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土的工程分类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土的工程分类

更新时间:2025-01-1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国际、国内对土的工程分类并不统一。根据土的分类标准,各粒组还可进一步细分。表1-17巨粒土和含巨粒土的分类粗粒土粗粒土中粒径大于0.075 mm的粗粒含量在50%以上。表1-18砾类土的分类表1-19砂类土的分类细粒土细粒土中粒径小于0.075 mm的细粒含量在50%以上,且粗粒含量少于25%。按我国《土的工程分类标准》,碎石土和砂土属于粗粒土,粉土和黏性土属于细粒土。表1-21碎石土的分类注:分类时应根据粒组含量栏从上到下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自然界中土的种类不同,其工程性质也必不相同。从直观上,可以粗略地把土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土体中肉眼可见的松散颗粒,颗粒间联结弱,这就是前面提到的无黏性土(粗粒土);另一类是颗粒非常细微,颗粒间联结力强,这就是前面提到的黏土。实际工程中,这种粗略的分类远远不能满足工程的要求,还必须用更能反映土的工程特性的指标来系统分类。前面已介绍过,影响土的工程性质的主要因素是土的三相组成和土的物理状态,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三相组成中土的固体颗粒,如颗粒的粗细、颗粒的级配等。目前,国际、国内对土的工程分类并不统一。即使同一国家的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土的分类体系也都是结合本专业的特点而制定的。本节主要介绍我国《土的工程分类标准》(GB/T 50145—2007)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对土的分类。

1.《土的工程分类标准》(GB/T 50145—2007)对土的分类

为了与国际接轨,我国特制定了《土的工程分类标准》(GB/T 50145—2007),这一分类体系与一些欧美国家的土的分类体系原则相近,仅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作了适当修正。按该分类法,土的总分类体系如图1-24所示。

图1-24 土的总分类体系

对土进行分类时,首先根据有机质的含量把土分成有机土和无机土两大类。无机土中,再根据土中各粒组的相对含量把土再分为巨粒土、含巨粒土、粗粒土和细粒土。根据土的分类标准,各粒组还可进一步细分。

(1)巨粒土和含巨粒土

土体颗粒粒径在60 mm以上的称巨粒。若土中巨粒含量高于50%,该土属巨粒土;若土中巨粒含量为15%~50%,该土属含巨粒土。巨粒土和含巨粒土可依据其中所含漂石粒含量进一步划分,见表1-17。

表1-17 巨粒土和含巨粒土的分类

(2)粗粒土

粗粒土中粒径大于0.075 mm的粗粒含量在50%以上。粗粒土分为砾类土和砂类土两类。若土中粒径大于2 mm的砾粒含量多于50%,则该土属砾类土;不足50%,则属砂类土。

砾类土和砂类土再按细粒土(粒径小于0.075 mm)的含量进一步细分。具体细粒含量和其他相关指标见表1-18、表1-19。

表1-18 砾类土的分类

表1-19 砂类土的分类

(3)细粒土

细粒土中粒径小于0.075 mm的细粒含量在50%以上,且粗粒含量少于25%。细粒土按塑性图分类。塑性图以液限ωL为横坐标,塑性指数IP纵坐标,如图1-25所示。图中用A、B两条线和ωP=6和ωP=10及ωL<26%的两段水平线将整张图分成5个区域。若土的液限和塑性指数在图中A线以上,B线以左,ωP=10线之上,则该土属低液限黏土;若土的液限和塑性指数在图中A线以下,B线以右,则该土属高液限粉土。土的具体分类和名称见表1-20。

图1-25 塑性图

表1-20 细粒土的分类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对土的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的体系比较简单,按照土颗粒的大小、粒组的土颗粒含量把地基土分成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和人工填土。按我国《土的工程分类标准》,碎石土和砂土属于粗粒土,粉土和黏性土属于细粒土。粗粒土按粒径级配分类,细粒土则按塑性指数分类。

(1)碎石土(www.xing528.com)

粒径大于2 mm的颗粒含量大于50%的土属碎石土。根据粒组含量及颗粒形状,可细分为漂石、块石、卵石、碎石、圆砾、角砾,具体见表1-21。

表1-21 碎石土的分类

注:分类时应根据粒组含量栏从上到下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2)砂土

粒径大于2 mm的颗粒含量在50%以内,同时粒径大于0.075 mm的颗粒含量超过50%的土属砂土。砂土根据粒组含量不同又分为砾砂、粗砂、中砂、细砂和粉砂五类。具体见表1-22。

表1-22 砂土的分类

注:分类时应根据粒组含量栏从上到下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3)粉土

粒径大于0.075 mm的颗粒含量小于50%且塑性指数小于等于10的土属粉土。该类土的工程性质较差,如抗剪强度低、防水性差、黏聚力小等。

(4)黏性土

粒径大于0.075 mm的颗粒含量在50%以内,塑性指数大于10的土属黏性土。根据塑性指数的大小可细分为黏土和粉质黏土,具体见表1-23。

表1-23 黏性土的分类

(5)淤泥

淤泥为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并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其天然含水率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5的黏性土。当天然含水率大于液限而天然孔隙比小于1.5但大于或等于1.0的黏性土或粉土为淤泥质土。

(6)红黏土

红黏土为碳酸盐岩系的岩石经红土化作用形成的高塑性黏土。其液限一般大于50。红黏土经再搬运后仍保留其基本特征,其液限大于45的土为次生红黏土。

(7)人工填土

人工填土根据其组成和成因,可分为素填土、压实填土、杂填土、冲填土。

素填土为由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等组成的填土。经过压实或夯实的素填土为压实填土。杂填土为含有建筑垃圾、工业废料、生活垃圾等杂物的填土。冲填土为由水力冲填泥砂形成的填土。

(8)膨胀土

膨胀土为土中黏粒成分主要由亲水性矿物组成,同时具有显著的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特性,其自由膨胀率大于或等于40%的黏性土。

(9)湿陷性土

湿陷性土为浸水后产生附加沉降,其湿陷系数大于或等于0.015的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