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我们再分析几例古人对极光、天空奇异现象或不明飞行物的尺度记载。
古籍中极光记录或疑似极光记录很多,但由于极光大小范围多变,边缘界限模糊,所以含有确切尺度的记录不很多,以下仅举数例说明之。
(1)《汉书·天文志》:成帝永始二年二月癸未(公元前15年3月27日)“夜,东方有赤色,大三四围,长二三丈,索索如树;南方有大四五围,下行十余丈,皆不至地灭。”
这里记录的可能是两道极光,第一道极光出现在正东方向,宽0.9°~1.3°(“三四围”),视长度20°~30°,颜色赤红;第二道极光出现在正南,宽1.3°~1.6°(“四五围”),长100多度,这个极光的位置已经偏南,可见太阳活动该是多么强烈。“下行十余丈,皆不至地灭”,考虑到天顶到地平的距离才90°(九丈),而且此光带没有延伸到地平,所以它应该是从北天出发,伸展到正南方的。
(2)《旧五代史·天文志》:后晋高祖天福二年正月丙辰(公元937年2月15日)“一鼓初,北方有赤气,向西至戌亥地,东北至丑地已来向北,阔三丈余,状如火光。赤气内见紫微宫共北斗诸星,其气乍明乍暗。至三点后,后有白气数条,相次西行,直至三鼓后散。”
这段记录把极光的起讫时间、范围、亮度、颜色、变化过程都交代得非常清楚。一鼓初,是晚上8时许,这时,一道红色的极光在正北方出现,横亘戌、亥方位到丑方位,即西北至北偏东,跨度在75°左右,而上下宽度是30°开外(三丈余)。光幕非常暗淡稀薄,透过它,紫微宫和北斗诸星依然可见,而且光幕的明暗在不断变化。三点后(1 点约合现在24 分钟)又出现若干条白光,顺序西移,直到半夜(三鼓,即三更)才消散。
(3)《宋史·天文志》:钦宗靖康二年正月己亥(公元1127 年2月21日)“夜,西北阴云中有火光,长二丈余,阔数尺,时时见。”
这道极光较小,长20°多,宽3°~5°,但亮度很高,在阴云空隙中仍可看到(也有可能天空并无云,观测者误以为极光即是云,因其发光,故称“阴云中有火光”)。
(4)上海《二续淞南志》记嘉庆十年六月初二(公元1805年7月28日):“夜,西北角有星如旗,约长丈余,随风飘扬,半刻而隐。”
“长丈余”为10°多,“如旗”不但描述了它的形状,也兼顾了它的大小(长丈余)。“随风飘扬”,只有极光才可能有这样快速的变化(彗星、火流星余迹、夜光云都不可能),而且7、8分钟(“半刻”)后就消失了。
古代、近代有一些天空奇异现象或不明飞行物的尺度记载,我们也可以将其量化为视角,仅举几例:
(5)《南齐书·天文志》载:永明“十一年七月丙辰(公元493年8月5日),东南有梗云,苍白色,广二尺三寸,南头指巳至地,北头指子至地,久久渐散漫。”(www.xing528.com)
从记载可以知道,这道横亘的云仿佛白虹,横跨东天,有2.3°宽(也与虹的宽度相仿),从北(子)横贯天空到东南(巳),两头都垂到地平处。
(6)永明八年“十二月庚辰(491年1月12日),南面有阵云,黑色,高一丈许,东头至巳,西头至未,久久散漫。”
这是一道幕状黑色云气,从东南到西南方向,视高度约10°,按前面4.4节的表4.4.3换算,真高度应是6°左右。
(7)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扬州明珠”篇,提到在嘉佑年间,扬州经常看到一个明亮的火球出现,在沼泽和湖面上飞行。一天夜里,他的一个朋友在湖上近距离目击了这个火球:“余友人书斋在湖上,一夜忽见其珠甚近,初微开其房,光自吻中出,如横一金线。俄顷忽张壳,其大如半席,壳中白光如银,珠大如拳,灿烂不可正视,十余里间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随后,这明珠“悠然远去,其行如飞,浮于波中,杳杳如日。”
看描述,可以肯定这既不是幻觉也不是想象,而是一次忠实的不明飞行物记录。“大如半席”,说明这个大火球张开壳后,目视直径可达2.5°,里面的明珠直径约0.34°,亮度在-6等左右。
(8)清朝画家吴有如在约1892年(光绪十八年),创作了一幅《赤焰腾空》图(图6.6.1),画面是南京朱雀桥上的景象,众多行人都在仰望天空,争相观看一团天上的火焰。画家在画面上方题记写道:“九月二十八日,晚间八点钟时,金陵城南,偶忽见火毯一团,自西向东,型如巨卵,色红而无光,飘荡半空,其行甚缓。维时浮云蔽空,天色昏暗。举头仰视,甚觉分明,立朱雀桥上,翘首踮足者不下数百人。约一炊许渐远渐减……嘻,异矣!”
图6.6.1 1892年金陵上空的不明飞行物
这火球大如“巨卵”,虽不易精确量化,但估计当在半尺与一尺之间,即这个火球直径在0.5°~1°之间。
(9)民国人张瑞初在《西神遗事》中曾记载这样一件事:某一天“是夜,星光满天,却无月色。各人正在险滩,瞥见空中忽起一道圆光,大可亩许。圆光中有一紫一白两种色,此前彼退,此缩彼涨,各人看得眼花。足有五分钟,白光便不见,仅有紫光,在一圆光内渐缩渐小,初如笆,继如斗,如碗,如拳,如指,忽尽灭。众人静坐呆看,其他游客见者,无不惊异万分,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目击者先描述夜间这道圆光“大可亩许”,说明其亮度为-21~-22等,可谓比照明弹还亮,有紫有白,然后白光消退,仅剩紫光,同时这圆光也逐渐变暗,开始“如笆”(古代汲水的柳条编制容器,估计相当于-11~-14等),继而“如斗”(-8~-9等)、“如碗”(-7等)、“如拳”(-5等)、“如指”(0等),最后突然熄灭。这位张瑞初先生把星体亮度的取象比类方式运用得如此自如,简直不像是无师自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