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朝政权:消除藩镇割据,稳固国家统一

宋朝政权:消除藩镇割据,稳固国家统一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代之际,政治上的大患有二:禁兵为腹心之患,藩镇为肢体之疾。“制其钱谷”,是指采取有力措施,断绝藩镇财路,使其没有经济力量与中央对抗。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他从根本上消除了藩镇割据赖以存在的政治、经济、军事基础,稳固了国家政权,自唐末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至此终结。

宋朝政权:消除藩镇割据,稳固国家统一

五代之际,政治上的大患有二:禁兵为腹心之患,藩镇为肢体之疾。宋太祖在医治腹心之患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肢体之疾。他召来赵普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赵普的建议,是从权、财、兵三个方面来削夺地方权力,这也成为太祖削弱地方势力的纲领。

“稍夺其权”中的权,主要指行政权。就整体而言,宋初呈现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中央权力向皇帝集中的趋势。如宋人范祖禹所说:“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各州直接隶属中央,由中央政府直接派文臣担任知州、县令,统领地方政事。在地方层级,又设计了权力分散和制衡的相关制度。如增设通判之职,一方面分知州之权,另一方面监督包括知州在内的辖区内官员,以避免专权现象的产生。地方权力的分散,最终的目的还是有利于皇帝最后的集权,扭转此前君弱臣强的局面。

“制其钱谷”,是指采取有力措施,断绝藩镇财路,使其没有经济力量与中央对抗。宋初财政收入主要有赋税、商税两种。乾德二年,宋太祖下令诸州,今后每年征收的租税和商税等财政收入,除必要的经费开支外,全部都要送到京师。又于各路设置转运使,负责转输地方财物。这样就有效地把财政大权集中到中央,从根本上切断了地方藩镇赖以自存的经济命脉。

不过太祖时期集中财权并不是绝对的,并不意味着地方没有丝毫的经济力量。正如宋末元初史学家马端临的评价,宋太祖想要矫正地方擅财的宿弊,因此不得不诏令地方财物悉送京师,然而当国家纲纪已然确立以后,官吏已经树立起中央意识,则地方余财不妨就地储藏,以备不时之需,不需要全部送到京城才算是皇帝的财物了。

宋太祖以兵起家,在解决军事体制的弊病及其对皇权的威胁时,自然更能有的放矢。为了防止地方军队过强对中央形成威胁,太祖设计出内外相制、强干弱枝的军事部署方案。所谓“内外相制”,简单说就是使京师和地方兵力达到一个平衡,互相牵制。太祖时兵力约22万,其中一半驻守于京师,另一半分驻各地,使京师之兵足以制御诸道,避免地方发生叛乱;各地之兵合起来又能抗御京城禁军,以防京师有警。所谓“强干弱枝”,是与内外相制配合的战略部署,核心原则是无论军队的数量还是质量,京城都要优于地方。太祖把天下的精锐士卒都集中于京城,兵力配置超出任何一个地方,保持中央相对于地方的优势。(www.xing528.com)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他从根本上消除了藩镇割据赖以存在的政治、经济、军事基础,稳固了国家政权,自唐末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至此终结。南宋吕中说:

天下之所以四分五裂者,方镇之专地也;干戈之所以交争互战者,方镇之专兵也;民之所以苦于赋繁役重者,方镇之专利也;民之所以苦于刑苛法峻者,方镇之专杀也;朝廷命令不得行于天下者,方镇之继袭也。太祖与赵普长虑却顾,知天下之弊源在乎此,于是以文臣知州,以朝官知县,以京朝官监临财赋,又置转运使,置通判,置县尉,皆所以渐收其权。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叱咤变化,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

经过宋初一番整顿,延至明、清两代,地方再也没有能力与中央对抗。但另一方面,宋太祖以防弊之政为立国之法,也引发了一些意料之外的消极后果。南宋朱熹便评价:“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意思是说太祖虽然扭转了五代藩镇尾大不掉之弊,却不免矫枉过正,使得地方丧失了自立、自保的能力,面对金军铁骑大举入侵,遂望风溃散,酿成大祸。但也有人有不同看法,与朱熹同时的陈亮就曾对宋孝宗说:“五代之际,兵财之柄倒持于下,艺祖皇帝束之于上,以定祸乱。后世不原其意,束之不已,故郡县空虚,而本末俱弱。”在陈亮看来,问题不在于太祖,而在于后世的继任者们没有领会太祖设法立制的本意,不知变通,才最终导致了“郡县空虚”“本末俱弱”的恶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