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陶瓷与服饰文化:深度解析

中国陶瓷与服饰文化:深度解析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隋朝统一全国后,重新修订了服饰制度,如隋朝文吏俑身穿朝服,头戴进贤冠。袴褶服是隋代男子普遍穿戴的一种服饰,为上衣下袴的样式。唐初的服饰基本上与隋朝相近,男子主要穿圆领袍衫,女子主要穿小袖短襦和条纹裙。因此,我们要了解宋代陶瓷与服饰文化之间的关系,砖雕是最好的媒介。鉴于此,下面主要以明代和民国时期烧制的绘画陶瓷为例,以窥探出这两个时期的服饰艺术和服饰文化。

中国陶瓷与服饰文化:深度解析

隋朝,由于当时陶瓷烧制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制作俑的泥料更加细腻,烧窑温度更高,因此更能细致地表现当时人们所穿服饰的细节。隋朝统一全国后,重新修订了服饰制度,如隋朝文吏俑(图13-1)身穿朝服,头戴进贤冠。进贤冠是古代官员朝见皇帝时戴的一种礼帽。冠上缀梁,隋朝常以冠帽上的梁的数量来区分官员的品级,三品以上为三梁,三品以下、五品以上为二梁,五品以下为一梁。隋朝的武官俑(图13-2)则头戴平巾帻,身穿大口袴褶、裲裆,腰间系腾蛇,脚上穿舄,鞋头呈扇面状。平巾帻是从魏晋北朝一直到唐代武官戴的头巾,隋朝的平巾帻比北朝时稍高大一些。袴褶服是隋代男子普遍穿戴的一种服饰,为上衣下袴的样式。它本是一种胡服,有宽袖口的样式,也有窄口的样式。除了祭祀、上朝,隋朝的文武官员在许多场合都穿大口袴褶。裲裆是两片面料,分别遮住前胸和后背,肩部用带相连。穿在袴褶服外边,腰间系带,这种衣服是没有袖子的,原来也是少数民族的服装。隋朝还有一种类似这种式样的铠甲,称“裲裆甲”。隋朝女子则多穿小袖高腰长裙,裙系到胸部以上。发式上平而较阔,沿袭北周以来的“开额”旧制,如图13-3所示。整个造型纤细修长,和盛唐时期的丰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图13-1 隋代文吏俑

图13-2 隋代武官俑

图13-3 隋代女舞俑

图13-4 唐代彩绘陶女佣

唐代的三彩釉陶是唐代陶瓷产品中独放异彩的一枝奇葩,也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唐三彩虽是陶器,但又与低温釉陶有所不同,其胎体用高岭土制成,釉料则用数种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铜氧化铁、氧化钴)作为着色剂,以铅的化合物为助熔剂,烧制出绿、蓝、白、赭、黄等深浅不同的颜色。它分两次烧成,先在1100℃的高温下烧出素坯,然后在素坯上施釉,再经800℃左右的低温焙烧而成。服饰在唐代数百年间不断地翻新变化。唐初的服饰基本上与隋朝相近,男子主要穿圆领袍衫,女子主要穿小袖短襦和条纹裙(图13-4)。盛唐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风气越来越奢靡,服饰也变得宽大华丽,朝廷为此多次颁布与服饰有关的禁侈令。唐代三彩釉陶这样的特性更能体现出唐代女子服饰的色彩丰富、华美绚丽的特点。如图13-5所示的三彩女立俑,可以看出盛唐时期的女子衣着宽松,穿低胸襦裙,色彩艳丽,面料花式多样,衣袖大过四尺,裙子拖地四五寸。唐代妇女十分讲究脸部妆饰,妆容丰富,在额眉间常饰有金、银、羽翠制成的“花钿”,如图13-6所示。并且,这个时期的唐三彩作品中还出现了穿男装的女子,如1960年出土于陕西省乾县永泰公主墓的三彩骑马带犬狩猎俑(图13-7)。永泰公主墓室壁画上所绘的16位女子中,就有4位是男装打扮的。由此可以看出,唐代女子经常女扮男装,外出游玩,或参加各类活动,女子穿男装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

图13-5 唐代三彩女立俑

图13-6 唐代三彩女立俑

图13-7 唐代三彩骑马带犬狩猎俑

图13-8 唐代三彩文官俑

唐代官员服饰常用颜色来区分品级,用花纹表示官阶,并有比以往更加详细、明确的等级规定,这些规定被后来的朝廷继承下来。如传世的一件唐三彩文官俑(图13-8),头戴小冠,上身穿右衽博袖大衣,下着裳,外罩裲裆,袖口与领口绘有精美的图案纹饰,足登如意头云履。

