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游诸友,开益为多-识宋 我们的宋朝

从游诸友,开益为多-识宋 我们的宋朝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熹虽比张栻年长三岁,却佩服张栻闻道“甚早甚易”,承认“敬夫见识,卓然不可及。从游之久,反复开益为多”。张栻之后,吕祖谦成为道学的领袖。吕祖谦在丽泽书院制定了详细的学规,将儒家道德规定为人际关系的准则,强调在儒家生活规范中体认道德修养。朱熹借鉴吕祖谦的学规并进一步修订,制定了更加精致系统、规范简约的白鹿洞书院学规,成为后世书院学规的典范。

从游诸友,开益为多-识宋 我们的宋朝

后人常以“理学”来指称程朱学派及与其气类相近的宋代学术,但理学在宋代并不常用,它侧重于抽象的哲学概念,宋人更常使用的术语是“道学”,包括哲学思辨、文化价值和现实政论等相互关联的层次。二程兄弟在北宋时期就开始阐扬道学,道学的基础在周敦颐张载、二程的努力下建立起来,但北宋儒学的主流是荆公新学和温公史学,道学仅是儒学复兴的一个旁支,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力。道学迎来突飞猛进的发展是在南宋以后,张栻、吕祖谦朱熹陆九渊、陈亮、叶适等巨儒空前活跃,道学与传统儒学和学者区分开来,形成特别的文化传统和排斥其他儒士的群体。南宋道学是一个广义的学术群体,尽管朱熹的思想为道学传统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但他也只是道学群体的一员,并没有取得独尊的地位。从12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即孝宗乾道、淳熙年间,道学的主要领袖是张栻和吕祖谦,他们确定道学的基调,影响朱熹的思想,贡献远比后人通常认识到的更加深远。

张栻是南宋中兴大臣张浚之子,他师从胡宏,后来成为湖湘学派的领袖。张栻是12世纪60年代最重要的道学家,朱熹称赞他“道学之懿,为世醇儒”。朱熹虽比张栻年长三岁,却佩服张栻闻道“甚早甚易”,承认“敬夫见识,卓然不可及。从游之久,反复开益为多”。朱熹界定厘清了许多观念名词,建立起一套前所未有的综合儒学体系,在这一过程中,他从与张栻的讨论中受益匪浅。比如,功夫修养论方面,朱熹继承杨时、罗从彦传至李侗的观点,把静坐澄心当作体验本心和定性的方法,认为静坐沉思可以排除各种私欲,获得澄清的心境。湖湘学派则不主张静坐沉思,认为唯有在日常生活的行为活动中体验“静”,才能获得心的“中”。乾道三年(1167),朱熹到湖南拜访张栻,与张栻讨论后他放弃自己的看法,转而接受湖湘学派的主张。但不久朱熹又开始质疑张栻,决定直接向二程著作寻找答案。研究程颐的著作后,朱熹认为张栻的观点是对程颐的误解,他在此基础上形成关于功夫修养论的看法。从李侗的影响、张栻的冲击,然后到自己的功夫修养观,朱熹的思想走向成熟,实现了自我超越。

张栻之后,吕祖谦成为道学的领袖。吕祖谦出身望族,先人吕蒙正吕夷简和吕公著都在北宋时期官至宰相。吕氏家族的学术表现也出类拔萃,有17人被列入《宋元学案》。吕祖谦家世和教育都很优越,科举仕途也很顺利,他将家学与道学结合,发展出道学的一个主要流派。他的学术不主一说,兼采众家之长,具有调和折中的色彩,余英时称之为“开放和多元的一种儒家类型”。全祖望在《同谷三先生书院记》中说:“宋乾、淳以后,学派分而为三:朱学也,吕学也,陆学也。三家同时,皆不甚合。朱学以格物致知,陆学以明心,吕学则兼取其长,而复以中原文献之统润色之。门庭径路虽别,要其归宿于圣人则一也。”(www.xing528.com)

吕祖谦与朱熹关系非常密切,两人经常就各类问题进行讨论,无论在实践还是理论方面,吕祖谦都对朱熹有明显影响。他们都注重道学群体的建立,而书院就是实现目标的重要组织。吕祖谦在金华创建丽泽书院,吸引大量学生,他的史学和经世之学成为后世金华学派的基础。吕祖谦的书院讲学活动启发了朱熹,他也于淳熙七年(1180)在重建的白鹿洞书院开放讲学。在白鹿洞书院筹建过程中,吕祖谦经常提供建议,朱熹还把吕祖谦为书院写的题记刻在书院石碑上。吕祖谦在丽泽书院制定了详细的学规,将儒家道德规定为人际关系准则,强调在儒家生活规范中体认道德修养。朱熹借鉴吕祖谦的学规并进一步修订,制定了更加精致系统、规范简约的白鹿洞书院学规,成为后世书院学规的典范。

朱熹与吕祖谦合作编辑了一部《近思录》,尽管有朱学后人声称这部著作系由朱熹独力完成,但钱穆和陈荣捷等学者都指出,吕祖谦在成书过程中有很大贡献。吕祖谦的观点影响了这部书的内容,他建议将讨论抽象哲学的“道体”作为全书的第一卷,并保留一段讨论法制的条文,删除了一些抨击科举制度的文字。朱熹原本并不认同程颐注解《易经》的方法,不想在《近思录》中引用程颐的观点,但由于吕祖谦的坚持,书中还是收录了大量程颐《易传》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