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初始不奉神像,道本无名无象。《老子想尔注》云:“道至尊,微而隐无状形象也。”如六朝道教名士陶弘景就曾在茅山中立佛、道二堂,隔日朝礼,“佛堂有像,道堂无像”。随着“玄佛合流”思潮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家大族与民间生活场所经常会有专门清修的空间“靖室”,以模拟《易》之洁净清微的身心状态,进而达到感应道交的境地。通过靖室、宫观、庙堂、石窟的奉祀,沟通人神之间的关系,是当时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风尚。
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关照道教造像,初期以三清、四御、诸星辰之神等为主。如“三清”之元始天尊造像,象征着宇宙混沌之初的状态,如大英博物馆馆藏的明代三彩元始天尊像(图21-1)与首都博物馆馆藏的元始天尊像(图21-2),手中多持混元珠;灵宝天尊造像则手捧如意,象征着世界从无至有的氤氲;道德天尊造像手拿宝扇,象征着世界初成。“三清”在道教的宇宙观中依次呈现洪元、混元、太初的宇宙生成演进图景。
图21-1 明代三彩元始天尊像
图21-2 元始天尊像
由六朝时期的神仙道教到唐宋时期宫观道教的兴盛,加之帝王崇道与道经的体系化清整,道教神祇也获得了极大的扩充,不断地加入由人而神仙的神祇。如陕西耀州区城东药王山上药王庙大殿的主神孙思邈造像,为明代彩塑的精品,像高3米,身着昏黄袍服,头戴道巾,成为传统道医济世而功垂寰宇的崇奉对象,宋代崇宁二年(1103年)被追封为妙应真人。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药王山都要举办庙会,祭祀药王,各地剧团、社班来庙前表演社戏,以赛神酬神。
王灵官造像。王灵官是道教的护法镇山神将,额上火眼金睛,能辨识真伪,察看善恶,与佛教的韦驮相似,被誉为道教的第一护法神。道观中的灵官殿往往面对山门。如山西北武当山之灵官像,根据文献记载,王灵官曾师从西蜀道士萨守坚,受道符秘,是道士林灵素的再传弟子,精通五雷秘法,“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
“八仙”造像。通常有人物八仙和暗八仙之别。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明景泰青花八仙庆寿纹罐(图21-3)为例,腹部绘人物八仙庆寿图,并有鹤、鹿、松等相伴,空中为大片灵芝状祥云,寓意福禄长寿。暗八仙则如传世的粉彩暗八仙纹双耳转心瓶(图21-4),其腹部镂雕暗八仙纹,内套瓶绘八仙人物,瓶颈转动,人器结合,明暗互称,别具情趣。
(www.xing528.com)
图21-3 明景泰 青花八仙庆寿纹罐
图21-4 粉彩暗八仙纹双耳转心瓶
文昌帝君造像。文昌,原是天上六星之总称,即文昌宫。一说在北斗魁前,一说在北斗之左。文昌被封为帝君,又称梓潼帝君,当是元仁宗时期的事情。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封梓潼神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与儒者汲汲功名、祈佑科考顺利之梓潼神合二为一,因其灵验神妙,道教遂将其纳入自家神祇中,尊为“文昌帝君”。如福建省博物馆藏的德化窑文昌帝君像(图21-5),其造型就是由明代著名工匠何朝宗开创的。
图21-5 明代文昌帝君像
道教钟馗造像。从词源上看,《左传·定公四年》记商朝遗民七族中有终葵氏,终葵即“椎”的分解音,终葵氏即以椎驱鬼之氏族也。后世遂以终葵为辟邪之意,随后又演变为钟葵、钟馗等称谓。按照中国古代朴素的天地人鬼信仰,捉鬼文化在民间流传甚广,钟馗捉鬼的形象与以丑制邪的心理相呼应。如清康熙粉彩钟馗醉酒塑像(图21-6),钟馗依山石而坐,头戴黑色软冠,腰系黄色丝带,足蹬白底黑靴,其左臂倚着一仿宋官窑酒坛,右手持杯。钟馗丑陋的外貌,正好反衬出其内在心灵之美。
到了现当代,景德镇雕塑瓷厂的“三星”瓷塑,不仅将传统文化中对福、禄、寿“三星”的现世人生渴求相接引,而且赋予了宗教世俗化背后与民间艺术相融合的多彩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