就像宋瓷给人典雅优美的感觉一样,宋代的衣冠服饰相对于唐代来说,显得比较拘谨和保守,式样变化不多,颜色也不够鲜艳,给人以质朴、洁净之感。与以往朝代多以陶俑陪葬不同,宋代开始出现了一种由瓦当、空心砖、画像砖发展而来的砖雕艺术,主要用来装饰墓室的壁面,其上经常绘有当时人们穿戴的服饰。因此,我们要了解宋代陶瓷与服饰文化之间的关系,砖雕是最好的媒介。从北宋时期烧制的田真哭荆砖(图13-9)可以看出,宋代男子穿的服装仍以圆领袍衫为主。宋代文人士大夫以裹巾为雅,北宋中晚期出现了各种名称的头巾,如东坡巾、程子巾、一字巾、燕尾巾、逍遥巾。从北宋时期烧制的闵子骞劝父砖雕(图13-10)可以看出,宋代女子穿的服装裙式修长,裙幅多,褶皱细,类似今天流行的百褶裙,裙长拖地。不过砖雕毕竟是浮雕形制,并且题材多为二十四孝故事,以此作为素材进行宋代服饰的探讨,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图13-9 北宋田真哭荆砖(www.xing528.com)

图13-10 北宋闵子骞劝父砖雕

宋代以后,随着陶瓷烧制技艺的发展,陶瓷与绘画的结合日渐紧密。元代的青花瓷明清时期的青花瓷和粉彩瓷、民国时期的粉彩时装人物画等,成为记录当时服饰发展的良好载体。不过元代和清代的陶瓷绘画主要是以古典小说人物、戏曲人物、神话故事人物为主,无法体现出当时人物的服饰特征。鉴于此,下面主要以明代和民国时期烧制的绘画陶瓷为例,以窥探出这两个时期的服饰艺术和服饰文化。

明代朝廷十分重视恢复传统的汉文化,先是废除了元代的服饰制度,然后根据汉文化的传统习俗,研究了从周汉到南宋时期的服饰制度,花了近20年时间才制定出明代的服饰制度。到了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朝廷又对服饰制度做了较大的调整,之后才相对稳定下来[1]。明代女子的服饰基本仿自唐宋,一般为右衽。宋代初期出现的长身背心,在此时十分流行。这种背心是一种无袖无领的长罩衫,状似士兵的罩甲,故名“马甲”,其式样比现在所说的马甲要长,一般长至臀部或膝部,有的甚至更长。如传世的一件宣德青花仕女游园图碗(图13-11),外壁饰青花图案,主要描绘的是仕女游园图,一面是两个仕女坐在凉亭下闲谈,均穿右衽长裙,外罩马甲;另一面是两个仕女在凉亭边散步。仕女均发髻高挽,延续宋代风尚,体态纤柔,服饰瘦长,长裙拖地。

民国时期,人们追求时尚,趋新求异,生活方式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传统服饰。民国时期的服饰不再沿袭传统,而是在传统中装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西式服装的元素。当时出现的时装人物画瓷器(图13-12),就是为了迎合人们新的审美需求应运而生的,穿时装的女子取代了传统的古装仕女而出现在瓷器装饰上。民国时期的粉彩时装人物画瓷器,不仅为瓷器的装饰开辟了新的方向,也使人们从中窥探出当时服饰的变化。粉彩时装人物画题材丰富,大多反映当时中上层人士的生活,特别是当时中上层女性的生活,她们的穿着打扮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如民国时期烧制的一件粉彩时装人物图瓶(图13-13),瓶上所绘的画面是一群女子正在聚会聊天,其中几位女子的穿着虽然仍是上袄下裙的基本形制,但是已经明显具有民国时期的摩登气息。立领右衽上衣,配以绣花褶裙,裙长变短,露出脚踝,袖口也扩大为“倒大袖”。还有两位女子穿半长的直裤。

图13-11 明宣德 青花仕女游园图碗

图13-12 粉彩人物画

图13-13 粉彩时装人物图瓶

综上所述,几乎可以说凭借陶瓷这一载体,人们才得以了解和认识宋代以前的中国服装文化。宋代以后,各种彩绘陶瓷开始出现,上面绘制的人物图案成为人们了解和认识当时服饰艺术的重要资料。尤其是在民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妇女服装演变的一个重要时期,出现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时装。不过,当时留存下来的时装资料并不多,目前人们需要借助大量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时装人物画瓷器,才能更加清晰地了解当时的服饰艺术。由此可以看出,陶瓷与中国服饰文化关系十分密切,甚至可以这样说,中国古代服装史就是一部用陶瓷语言来“传达”的历史

讲后练习题:

1.盛唐时期,女子衣着宽松,穿着低胸襦裙,帝王不得不用法令加以限制。( )(判断题)

2.____________是古时朝见皇帝的一种礼帽。冠上缀梁,隋朝就以冠帽上的梁的数量来区分品级。(填空题

3.唐代官员服饰用____________来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服饰等级规定比前代更加详细且被后朝继承。(填空题)

4.民国时期服饰不再沿袭传统,而是在传统中装中添加了西式服装的元素,____________人物画瓷器由此产生。(填空题)

讲后讨论题:

请分享一件与人物服饰有关的陶瓷器物,并简要加以赏析。

【注释】

[1]周汛、高春明:《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第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