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陶瓷与中国体育文化讲座上的重要成果

陶瓷与中国体育文化讲座上的重要成果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陶瓷从它问世开始,就与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陶瓷作为一种实物载体,记录了中国先民的体育实践活动,并且保留了不少古代体育活动的印记。尽管中国体育文化的产生要早于陶瓷文化,但自从两者在社会文化时空中相遇后,彼此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天然的亲和力,两种文化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一直持续至今。图16-2秦代武士俑通过陶俑体现古代中国武术、体育文化的,除了秦兵马俑,还有汉兵马俑。从传世品及出土物来看,汉代陶塑中涉及

陶瓷与中国体育文化讲座上的重要成果

中国陶瓷从它问世开始,就与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陶瓷作为一种实物载体,记录了中国先民的体育实践活动,并且保留了不少古代体育活动的印记。中国陶瓷在一定程度上为体育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现载体,而体育活动也为中国陶瓷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装饰元素和文化内涵。尽管中国体育文化的产生要早于陶瓷文化,但自从两者在社会文化时空中相遇后,彼此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天然的亲和力,两种文化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一直持续至今。

所谓的“体育文化”,从狭义上讲,是指有关体育的精神文明、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从广义上讲,则是指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有关体育活动方面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早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产生之时,就有一些体育活动场景被记录在陶器上,其中以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盆(图16-1)上表现的体育活动最为突出,文化内涵最为丰富。该盆内壁最大腹径处画有四道平行带纹,上端接口沿处绘有一圈带纹,上下两组纹饰间有人物舞蹈画面三组,每组五人,共十五人。他们彼此携手并肩,面向一致,仿佛随着一定的节拍翩翩起舞,发饰随着节奏顺势摆向一侧。

舞蹈纹盆如此闻名,与其引发的积极讨论有着密切的关系。舞蹈人像的性别、舞蹈的内容、起舞的动作及意义,一直是学界不断探讨的话题。有学者认为:舞蹈纹饰表现的是“有尾饰的装扮舞”,史前的舞蹈者披着动物毛皮进行舞蹈,悬挂的尾饰随着身体的转动摆向另一侧。也有学者认为:舞蹈纹中描绘的不是尾巴,而是男性的生殖器,显示的是舞蹈者的性别信息。而男性之所以扎着马尾辫,是为了狩猎时行动方便。还有学者认为:舞蹈纹中描绘的既不是尾饰,也不是生殖器,而是第三条腿,两条腿是站立在地面上的,第三条腿是在表现舞蹈过程中腿翘起来的幅度,利用运动痕迹,表现视觉后像,给观者造成心理暗示,让人在视觉概念里产生运动感,以此来“传达”人物正在欢快地起舞。

图16-1 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

无论是尾饰、生殖器,还是定格在某一瞬间的腿部运动视觉后像,大家都一致认为:舞蹈纹盆直接表现了史前先民的舞蹈活动,舞蹈者们手拉手舞蹈,是在举行某种庆祝或祭祀活动。彩陶盆上先民们携手共舞,还说明人类早期就有“和合”群居的特点,反映了体育的社会交往功能。先民们通过手牵手这种简单的身体活动,一方面可以调节身心,另一方面可以进行信息的传递和沟通,可见体育活动在人类生活早期就已经是人类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进步,陶器除了延续以往的制作,还开始大量生产釉陶、彩绘陶和陶塑等品种。尤其是体现崇武尚武的秦汉陶制雕塑,举世瞩目。其中以秦代的武士陶俑和汉代的骑射俑最为突出。

武士陶俑以秦始皇兵马俑最具代表性,这些武士陶俑不仅数量多,而且身形高大,均在1.8米左右。身材这样魁梧的陶俑,在秦代以前和秦代以后都极其少见,反映出秦统一中国后所具有的宏伟气魄。在这些武士俑中,有的武士身穿铠甲或短袍,手执弓弩,肩负箭束;有的武士手执长矛,腰佩长剑;还有的武士腰佩弯刀,长短兵器相杂。

以其中的一件武士俑(图16-2)为例,它侧身弓步,左手做撩挡式,右手屈肘护胸,双手虎口向下,展示出中国武术的擒拿攻防姿势,这说明秦国军队不但善于作战,而且在拳术方面具有较高的竞技训练水平。整个秦始皇兵马俑基本上都是以当时秦国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手法细腻、明快,每个陶俑的装束、神态都不一样。通过他们的装束、神情和手势,可以判断出谁是将领谁是士兵,谁是步兵谁是骑兵。所有的秦俑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独有的威严与从容,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这些陶俑把久经沙场、

