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这一名词,最早见于唐代。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在《随园随笔》中明确地说:“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由此说来,最早所谓的书院是整理与贮存图书的地方,类似于今天的图书馆,与后来所说的书院性质大不相同。
就现有唐代史料来考查,袁枚的说法是正确的。《唐六典》中记载:“开元十三年,改集贤殿修书所为集贤殿书院。有学士、直学士、侍讲学士、修撰官、校理官、知书官等。集贤院学士,掌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辨明邦国之大典,而备顾问应对,凡天下图书之遗逸,贤才之隐滞,则承旨而征求焉。其有筹策之可施于时,著述之可行之于代者,较其才艺,考其学术而申表之。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经籍,月终则进课于内,岁经则考最于外。”这里说的“集贤殿书院”就是朝廷设立用以征集、整理、刊集、贮存图书的机构,也就是皇家的图书馆。有了皇家图书馆,以后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展,逐渐又出现了民间、私人的书院、书楼、书堂之类。在《全唐诗》标题中所出现的书院即达十余多所之多,如:“第四郎新修书院”、“赵氏昆季书院”、“杜中丞书院”、“山寺读书院”、“南溪书院”等。可见这类书院在唐代已相当普遍。
那么,最早具有教学性质的书院究竟始于何时?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在今天已很难找到明确的答案。有人说始于唐代,有人说始于五代,还有人认为真正是有聚徒性质的书院应始于北宋。更多的研究者则倾向认为书院之名虽始于唐,而真正有教学活动的书院则始于宋。
这种具有教学性质的书院的形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由于唐末到五代这一段历史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朝代更替频繁,军阀混战,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之中,对文人来说,个人的生命安全尚难以保障,更不要说潜心学术,著书立说了。于是,许多饱学之士纷纷避开这残酷纷扰的现实,来到山林偏僻之处,寻找到一个清净优雅的所在,潜心钻研与著述。
与此同时,因为战乱不断,国无宁日,各朝统治者都无心于文教学术的建设,致使官学废驰,众多年轻向学之士苦于找不到可以专心治学的处所与传业的师长。为了寻求知识与治世之道,这些人也纷纷来到山林之中。这样,在佛家禅林制度的启发与影响之下,私人藏书、读书的书院、书堂便渐渐演化为私人讲学、授徒,士子读书求师的场所,有了“学校”的性质。
书院的产生与书院制度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时代现实的影响与思想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是书院形成与发展的根本原因。有趣的是,书院制度的形成还与佛教有着极深的渊源。
应该说,书院制度就是在佛家禅林制的启发与影响之下形成的。(www.xing528.com)
盛朗西在《中国书院制度》中明确地说:“盖儒生学者,遭唐末五代百十余年之摧毁,未能痛快以讲学,斯时即有一种向学之要求!而其规制,则不免受当时佛教禅林制度之影响。”由此可知,当时的“儒生学者”们为了满足自已学习知识,交流思想的愿望,借鉴了禅林制度的成功模式,形成了在中国延续一千多年之久的书院制度。
严耕望先生说得更为详细,他说:“名山古刹既富藏书,又得随僧斋餐,此予贫士读书以极大方便。当时政府不重教育,惟以科举招揽人才,故士子只得因寺院之便,聚读山林,蔚为时风。致名山巨刹,隐然为教育中心之所在。五代两宋书院制度,盖亦萌于此欤?”又说:“唐代佛教承南北朝之盛况,继续发展,臻于鼎盛,此亦助长读书山林之风尚。……寒土出身既惟有勤习诗赋以取进士科第,而贫无特营山居之资,势必借寓寺院静境以为习业之所。……由此言之,宋代书院制度,不但其性质由唐代士子读书山林寺院之风尚演进而来,即《书院》之名称,亦由此种风尚所形成,宋人承之而大规其制,以为群居讲学之所耳。”
总之,书院与禅林制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书院多“依山林,即闲旷”建在风景秀丽,人烟稀少的地方,类似佛寺禅舍建于山清水秀,清净优雅之地。更为值得注意的是,书院制度与禅林制度有着许多类似之处。
佛教信徒们每依山林名胜之处,规划丛林。每一座丛林,设“长老”或“住持”一人总其成,类似于书院的一院之长,或称山长、洞主、山主、掌教、主讲等。书院的山长往往聘请学有专攻,德高望重的名师担任。“长老”或“住持”之下,又分东西两序,东序司总务,西序司教务,下面还有职员赞助。书院之中也设有堂长、斋长、管干、典谒、经长、引赞等职事,管理风纪、经济、迎宾、祭祀、图书、作息等教务与日常生活中的事务。禅林之中,讲学分为五种,分期举行。一是讲经,多在夏节举行;二是小参与晚参,“小参”即指平时随时开讲,在夜间举行者为“晚参”。“参”就是聚众开示,有益于参禅;三日“普说”,为普通讨论集会;四是“朔望及普茶”,类似茶话会性质;五称作“入室请益”,是学者个人向长老问道。(周予同:《中国学校制度》)书院当中的各种教学与研讨的活动形式与这五种讲学方式也十分相似。
起源于私家藏书,读书的书院与官学和纯粹的私学都不相同,它的地位处于官学与私学之间,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办学和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它不仅在我国教育史上创立了一种成功的教学模式,从而大大促进了中华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华学术文化的传播交流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院址环境的优美,讲学活动的民主自由,教训之合一,学术上的贡献及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使其不愧有“古代大学”的美称。
综合起来看,中国古代书院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