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喇叭是一种利用电磁转换原理使金属膜片产生振动而发出音响的装置。电喇叭分为筒形电喇叭、盆形电喇叭和电子式(无触点)电喇叭3种。筒形电喇叭体积和质量较大,适用于载货汽车。盆形电喇叭和电子式电喇叭体积和质量较小,小轿车采用较普遍。
1.筒形电喇叭
筒形电喇叭又称为螺旋形电喇叭,结构如图5-14所示,主要由喇叭筒、金属膜片、山形铁芯、电磁线圈、触点K等组成。
图5-14 筒形电喇叭的结构
1—喇叭筒;2—共鸣板;3—金属膜片;4—底板;5—山形铁芯;6—连接螺栓;7—弹簧片;8—衔铁;9—线圈;10,13—锁紧螺母;11—调整螺母;12—中心螺杆;14—静触点臂;15—动触点臂;16—触点固定螺钉;17,19—接线端子;18—喇叭按钮;20—蓄电池
筒形电喇叭是利用触点闭合与断开来接通与切断电磁线圈电路,并使电磁铁机构带动金属膜片振动而发出音响信号的。当按下喇叭按钮时,电磁线圈电流接通,其电路为:蓄电池正极→接线端子19→电磁线圈9→动触点臂15→触点K→静触点臂14→接线端子17→喇叭按钮18→搭铁→蓄电池负极。当电流流过电磁线圈时,山形铁芯被磁化,产生电磁吸力吸引衔铁8向下移动,与此同时,中心螺杆上的调整螺母11带动动触点臂15下移使触点K断开。
当触点K断开时,电磁线圈电路切断,电磁吸力消失,在弹簧片7和金属膜片3的弹力作用下,衔铁上移复位,触点K再次闭合。
当触点K再次闭合时,电磁线圈电路再次接通,山形铁芯又被磁化并吸引衔铁8向下移动使触点K再次断开。
只要按下喇叭按钮不放松,触点K和电磁线圈就会重复上述工作过程而使衔铁上下循环移动,并带动金属膜片3振动而发出一定频率(300~450 Hz)和声调的声波,经喇叭筒发出音响信号。
共鸣板2与金属膜片3刚性连接,其功能是在膜片振动时发出伴音,使声音更加悦耳。消弧电容器C和消弧电阻R与触点K并联连接,其作用都是减小触点火花。有的喇叭只采用一只电阻或只采用一只电容器。
当松开喇叭按钮时,电磁线圈电流切断,电磁吸力消失,衔铁停止振动,喇叭停止发声。
2.盆形电喇叭
盆形电喇叭的结构如图5-15所示,其主要由电磁铁机构、触点K和金属膜片组成,其工作情况与筒形电喇叭基本相同。
电磁线圈2绕在固定铁芯1上,固定铁芯中空,导杆可在固定铁芯的中心孔中移动并保持轴心同心。活动铁芯6下缘与触点臂保持接触,当活动铁芯向下移动时,触点臂将随之移动,触点7就会由闭合状态转变为断开状态。盆形电喇叭的显著特点是没有扬声筒,而是将活动铁芯6、膜片4和共鸣板5固装在中心轴上,并使其随膜片一同振动。
图5-15 盆形电喇叭的结构(www.xing528.com)
1—固定铁芯;2—线圈;3—导杆;4—膜片;5—共鸣板;6—活动铁芯;7—触点K;8—音量调整螺钉;9—喇叭按钮;10—锁紧螺母;11—声调调整螺钉
当按下喇叭按钮时,电磁线圈电路接通,电流由电源正极→线圈2→触点K→喇叭按钮9→搭铁回到电源负极。流过线圈的电流在铁芯中产生电磁吸力将活动铁芯向下吸引。活动铁芯向下移动使触点7断开,电磁线圈电流切断,电磁吸力消失,活动铁芯复位。
当活动铁芯复位时,触点K重又闭合,电磁线圈电流重又接通,又会产生电磁吸力吸引活动铁芯向下移动。
当喇叭按钮一直按下时,触点就会不断地断开与闭合,电磁线圈电流循环切断与接通,活动铁芯不断上下移动,带动膜片振动产生一定频率的声波,并激励与膜片一体的共鸣板产生共鸣,从而发出比基本频率高很多且分布又比较集中的谐音。
当喇叭按钮松开时,电磁线圈电流切断,电磁吸力消失,铁芯停止振动,喇叭停止发音。
为了减小触点火花,防止触点严重烧蚀,在触点两端还并联有一只电容器。
3.喇叭继电器
【知识链接】
汽车装备一只电喇叭时,喇叭电磁线圈的电流可直接由喇叭按钮控制。当装备2~3只电喇叭时,由于喇叭总电流较大(每只10 A左右),如果仍用喇叭按钮直接控制,那么在喇叭按钮接通或松开时,就会产生强烈的电火花而烧坏喇叭按钮。
为避免喇叭按钮被烧蚀,采用喇叭继电器来控制多个喇叭流过的电流,控制电路如图5-16所示。
当按下喇叭按钮时,继电器线圈电流流过喇叭按钮,其电路为:蓄电池正极→继电器线圈→喇叭按钮→搭铁→蓄电池负极。线圈电流使继电器铁芯磁化,产生电磁吸力将触点臂向下吸引使触点闭合,从而接通喇叭电路。由于继电器线圈电阻较大,因此流过继电器线圈和喇叭按钮的电流较小,从而避免喇叭按钮烧蚀。流过喇叭的较大电流则通过继电器触点,其电路为:蓄电池正极→继电器支架→触点臂→触点→喇叭→搭铁→蓄电池负极。
图5-16 喇叭继电器
1—触点臂;2—线圈;3—喇叭按钮;4—触点;5—支架;6—喇叭;7—蓄电池
当松开喇叭按钮时,继电器线圈电流切断,电磁吸力消失,继电器触点断开,喇叭电路切断而停止发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