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星大如桃:古代天文观测的目视尺度还原

星大如桃:古代天文观测的目视尺度还原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整体上看古人作的目视观天的尺度记录,看不出古人自觉认识到这种视错觉的普遍存在,就更不知道在记录中有意校正之了。图4.4.1天穹的视扁度角由许多学者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天空亮度下的观测统计结果得知,α 角介于20°到40°之间。图4.4.2晴昼时在扁平天穹上估计太阳大小的错觉我们再看一下扁平天穹视错觉误差对天体视地平高度的影响。

星大如桃:古代天文观测的目视尺度还原

在中国古代,虽然早就有“两小儿辩日”之争,以及时而见于记载的个别学者对此现象的探索,但基本都局限在对太阳大小的解释上。从整体上看古人作的目视观天的尺度记录,看不出古人自觉认识到这种视错觉的普遍存在,就更不知道在记录中有意校正之了。也就是说,古人的那些记录应该都是包含着扁平天穹视错觉数据在内的,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数据进行校正和重新归算,这应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那么对“扁平天穹”理论,下一步要做的就是从“量”的方面探讨这个错觉的天穹到底扁平到什么程度,因为有了定量的标准,才可以对古代记录的相关视错觉进行校正和归算。

关于人们感觉到的天穹究竟扁平到什么程度,前人做过不少实验观测,也建立过非常简单的量化模型。测试数据表明,天穹的扁平程度是可以度量的,而且随着昼夜的不同、晴阴的不同,天穹的扁平程度也有着不同的大小。一般来说,目视天穹阴天比晴天扁平,白昼比夜晚扁平,有月的夜晚比无月的黑夜扁平——这说明,“大气消光效应”说也是不能完全排除的,至少它可以造成天穹扁平度的变化。

为了定量表示天穹的扁平程度,如图4.4.1所示,我们作出半个天穹,O 为观测点。当天穹为半球形时,天顶到地平的弧线为ZH0;当天穹为扁平弧形时,天顶到地平的弧线为ZH1、ZH2等等。

我们把这些弧线的中点M0、M1、M2找出来,把它们分别与O 点相连,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分别为α0、α1、α2,显然,随着天穹扁平程度的不同,α012

由于这个角α 可以作为衡量天穹扁平程度的一个醒目量值,本书称它为“视扁度角”。从图中可知,天穹为半圆形时,α=α0=45°,天穹愈扁,α 角愈小。

图4.4.1 天穹的视扁度角

由许多学者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天空亮度下的观测统计结果得知,α 角介于20°到40°之间。笔者综合这些结果,选定无月晴夜、有月晴夜、曙暮薄明、白昼晴天、白昼昙天5种情况的视扁度角如下:

无月晴夜 α=40°

有月晴夜 α=36°

曙暮薄明 α=34°

白昼晴天 α=32°

白昼昙天 α=26°

这5种情况不但可以涵盖所有天文观测记录,亦可用于气象及其它天空现象记录的数据校正。关于“昙天”,从天空多云难见阳光到阴云密布都可以看作昙天。至于“阴夜”的情形,有月、无月效果一样,更看不到其它天象,其它大气光象以及不明飞行物也很难看到,所以这里不予讨论。

有了具体的度数,我们再来解释一下视扁度角α 在目视观测中的含义:当我们用肉眼估计好距地平45°的高度角的位置后,再用仪器测量该点,发现此角比我们估计的要小得多,在无月晴夜,它为40°,有月晴夜为36°,等等。

我们以太阳为例:太阳的视大小从地平到天顶是连续变化的,那么必定有一个高度,太阳的“视大小”与“真大小”相同。我们可以把这个高度的太阳当作“标准大小”,以此为标准,对其它高度的太阳“视大小”进行量化分析。

按照这种方案,笔者建立了一个合理的校正归算模型,用内插法得出一系列不同高度太阳“视大小”的值,惊奇地发现这个不发生畸变的位置并不是视扁度角高度,而是另一个角度,笔者为它取名为“标准高度”,用β 表示。在上述5种天空情况下,通过计算可求出对应的标准高度如下:

