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朝政权初现:巡幸东南的成果

宋朝政权初现:巡幸东南的成果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纲入朝以后,立即提出“议国是”的问题,试图为刚刚成立的政权确定明确的路线。黄潜善、汪伯彦积极鼓动巡幸东南(扬州),逃避金军压力。作为南宋开国皇帝,高宗在保全自己和守祖宗故土之间选择了自保,也在政权中注入了自私保守的性格,决定了南宋作为偏安东南的江南政权的基本规模。巡幸东南和李纲的辞职引发了一连串的反应。高宗抵达扬州后,任命黄潜善、汪伯彦为宰相,将国事完全托付两人。

宋朝政权初现:巡幸东南的成果

赵构即位后,面对金军的强大压力,任命李纲为宰相。李纲虽出任宰相,却未能完全掌握以赵构为中心的政治集团,与他针锋相对的是以黄潜善、汪伯彦为首的侧近集团,他们自相州就开始追随赵构,在拥立赵构为帝的过程中立有大功,深得赵构信赖。李纲入朝以后,立即提出“议国是”的问题,试图为刚刚成立的政权确定明确的路线。黄潜善、汪伯彦力主请和,“画河为界”,割让河东、河北。李纲则认为和议的决策大错特错,倡议采取守策,加强防卫,“祖宗之地,尺寸不可以与人”。两个集团在政策纲领、目标方向等方面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两条路线之间的取舍,也最终决定了南宋政权的基本格局。

建炎元年(1127)秋,双方在皇帝驻跸地的问题上直接冲突。辗转于各地的南宋朝廷,究竟应以何处为皇帝驻跸之所,关系着王朝未来的展望与走向:是逃避,是战,是守,还是和?黄潜善、汪伯彦积极鼓动巡幸东南(扬州),逃避金军压力。李纲担心如果向东南避退,“恐中原非复我有”,主张暂时驻守在南阳,“以示不忘中原之意”,选任将帅控扼要害之地,然后回到开封,“天下之势遂定”。高宗显然更加信任以黄、汪为首的侧近集团,“潜善与汪伯彦乃力请幸东南,上意中变,于是纲所建白,上多不从”。在他们的力劝之下,高宗决定去扬州,李纲任相仅75天便告辞职。

驻跸东南,“去中原益远,而民心易摇动”,实际上等同于放弃河北、中原地区。作为南宋开国皇帝,高宗在保全自己和守祖宗故土之间选择了自保,也在政权中注入了自私保守的性格,决定了南宋作为偏安东南的江南政权的基本规模。巡幸东南和李纲的辞职引发了一连串的反应。一直力请还都开封的宗泽,在得知高宗去往扬州的消息后,“忧愤成疾,疽作于背”,于建炎二年(1128)七月去世,他所整编的开封守备勤王军队旋即瓦解。宗泽之死与开封守军的溃散,又成为促使金军正式南进的契机,“金人闻宗泽死,决计用兵”。金太宗说:“康王当穷其所往而追之,俟平宋,当立藩辅如张邦昌者。”命宗翰率兵南征。于是自建炎二年秋至翌年春,金军大举南下。(www.xing528.com)

高宗抵达扬州后,任命黄潜善、汪伯彦为宰相,将国事完全托付两人。他说:“潜善作左相,伯彦作右相,朕何患国事不济。”二人唯务偷安朝夕,不思恢复、自保之计,对张浚等人“以备不虞”的提醒,“笑且不信”。朱熹后来批评说:“高宗初启中兴,而此等人为宰相,如何有恢复之望!”建炎三年(1129)初,金军急袭扬州,赵构君臣没有丝毫防备,狼狈逃窜。“时事出仓卒,朝廷仪物,悉委弃之”,金兵所获“金帛珠玉,积江岸如山”。高宗以“钱塘有重江之阻”,自镇江转往杭州

高宗君臣一路南逃,甚至一度不得不避敌于海上。高宗给宗翰的乞和书中写道:“自汴城而迁南京,自南京而迁扬州,自扬州而迁江宁,建炎三年之间,无虑三徙,今越在荆蛮之域矣。所行益穷,所投日狭,天网恢恢,将安之耶?……唯冀阁下之见哀而赦己也。”金军在渡江以后一路追击,逐渐显露出疲态,士兵不适应江南的气候,密布的江河湖泊也不利于骑兵驰骋,又遭到宋朝军队的顽强抗击,开始北撤。韩世忠水军在镇江府拦击,双方相持四十日,金军才击破韩世忠的船队。此后,岳飞又率军克复建康,将金军逐出江南。赵构得知金军北撤的消息后,自温州北上,经明州回到越州,结束了长达四个月的海上流亡生活,东南的局面逐渐趋于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