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即位后,原本康王府的宦官权势日盛,与外臣勾结,肆无忌惮。高宗南下逃窜时,宦官们沿途“以射鸭为乐”,“强占民居,强市民物”。建炎三年,高宗从扬州逃往杭州,宦官们自恃保驾有功,“益自炫,愈有轻外朝心”。由于对金人的进攻防备不足,高宗罢免了黄潜善和汪伯彦,任命朱胜非为右相,同时在宦官康履的推荐下,以王渊为签书枢密院事。
当时高宗手下只有一支戍卫部队,由苗傅、刘正彦统领,他们一方面“以赏薄怨望”,另一方面对王渊的任命不满,于是发动政变。两人率兵一举杀死了王渊和众宦官,在闹市张贴榜文,宣称为民除害。苗傅、刘正彦逼迫高宗退位,重弹让赵构耿耿于怀的老调:“上不当即大位,将来渊圣皇帝来归,不知何以处?”他们请出“元祐皇后”孟氏再次垂帘听政,由高宗三岁的幼子赵旉继位,改元“明受”。这次叛乱称为“苗刘之变”,又称“明受之变”。
这次叛乱是由赏赐不均和人事纠纷引发的,苗傅、刘正彦虽挟制朝廷,但其实并无深谋远虑。得知叛乱的消息后,正在江宁府的江东制置使吕颐浩和驻扎在平江府的礼部侍郎张浚,与大将韩世忠、刘光世、岳飞等联络,组织勤王军,向杭州进发。苗傅、刘正彦仓皇出逃,高宗得以复辟,恢复建炎年号。吕颐浩、张浚、韩世忠亲至行宫,高宗步行出宫门与众人相见,握着韩世忠的手恸哭。(www.xing528.com)
苗刘之变给刚刚登基不久的赵构极大打击,使其终生难忘。这种唐末五代时期常见的武将带兵逼宫事件,已经绝迹160余年,居然在此时复现,使得高宗极端震骇。高宗本人对于这次叛乱的感受,与参与平叛的将领们大不相同。韩世忠奉命追击叛军时不屑地说:“金人固难敌,若苗傅,但有少许汉儿,何足畏者!”而对高宗来说,最难忍受的不是向敌国乞怜,而是受迫于肘腋之变。苗刘之变使赵构的心态有了深刻的变化,他难以忘记所受到的威胁和羞辱,更对武将专兵的状况心生警惕,一旦环境许可,他就会着手限制乃至剥夺武将的权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