无月晴夜 α=40° 标准高度β=43°

有月晴夜 α=36° 标准高度β=41°

曙暮薄明 α=34° 标准高度β=40°

白昼晴天 α=32° 标准高度β=39°

白昼昙天 α=26° 标准高度β=37°

我们可以举白昼晴天的情形为例说明。如图4.4.2所示,半圆弧为目视天球,它仍为半球状,扁弧形为发生错觉时的视天穹,它与目视天球相交于真高度39°处(由于目视观测的复杂性,这个图仅是示意说明)。也就是说,当太阳真高度为39°时,太阳光盘的视直径等于其“真”角直径;真高度低于39°时,我们估计的太阳光盘的角直径就会过大,越近地平线越大;高于39°时,对太阳光盘视直径的估计就会过小。按古人的说法,高度39°处的太阳被形容为“大如碗”(古代碗的平均大小约为古尺半尺,恰为半度),而天顶的太阳被形容为“大如盏”,地平线上的太阳则“大如盘”。这个模型与古人的说法相符。

图4.4.2 晴昼时在扁平天穹上估计太阳大小的错觉(数字为真高度)

我们再看一下扁平天穹视错觉误差对天体视地平高度的影响。举晴朗月夜为例,如图4.4.3所示,从观测者O 出发,在目视天球上每5°作一小扇形(数字沿圆弧连续标出),它们表示每增加5°的高度在观测者眼中张开的视角。这每5°角本来是相等的,但它们与扁平天穹所交截的视弧却大不相同,在近天顶的部分与天穹截交的视弧很小(3°左右),而在近地平的部分与天穹所截交的视弧则很大(7°左右)。扁平天穹上的视地平高度数字沿扁弧分两段标出。(www.xing528.com)

这样我们就可以直观地得出,在晴朗月夜时,地平高度10°的星体,人们会估测为15°左右;地平高度45°的天象,则会估为54°,等等。

图4.4.3 晴朗月夜时人们在扁平天穹上估计地平高度的错觉示意图

以前述5种情况的视扁度角α 为基本参数,用内插法,可以得出各种情形下的一系列校正表,见下面的表4.4.1~表4.4.5,表中D 为有视面天体(如日、月)在某高度的视角直径,d 为有视面天体在“标准高度”的视角直径(可称为“标准直径”),φ 为有视面天体在天顶的视角直径。这些表格将5种天空情况下人们目视天空时的错觉以精确量化的方式表示出来,在使用古代有关的天象记录时,天体的视大小、角距、长度都要按这些表格进行校正归算。5 种天空情况的具体含义如下:

①无月晴夜:即所谓“月黑夜”,很多夜间天象记录都是在这种情形下观测的,均需用表4.4.1。晚上、黎明前有亮度很小的新月或残月时也要用此表。月全食时,照度非常低,也可认为是无月晴夜。②有月晴夜:除新月和残月外,只要是能引起“月明星稀”效果的晴夜,均需用表4.4.2。天上(全天或部分)有薄云,可见月晕、月华时,亦用此表。另外,处理大火流星的记录时,因天空亮度较高,也要用此表。③曙暮薄明:白天黑夜间的晨昏曚影阶段用表4.4.3。④白昼晴天:日出和日落之间的晴日白昼(含日出、日落过程)用表4.4.4。天空半阴半晴的情形也用此表。天空布满薄云,但有较明显的日光时,按气象惯例仍视为晴天,故日晕等现象仍用此表。⑤白昼昙天:天空多云难见阳光直到阴云密布时都可用表4.4.5。用于一些特殊天气现象、云下空中现象的观测。

有的读者可能会怀疑,本书第一部分重复刘次沅的工作,统计对照史书中的行星掩、犯、合的记录值与推算值,得出1尺=1°的结论时,并没有考虑扁平天穹的视错觉啊!实际上我们是考虑过天象的地平高度的,试图发现随着天象地平高度的减低其估测尺度增加的情况,但最后发现二者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其原因可能是:记录行星掩、犯、合是一种很特殊的观测活动,多数情况下只注意角距很近的情况,所选恒星为固定的几十颗,观测时与某些恒星间的角距直接比较即可较客观地估出相对距离;至于月亮与行星恒星的掩、犯、合,更可以用月亮的直径(半尺)为标尺作出准确估计,这样扁平天穹的视错觉就不起主要作用了。另外,无月的夜间天穹扁平程度较小,错觉也较小,很近角距的估测可能会被随机误差掩盖。也幸而这类记录避免了明显的视错觉,才使前辈学者直接统计即得出了1尺=1°的结论。

表4.4.1 无月晴夜时(α=40°)天穹天体高度与大小校正表

(续表)

表4.4.2 有月晴夜时(α=36°)天穹天体高度与大小校正表

(续表)

表4.4.3 曙暮薄明时(α=34°)天穹天体高度与大小校正表

(续表)

表4.4.4 白昼晴天时(α=32°)天穹天体高度与大小校正表

(续表)

表4.4.5 白昼昙天时(α=26°)天穹天体高度与大小校正表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