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淮西兵变对宋朝的影响

淮西兵变对宋朝的影响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浚趁机上奏刘光世“沉酣酒色,不恤国事,语以恢复,意气拂然,乞赐罢斥,以儆将帅”。这一事件就是“郦琼叛乱”,又称为“淮西兵变”。淮西兵变完全是一个突发事件,其直接原因就是张浚和吕祉的处置失当。主导这一事件的张浚立刻遭到罢免,故相赵鼎被疾速召回朝廷。淮西兵变的冲击,使高宗坚定了放弃恢复中原的想法,一心与金议和。

淮西兵变对宋朝的影响

对于北宋末年出现的流民、溃军和叛卒,南宋朝廷的政策,是允许统兵大将采用或抚或剿的策略,将他们收编。由于策略得当,曾经无所统制、不断扩散的军事势力,陆续地被淘汰、整理,逐渐集结在有力的军事将领之下,形成所谓“家军体制”。“今日之兵,隶张俊者则曰张家军,隶岳飞者则曰岳家军,隶韩世忠者则曰韩家军。”诸大将声势和武力不断壮大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个向为宋廷所忌讳的现象,即大将专兵、地方权重,这和宋代立国的基本政策“强干弱枝”是相互矛盾的。

绍兴五年,这种内轻外重的情况特别明显。除四川外,南宋全部兵力约20万,其中所谓“四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的兵力总和就达到18万。大将的军队总数远远超过朝廷直接控制的兵力,况且在乱世中,大将在驻地拥有民政、财政和军政大权,遂使军队与主将的关系密而与朝廷的关系疏,对中央政府形成潜在的威胁。

不少士大夫对此都有相当的关切,汪藻就说:“自古以兵权属人,久而未有不为患者。岂不以予之至易,收之至难,不早图之,后悔无及耶!”他们尝试通过拔擢偏裨将校来分散诸大将的兵权,但在外患内乱接踵而来的绍兴初年,中央政府既要依赖大将稳定政局,又无法完全控制大将及其部队,这种策略便无法推动,只得消极地谋求加强中央兵力。绍兴二年(1132)起,成立直隶中央的御前忠锐十将,恢复三衙制度,并增强其兵员,不过这些措施和大将大肆增兵的幅度无法相比。

张浚掌理军政大权时,想借御敌平乱的军事行动,将大军手中的军队收归中央,扼守淮西的刘光世遂成为他的目标。绍兴七年二月,有臣僚弹劾刘光世在宋、伪齐会战淮南时擅自撤退,“几误大事”,又言其“军律不整,士卒恣横”。张浚趁机上奏刘光世“沉酣酒色,不恤国事,语以恢复,意气拂然,乞赐罢斥,以儆将帅”。高宗命刘光世为万寿观使,封荣国公,罢去其兵权。然而在处置刘光世所部的过程中,却产生了波折。高宗一开始许诺让岳飞统领刘光世军,在张浚提醒下,又很快收回成命,将刘光世军重编为六军,由张浚心腹吕祉节制。(www.xing528.com)

吕祉是一个文官,志大才疏,在这样敏感的时刻,将兵权交到一个从无带兵经验又与刘光世部素无往来的书生手中,很多人感到忧虑。岳飞反对说:“吕尚书虽通才,然书生不习军事”,“变乱反掌间耳”。但张浚仍一意孤行。刘光世罢去兵权后,部将王德和郦琼为争夺指挥权发生激烈抗争,吕祉仓促被派往刘光世军驻地庐州进行调处。他行事向来过激,又不懂军政,到军中后“简倨自处,将士之情不达”,调停失败。吕祉密奏高宗请求罢免郦琼等人,奏折却被郦琼得到。郦琼于是杀掉吕祉,率所部四万人渡过淮河,投降伪齐。这一事件就是“郦琼叛乱”,又称为“淮西兵变”。

淮西兵变完全是一个突发事件,其直接原因就是张浚和吕祉的处置失当。数万装备精良之军投敌,使南宋两淮防线出现巨大空白,对南宋政权产生极大冲击。主导这一事件的张浚立刻遭到罢免,故相赵鼎被疾速召回朝廷。兵变暴露出南宋中央政府还没有能力统制家军,也使高宗再次意识到,将军事力量收归中央控制之下,是政权确立的根本条件,其他一些目标都建立在此基础之上。

淮西兵变从根本上改变了南宋朝廷的最高国策,“北伐之谋日以益衰,顾望中原,坐失机会”。张浚被罢相,其所主张的积极恢复政策破产,高宗原本已经被张浚说服,移跸到建康,以展示进取的姿态,却于兵变后很快返回杭州。赵鼎劝他:“恐回跸之后,中外谓朝廷无意恢复。”高宗回答:“张浚措置三年,竭民力,耗国用,何尝得尺寸之地,而坏事多矣。此等议论,不足恤也。”此后,高宗再也无意采取对金积极作战的方针,对诸大将也充满不信任。绍兴八年,徽宗死讯传来,赵鼎想要召集诸大将商议恢复中原之计,高宗一口回绝:“不须恤此,今日梓宫、太后、渊圣皇帝皆未还,不和则无可还之理。”淮西兵变的冲击,使高宗坚定了放弃恢复中原的想法,一心与金议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