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太宗确立的文治政策

宋太宗确立的文治政策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说太祖“正当尚武之世”的话,则太宗即位后已“丁时太平”,客观环境的转变使太宗有条件进一步讲求致治,宋朝“右文”政策的确立,也始于太宗在位期间。宋太宗读书固然不乏个人爱好的因素,但政治目的也很明确。直至太宗即位后,时局的稳定使他得以放手实施“兴文教、抑武事”的政策,完成国家统治人才的换血,确立起“崇文抑武”的方针。

宋太宗确立的文治政策

南宋周必大在《文苑英华序》中说:“太宗皇帝,丁时太平,以文化成天下。”如果说太祖“正当尚武之世”的话,则太宗即位后已“丁时太平”,客观环境的转变使太宗有条件进一步讲求致治,宋朝“右文”政策的确立,也始于太宗在位期间。

太宗勤于读书,每天都安排固定的时间阅读,“辰巳间视事既罢,即看书,深夜乃寝”。大型丛书《太平御览》编成前夕,太宗令日进三卷,供其亲览。宰相宋琪担心太宗过于疲倦,太宗却回答:“朕性喜读书,开卷有益,不为劳也。此书千卷,朕欲一年读遍,因思学者读万卷书,亦不为劳耳。”最终果然在一年之内,把这部卷帙浩繁的大书通读一遍。由于爱好读书,太宗对于书籍的搜求、整理也非常重视,他曾说过:“夫教化之本,治乱之源,苟无书籍,何以取法?”因此他多次下诏全国搜求书籍,至太平兴国三年,皇家藏书已达八万余卷。后世流传的《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三大部书,都是在太宗时期编成的。

宋太宗读书固然不乏个人爱好的因素,但政治目的也很明确。他说:“人君当澹然无欲,勿使嗜好形见于外,则奸佞无自入焉。朕年长,他无所爱,但喜读书,多见古今成败,善者从之,不善者改之,斯已矣。”帝王的好尚对社会有极大的影响,“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太宗正是希望通过向外界展示嗜书的爱好,杜绝奸佞钻营奉承,混乱纲纪。北宋末年,宋徽宗喜好奇花异石,结果致使全国大兴“花石纲”,给社会带来巨大混乱。对比之下,太宗的先见之明更令人感佩。(www.xing528.com)

太宗即位后,把选拔人才视为最紧迫的任务,科举制因此得到空前发展。他即位三个月后就举行了第一次贡举,录取500余人,而太祖一朝取进士不过188人。太宗又对科考中第者超等授官,以至宰相薛居正都认为录取太多、任官太快。此后,大批孤寒子弟通过科举进入官僚队伍。据统计,太宗朝科举取士共计5800余人,平均每州约14.5个,每县约5人。科举取人太多,甚至招致了读书人的批评,同样是科举出身的王禹偁就提出“艰难选举,抑儒臣而激武臣”的主张。至太宗末年,宋朝通过科举培养的士大夫遍布朝野,取代了此前的五代人才,占据了自中枢到州县的各级官职,完成了一代人才的转换,宋朝的文官政治真正确立起来。

宋太祖注意到文治的重要意义,他提倡武臣读书、感叹宰相须用读书人,其主要目的虽然是引导臣下明君臣之义、尊卑之分,重建儒家伦理道德,但在客观上仍然对唐末五代以后失衡的文武关系进行了调整,奠定了“文治”的政策导向。太祖在位时正当“尚武之世”,客观环境使他虽然注意拔擢文臣,但又不能不倚重武将,给予他们超过文臣的优厚待遇。直至太宗即位后,时局的稳定使他得以放手实施“兴文教、抑武事”的政策,完成国家统治人才的换血,确立起“崇文抑武”的方针。太宗以后,科举出身的文臣成为执政的主体力量,至北宋中叶,终于完全形成文臣治国的局面,几乎各个方面的重要职务都由文官担任。宋人蔡襄言:“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虽有武臣,盖仅有也。”宋朝的文治路线彻底固定下来,成就了宋代文化的高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