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洋牧场
海洋牧场,简单地说,就是在海洋中“种粮食”。这个过程同样需要“种子”——海洋生物,需要“土地”——合适的海域,需要“养料”——饵料生物、营养物质等。在适宜的海域投放人工鱼礁,鱼礁配上良好的溶解氧、温度、pH、营养盐等条件,就创造了生物栖息地。小型微生物、植物再到大型鱼、蟹类等生物渐渐被吸引来,形成稳定和谐的生物结构。在“种粮食”后,我们再从中获取利益。在管理上,借助声、光、电及生物学特性,运用生物资源监测技术和环境监测技术来科学地“耕海”,从而实现改善生态环境,优化渔业结构,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海洋牧场源于20世纪初Marine Ranching运动。美、日、韩等国依次探索海洋牧场建设,为后来的海洋牧场发展提供了经验。美国在30年代开始鱼礁区建设,60年代末提出海洋牧场建设计划并于1974年成功培育出巨藻;日本在60年代着手“栽培渔业”,70、80年代对海洋牧场进行规划和实践,最终使日本黑潮牧场——世界上第一个海洋牧场诞生;韩国是从育苗场建设、投放混凝土鱼礁开始,一步步实现沿岸渔业牧场化。现发展趋于多元化,因地制宜,致力于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海洋牧场的建设。
我国的海洋牧场建设起步晚,发展慢。我国海洋牧场始于20世纪80年代“海洋农牧化”的设想,90年代建成了24个试验点。那时,我国渔业资源因过度捕捞、生态破坏而衰退。以人工鱼礁建设、增殖放流技术为主的海洋牧场就需要修复海洋资源和满足日益增长的水产品需求,所以发展速度较慢。10年的建设,带来的是规模小的海洋牧场、数量少的人工鱼礁以及没有较大改观的渔业经济。
步入21世纪,我们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本国海洋特点,让中国海洋牧场的发展大步向前。近10年中国海洋牧场建设取得较好的成果。辽宁省獐子岛的海洋牧场可彰显成功。獐子岛在人工鱼礁、海底绿化、构建稳定生态方面进行探索。20多年的实践,成就了世界级、规模化、标准的海洋牧场。獐子岛纯自然生长的海参、海胆等海珍品也以“原生”和“天养”著称。我国南北方也据自身优势建立特色的海洋牧场。南方的惠州海洋牧场融合了养殖元素,以贝藻类立体养殖方式为创新,这一互利理念让水产品优质而高产。北方的秦皇岛海洋牧场则构建了更稳固的生物关系,它将海珍品、藻类、底栖鱼类的增殖联系起来,生物的相互作用带来水质的改善、天然饵料的补给,也使鲍鱼、海参等海珍品成为秦皇岛海洋牧场的招牌。
2.我国海洋牧场存在的问题
我国海洋牧场的发展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存在一些不足,这些问题制约着海洋牧场的建设。(www.xing528.com)
我国海洋牧场建设总体处于以增殖放流,投放人工鱼礁为主的初级发展阶段。表现为:
①我国海洋牧场以贝类、藻类的增养殖为模式的较多,缺少综合型的海洋牧场,与休闲旅游、文化生活结合的海洋牧场建设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②运用高科技来运营、管理海洋牧场的能力还较弱。海胆啃食海带、裙带菜的现象时常发生,说明我们的海洋动物行为控制、生态监测、选择性捕捞、自动化管理技术还有待提高。
③海洋牧场的研究还不成熟。研究生态改变对海洋牧场的影响的资料较少;对鱼礁的形状、材料等研究缺乏创新突破;亟待相关的科研人员来给予技术指导。
④法律、法规体制需进一步完善。合理的统筹规划,健全的管理体系及完备的政策支持是保障政府、企业和渔民利益,提高国家经济水平的关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