡姓、邵姓,碧口乡下和肖家的邢姓、牛姓、吴姓、肖姓、鄢姓、高姓、郭姓、罗姓、任姓、靳姓、马姓、李姓、祁姓,中庙乡的贾姓、周姓等等。他们大多是外籍,其说不一,无族谱可考,故对他们的原籍和迁移年代难以查清。

由于碧口镇的姓氏既多又杂,建镇之后四川、湖北、陕西、江淮各地,均有迁来定居之户,至今年代久远,他们的后代其说不一,很难一一查考,故不列举。

张锡田(原载《古镇考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