忠诚爱国、各尽其责、英勇善战的军人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

图16-2 秦代武士俑

通过陶俑体现古代中国武术、体育文化的,除了秦兵马俑,还有汉兵马俑。汉兵马俑的典型代表是骑射俑。尽管它在体形上不及秦代,但所表现出的神态和动作不亚于秦俑。例如1969年在河南济源汉代墓葬中出土的一件釉陶骑马武士俑(图16-3),就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武士胯下的战马双耳竖立,昂首长嘶,四足直立,长尾翘起;而马鞍之上的武士身着广绣长衣,双臂侧身上举,双目凝视前方,呈射箭姿势,一位具有百步穿杨之力的勇士形象跃然呈现在世人面前。

可见,秦汉武士陶俑是当时社会“尚武文化”的一个具体反映。尚武文化不是追求逞凶斗狠、热爱战争,而是一种精神,一种绝不忍受压迫的精神,一种敢于反抗不公的精神。一个外无尚武精神的民族势必会遭到外强的掠夺或征服,一个内无尚武之风的民族势必将落后于时代。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体现尚武之风的武士陶俑,汉代还出现了大量表现民间表演艺术的百戏陶俑,如济南市博物馆藏的西汉彩绘乐舞杂技陶俑(图16-4)、洛阳市博物馆藏的东汉彩绘倒立杂技陶俑(图16-5)、河南省博物馆藏的东汉绿釉陶六博俑(图16-6)。

图16-3 汉代釉陶骑马武士俑(www.xing528.com)

图16-4 西汉彩绘乐舞杂技陶俑

图16-5 东汉彩绘倒立杂技陶俑

图16-6 东汉绿釉陶六博俑

济南市博物馆藏的西汉彩绘乐舞杂技陶俑,是在一个长方形的灰陶平座上塑造的21个彩绘陶俑:后侧为伴奏乐队,一列7人,左起2人为女子,长跪吹笙,中间鼓瑟、击小鼓、敲钟、击磬各1人,右端击鼓1人;中间表演者7人,他们或载歌载舞,或昂首曲体倒立,或仰身后翻;观赏者7人,长衣广袖,拱手而立,凝目观技,其中右端3人戴有冕冠。整个场面生动活泼,热闹非凡。这件乐舞杂技陶俑造型十分逼真,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时风行市井的“百戏”演出时的热闹、欢快的场景。

“百戏”是中国古代歌舞杂技的总称,在汉代极为盛行。先秦时期的乐舞有雅、杂之分。诸侯国上层欣赏自己所谓的雅乐、雅舞,并对世俗的乐舞嗤之以鼻。而广大劳动人民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创造出新的乐舞形式,这些乐舞具有创新性,与趋向僵化的庙堂歌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到了汉代,劳动人民的创新战胜了保守,鲜活战胜了呆板,“杂舞”终于登上了大雅之堂,王公贵族也都争相欣赏“杂舞”。这时候的“杂舞”已经囊括了杂技、魔术、武术、竞技、乐舞角力等多种形式,体现了极大的包容性。从传世品及出土物来看,汉代陶塑中涉及的体育项目主要有舞蹈、角抵、气功、六博、投壶等,可见当时人们的体育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

汉代体育陶俑在艺术气势上带有鲜明的大汉王朝雄浑、大气的时代色彩,这与汉代讲究气势之美的思想理念以及强盛的国力是分不开的。这就促使当时的工匠在尽力追求作品内在精神风貌的同时,不屑于在“雕纤之功”上大作手脚。因此,善用象征性的粗犷的线条来表达内在的体育精神,成为汉代体育陶俑艺术的一大特色。同时,对民众日常生活的关注,使汉代陶俑融入了更多历史的痕迹,在思想性、艺术性上立足高远,简约而不简单。陶俑所绽放的博大、开放的阳刚之美,彰显出汉代体育文化中自信、豪放的时代色彩。

继秦汉之后,唐朝是陶瓷文化与体育文化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又一高峰时期。那么唐朝最具代表性的承载体育文化的陶瓷品种又是什么呢?关于这部分的内容,将在下一讲继续探讨。

讲后练习题:

1.舞蹈纹盆上先民们携手共舞,说明人类早期就有“和合”群居的特点,反映了体育的社会交往功能,可见体育活动在人类生活早期就已经是人类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判断题)

2.尚武文化不是追求逞凶斗狠、热爱战争,而是一种精神,一种绝不忍受压迫的精神,一种敢于反抗不公的精神。( )(判断题)

3.从传世品及出土物来看,汉代陶塑中涉及的体育项目主要有舞蹈、角抵、气功、六博、投壶等。( )(判断题)

讲后讨论题:

你见过古代的蹴鞠(踢足球)形象吗?中国古代陶瓷绘画和陶瓷雕塑上就有相应的形象。请你结合自身的感受,谈谈对陶瓷与中国体育文化之间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