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受禅登基后,面临的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割据局面,宋朝能实际控制的领土非常有限,只有以汴京为中心的大部中原地区,南部有南平、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等政权伺机而动,北面则有北汉和辽虎视眈眈。
有关宋朝统一策略的制定,史书中的记载非常有戏剧性。隆冬时节的一个晚上,大雪纷飞,宋太祖和弟弟赵光义相约至赵普宅第,围坐火炉商讨统一方略。宋太祖假意声称先攻打北汉,赵普反对说:“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边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彼弹丸黑子之地,将何所逃?”太祖听后大笑,说:“吾意正尔,姑试卿耳。”
这就是后世所说的“雪夜定策”,宋朝就此确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事实上,事关千秋大业的重大国策,不可能像上面说的那样谈笑之间就仓促决定,必然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论证。宋太祖本人对“先南后北”的策略解释说:中原自五代以来,兵连祸结,帑藏空虚。一定要先攻下巴蜀,次及广南、江南。这些地区比较富庶,攻下它们可保国用富饶。北汉与契丹接境,若取之,则契丹之患将由宋朝独自承担,姑且留下它以为屏障,等到国家富实再取未晚。这一策略把南方作为战略突破点,取得南方雄厚的人力物力资源后,再集中力量对付北面的强敌。(www.xing528.com)
财政方面的考虑,显然是太祖确定“先南后北”策略的重要依据。五代宋初,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开始显现,但还并不明显,并非每一个人都可以感受到这样的变化并加以利用。以南唐为例,其地跨江淮,是南方头号大国。南唐烈祖李昇和中宗李璟时期,正值国力鼎盛,而北方则经历着政权更迭的动荡,形势对南唐极为有利。但南唐国主仍把关中、河洛看作“风气聚会”之所,恪守汉高祖刘邦和唐高祖李渊率先占据关中进而夺取天下的经验,不合时宜地把“西取关中”“直趋河洛”作为事业的开端,反对“游兵江南”,结果一事无成。一代英主后周世宗曾三征南唐,夺取了淮南十六州的“财富之区”,但却未能乘势而下,反而很快转头北上。作为五代时期的杰出政治家,柴荣、李昇等人都没有觉察到世易时移的微妙变化,没有意识到江南地区的重要战略意义。而宋太祖则不然,他的“先南后北”策略因应了“经济重心南移”这一客观趋势,因而得以事半功倍,最终完成统一大业。从这个角度来说,宋太祖的战略眼光远远超越了与他同时代的其他政治精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