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鹅湖之会:宋朝学术的分水岭

鹅湖之会:宋朝学术的分水岭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淳熙二年六月,在吕祖谦的安排下,朱熹与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在江西东北的鹅湖寺会面,举行了12世纪最著名的哲学辩论。鹅湖之会本为调和朱、陆治学方法的分歧,但结果却明确了双方的分歧是不能统一的。鹅湖之会是朱、陆学术的分水岭,但在吕祖谦居中调解下,会后几年双方仍维持着良好的关系。吕祖谦询问陆九渊是否放弃鹅湖之会时的观点,并且评论陆九渊过于强调人内在的潜能,较不注意学习普遍的规范之理。

鹅湖之会:宋朝学术的分水岭

吕祖谦“主盟斯文”的时期,道学内部呈现出极大的多元性,吕祖谦并不认为朱熹有超越他人的权威,而是以包容的态度,调和朱熹与其他学者之间的关系。淳熙二年六月,在吕祖谦的安排下,朱熹与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在江西东北的鹅湖寺会面,举行了12世纪最著名的哲学辩论。鹅湖之会本为调和朱、陆治学方法的分歧,但结果却明确了双方的分歧是不能统一的。朱熹强调“格物穷理”,认为读书能使人理解圣人的用心和道理,并能培养道德与修养,他注解了大量经典,并详细规定了读书次序。陆氏兄弟则没有那么严格,他们针锋相对地批评朱熹的主张,将之讥讽为“支离事业”,认为太注重研究经典会妨碍体会圣人之心。辩论中陆九渊甚至要追问朱熹“尧舜之前何书可读”,但被陆九龄阻止。吕祖谦不时协调双方的讨论,但在关键问题上同意朱熹的观点,强调读书对教学和功夫修养的重要性。

鹅湖之会是朱、陆学术的分水岭,但在吕祖谦居中调解下,会后几年双方仍维持着良好的关系。朱熹认为陆氏兄弟的见解对自己很有启发,认识到自己解释经典固守章句,未免“屋下架屋”,意味淡薄,以至“看得支离,至于本旨,全不相照”,对自己解经的方法进行反省。他给张栻写信,对陆氏兄弟评价很高,但也指出问题所在:“子寿兄弟气象甚好,其病却是尽废讲学而专务践履,却于践履之中,要人提撕省察,悟得本心,此为病之大者。”陆九龄兄弟也调整自己的立场,更重视研读经典,陆门弟子纷纷向朱熹求教,一些杰出弟子甚至转投朱熹门下。淳熙七年,陆九龄病逝,朱熹和吕祖谦都深感痛惜。吕祖谦给朱熹写信:“陆子寿不起,可痛。笃学力行,深知旧习之非。求益不已,乃止于此。”朱熹为陆九龄撰写了墓志铭。(www.xing528.com)

淳熙八年(1181),陆九渊亲自拜访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发表了著名的关于义利之辨的演说。演说取得了巨大成功,使听者深受感动,朱熹将讲词刻在书院石碑上。朱熹对吕祖谦赞扬陆九渊的观点转变很大:“子静近日讲论,比旧亦不同,但终有未尽合处。幸其却好商量,亦彼此有益也。”吕祖谦询问陆九渊是否放弃鹅湖之会时的观点,并且评论陆九渊过于强调人内在的潜能,较不注意学习普遍的规范之理。朱熹则认为陆九渊的根本缺点是受禅宗影响,将学问看得过于简易,又专注内在的心,忽视外在事物。朱熹计划三人在吕祖谦的丽泽书院再度会面,讨论彼此的分歧,但吕祖谦突然于当年七月去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