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天文观测技术:航海牵星术与军事密位制

古代天文观测技术:航海牵星术与军事密位制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先来看古代的航海牵星术。牵星板是用乌木制成的正方形测量板,共12块。图3.6.2牵星板的使用方法有时待测星的地平高度很低,比1指还小,为了测出它的高度,人们又把1指分为4份,每份叫1“角”。图3.6.3“微测”牵星板学者们根据《郑和航海图》《顺风相送》等古籍中的观测数据,对照观测地的地理纬度,求得牵星术的1指=1.9°。

古代天文观测技术:航海牵星术与军事密位制

人在目视观天时有“目视天球模型”的存在,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与尺度体系类似但天球大小不同的目视观天系统,因为其规模较小,使用范围较窄,故这里称其为尺度体系的“小分支”。

我们先来看古代的航海牵星术。

中国古代航海技术十分发达。在海上航行时,确定位置和航向是至关重要的事,而确定方法主要是靠观测天体。明代随郑和西洋的巩珍,著有《西洋番国志》,其中称,人在海上“绵邈弥茫,水天连接,四望迥然,绝无纤翳之隐蔽,唯观日月升坠,以辨东西,星斗高低,度量远近”。至迟在汉朝,中国的航海者就已初步掌握了靠观察星体来导航的方法。首先是观测北极星确定正北方向;其次是通过测量一些亮星的出海平面高度粗略推算船的位置,正是由于这种要求,后来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航海天文观测术——牵星术。

图3.6.1 牵星板

牵星术在唐代就已出现,远航的水手借助一套简单的工具——牵星板,伸直手臂,即可测出星体的高度。

牵星板是用乌木制成的正方形测量板,共12块。最大的一块边长12指(合今24厘米),次一块边长11指(22厘米),以下每块边长递减2厘米,分别为10指、9指、8指……直至最小的一块1指,边长2厘米。

牵星术测量星体高度的方法是:牵星板中心穿一根长度固定的绳子,观测者左手持牵星板,向前伸出到最大限度,右手牵着绳子,使牵星板与绳相垂直,眼在绳端观看。当所用的牵星板恰好下边缘与海平线重合、上边缘与某星体相切时,则这块板的“指”数就是星体的地平高度。比如说,用“9指”牵星板观测达到上述要求时,就说这颗星的地平高度为“9指”。

绳子的长度是固定的,使用绳子的主要目的是统一不同人的手臂长,使眼睛和板有固定的距离,故称“牵星”。若观测者熟练,也可以不用绳子。

图3.6.2 牵星板的使用方法

有时待测星的地平高度很低,比1指还小,为了测出它的高度,人们又把1指分为4份,每份叫1“角”。这时需要启用另一块“微测”牵星板。这是一块边长2寸的象牙板,象牙板每个角都被裁掉一块,裁出的4个斜边分别长半角、一角、二角(半指)、三角,测高度很低的星时就用这些小斜边的长度来比对。

图3.6.3 “微测”牵星板

学者们根据《郑和航海图》《顺风相送》等古籍中的观测数据,对照观测地的地理纬度,求得牵星术的1指=1.9°。

可以作个简单的推算:成人的食指平均宽为2.0厘米,臂长60厘米,由此可算得人平伸手臂向前与眼同高时,一指的角距为1.91°,与前面学者考据的结果完全相符。

可见,目视测天的“指”系统也是有假想天球模型作参照的,那就是:以观测者的某只眼为球心,以手臂长(约60厘米)为半径的球面。

这样,我们就把尺度体系与牵星术在某种意义上统一起来了:它们都是以有限半径假想天球作为参照系的目视观天系统,只是牵星术系统的天球半径非常小,必须单眼观测并借助简单的观测工具;尺度体系则不借助任何仪器,凭日常经验和师传用双眼估测。

下面我们再看一看“密位制”。

“密位制”是一种量角单位制,它与近现代军事上的裸眼目视测距术有关。把它与牵星术作一比较,是很有意义的。(www.xing528.com)

在战役中,经常要求测量敌军到我方阵地的距离。这可以用专门的测距仪测得,但遇到测距仪被敌方炮火损坏或测量地点无法使用仪器的情况时,就需要经过一定训练的人员用目视法来快速估测出目标的距离了。

这种测距术的原理是:选择目标附近已知高度的物体(如人、房屋、坦克等),伸直手臂,单眼瞄准,用类似牵星术的办法测出该物体高度的视角,然后根据固定的换算关系,估测出目的物的距离。

这种方法,测定目的物的高度视角不用度,也不用指,而是用“密位”。密位制将以目的物距离R 为半径的圆周分成6 000等分,每一等分弧所对的圆心角即为1密位。所以

1密位所对的弧长=2πR/6 000

可以取π=3,这样

1密位所对的弧长≈R/1 000

角度很小时,弧长近似等于弧长对应的线段D。设目标的张角为M 密位,则

目的物距离R=1 000 D/M

测定时,用已知宽度(密位值)的东西(如手指、铅笔)平伸前方一臂长遮挡或比照目标,立刻就知道了目标的密位值M,然后据上式就可求出目标的距离R。

密位制测距中,手指是最方便的工具。成人的食指平均宽D=2.0厘米,臂长R=60厘米,据M=1 000 D/R 可求出:伸出的食指宽M=33密位,即大约1指=33密位;铅笔直径为1.0厘米,可算出其宽度约17密位。

例如,实战演习中,伸手测得目标附近一个人的角高度为铅笔直径的一半,即8.5密位,求目的物距离。

设成人平均身高为1.7米,据R=1 000 D/M,立刻可求出目的物距离R=1 000×1.7/8.5=200米。

根据密位的定义,我们可以求出1密位=0.06°,那么

1“指”宽=33密位=33×0.06°=1.98°

可以看出,密位制测距术也是有“天球”的,只是不用于观天,而用于测地,它与牵星术的天球模型是完全一样的。

图3.6.4 牵星术、密位制中的假想天球

本节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们在使用“长度”而不是“角度”作为天体测量单位的时候,都会有意无意地选择某一固定半径的假想天球作为参照,其假想天球主要有两种:一是以人的手臂长为半径的牵星术系统,二是以13米为半径的尺度体系。前一种系统,人们是有意识地用手臂创造了一个某半径的“天球”;后一种则无明确的意识,只凭人的本能估测,自然地使用了半径13米的目视天球标准。

【注释】

[1]人的双眼视野,左右为200度,上为60度,下为70度,是绝大多数光学仪器所不能比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