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揭秘宋初宫闱多年疑案

揭秘宋初宫闱多年疑案

更新时间:2025-01-1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史料记载的模糊,给后人留下了猜疑的空间,“烛影斧声”“金匮之盟”遂成为宋初宫闱的悬案。元、明、清三代,释文莹笔下闪烁其词的“烛影斧声”,遂被坐实为一段宫廷血案。“金匮之盟”是继“烛影斧声”之后的另一宋初宫闱疑案,其真实性一直饱受质疑。从“烛影斧声”到“金匮之盟”,在后人看来,宋太宗的继位充满着太多的疑问。

宋太祖在位十七年,暴卒,没有传位给儿子,而是由弟弟赵光义(太祖登基后,赵匡义改名为赵光义,以避太祖之讳)继承了大统。宋太祖之死是不是被谋杀?太宗继统是不是篡位?由于史料记载的模糊,给后人留下了猜疑的空间,“烛影斧声”“金匮之盟”遂成为宋初宫闱的悬案。

开国之君去世,嗣君继统,毫无疑问是天崩地坼的大事,然而吊诡的是,在当时的国史、实录、日历、时政记等官修史书中,对于此事的具体情形却都语焉不详,反而是在百余年后,才在一部“野史”中找到些许踪迹。成书于宋神宗末年的释文莹《续湘山野录》记载:

(太祖)召开封王,即太宗也。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周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

释文莹的这段记载就是千百年来盛传的“烛影斧声”之谜的由来,南宋时期,李焘在撰写北宋编年史《续资治通鉴长编》时,将之收入其中。《续资治通鉴长编》作为公认的“信史”影响很大,以之为基础改编的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陈均《九朝编年备要》以及宋末元初的《宋史全文》,都转引了这段内容。元、明、清三代,释文莹笔下闪烁其词的“烛影斧声”,遂被坐实为一段宫廷血案。

太宗谋杀亲兄的传说之所以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源于对太宗即位合法性的质疑。根据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对太宗即位经过的记载,太祖去世非常突然,没有留下遗命指定继承人。孝章宋皇后与太祖四子德芳感情深厚,命宦官王继隆去召德芳,没想到王继隆自作主张,将时为晋王的赵光义召进宫来。宋皇后见到赵光义大惊,意识到情况不妙,乃至哀求“吾母子之命,皆托官家”。由此,宋太宗入继大统,显然是一种非正常情况下的仓促即位,甚至可以说是篡位。这一点宋朝史书虽不便明言,但《辽史》却并不避讳,直言“宋主匡胤殂,其弟炅自立”,“自立”二字足以说明一切。

关于太宗的即位,嗣后又有“金匮之盟”的说法。相传太祖的母亲杜太后去世前,把太祖召到面前说:“你之所以能够得天下,正因为后周柴氏以幼儿为君,群心不附。倘若周室有长君,你怎么会有今天?你和光义都是我的儿子,你以后应该将皇位传给你的弟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才是社稷之福。”太祖于是召赵普在太后床前写下誓书,藏于金匮之中,史称“金匮之盟”。(www.xing528.com)

“金匮之盟”是继“烛影斧声”之后的另一宋初宫闱疑案,其真实性一直饱受质疑。很多学者认为,“金匮之盟”是太宗与赵普合伙伪造的,目的是为太宗继统提供合法性。他们指出,杜太后命太祖传弟不传子,这不符合常理。此外,草诏的理由是不重蹈周世宗传位幼子以致失国的覆辙,但当时太祖只有35岁,正当壮年,次子德昭也已11岁(太祖长子早夭),杜太后怎能预料太祖死时德昭仍是幼童呢?这是“金匮之盟”的致命破绽。

但这种全盘否定的看法,又多少有些过于武断。回到五代时期,后人所说的“不合常理”“不合逻辑”,恐怕恰恰是当时最合情合理的举措。五代是一个生命无常的乱世,即便贵如帝王,也常罹遭不测。考五代14位君主,没有任何一人在位超过十年,却有半数死于非命。太祖即位时,杜太后就表达过她的担忧:天子固然可尊,可一旦国家失驭,便求为匹夫而不可得。在这种社会现实下,杜太后以后周失国为前车之鉴,提醒太祖早为之谋,正是合理的举措。至于太祖最后享国17年,赵宋王朝绵延300余年,恐怕是历经五代丧乱的杜太后不敢想象的。

此外,由于客观环境的逼迫,五代时期的皇位传立观念也已发生改变,“国家多事,议立长君”成为一大共识,统治者往往能突破血缘关系的限制,更多考虑继任者的经验和阅历、才干和功业。虽有亲子却传位他人,这种现象在五代十国屡见不鲜:后晋石敬瑭立成年之侄而不立幼子;楚马殷“遗命诸子,兄弟相继”;吴越国主钱佐因儿子年幼,而令其弟继位;南平高保融三子俱已成年,却以弟高保勖继位,保勖又传位保融之子;南汉刘隐传弟不传子;等等。总之,由于五代时期纷乱的环境,舍亲子而传位他人并不是悖理的事情,宋朝接续五代而起,自然无法摆脱这种政治传统的影响。杜太后所说的“长君”,其实并不仅指年龄而言,更多是一个人的经验阅历、资历威望和政治成熟程度,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最适合在太祖之后继承皇位的,只有赵光义。

抛却主观上的推断,从当时的政治安排来看,赵光义明显是太祖认定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太祖即位第二年七月,亦即杜太后去世的次月,便公布了一道重要的人事安排:以皇弟泰宁节度使兼殿前都虞候光义兼开封尹、同平章事。按五代时期的惯例,宗室成员被任命为开封尹,就意味着具有了皇位继承人的地位。此后,由于宰相赵普的反对,赵光义始终未能封王,这也意味着他继承人的地位尚未稳固。直至太祖去世前三年,封赵光义为晋王,位在宰相之上,同时任命23岁的次子德昭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离开京城,最终确定了赵光义的继承人身份。离开历史文献中的各种喧嚣,纯粹从实际发生的史实来看,由太宗来继承太祖创下的基业,是被当事人所认可的选择。

从“烛影斧声”到“金匮之盟”,在后人看来,宋太宗的继位充满着太多的疑问。史书中的记载不足以支持我们深入历史细节中,而只能停留于种种推论。但无论事实真相如何,只有回归到五代宋初的历史场域中,才能设身处地体验当事人的心境,也才会发现两桩谜案的发生,恰恰是历史的长河在从动乱到承平的又一个拐点处所激起的浪花,后人的种种猜测与议论,也正是拐点前后的观潮人的隔空喊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