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然生态修复在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理论中的研究

自然生态修复在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理论中的研究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破坏较轻的生态系统需要的海洋生态修复为自然生态修复。放流渔场可与人工鱼礁建设相结合,与水产自然保护区和幼鱼幼虾保护区建设相结合,以促进渔业资源的有效恢复。

自然生态修复在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理论中的研究

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破坏较轻的生态系统需要的海洋生态修复为自然生态修复。

1.人工鱼礁建设

人工鱼礁为鱼、虾、贝、藻和各种海洋生物提供稚鱼庇护,同时成为鱼类栖息、索饵和产卵的场所,因而成为渔业生态环境修复的重要方法之一。

为改善近海鱼类栖息环境,自21世纪初开始在南海实施人工鱼礁工程。人工鱼礁建设对整治海洋国土、建设海上牧场、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和配合大农业改革、促进海洋产业优化升级、修复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增殖和优化渔业资源、拯救珍稀濒危生物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海洋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重义。根据近年来的监测评价,发现人工鱼礁建设对维护近海渔业生物多样性具有积极作用,但投放人工鱼礁设施引起环境改变,是否会产生负面影响尚需进一步验证。

设置人工鱼礁的投资比较大,要避开泥质底和高低不平的海底。

2.人工增殖放流

近年来,华南三省区在南海北部(主要在沿岸海湾、河口区)开展了人工增殖放流,其效果取决于放流后种苗的成活率,而成活率则取决于放流种苗的质量和放流渔场的生态条件。目前,广东省用于放流的种苗大部分是人工繁殖和培育的,其自然的生态习性已发生了变化,在自然海域中捕食能力差,躲避敌害能力弱,抗击环境突变能力不强。为了适应放流后生存环境的变化,要不断地改善和提高种苗生产技术,生产健壮的、变异畸形少的种苗,而且还要通过中间培育培养大规格种苗和进行适当的野化训练,以提高放流种苗的成活率。另外,过去的放流品种较单一,特别是海水鱼类品种比较少。今后,在实施人工放流增殖时,要充分考虑放流海域的生态特点和种类结构,选择适当的生物品种,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放流渔场可与人工鱼礁建设相结合,与水产自然保护区和幼鱼幼虾保护区建设相结合,以促进渔业资源的有效恢复。(www.xing528.com)

经过多年的实践,中国海洋经济生物增殖放流技术日臻成熟,放流规模不断扩大,目前适合增殖放流的种类已达到近20种,其中不乏珍稀保护种类。在黄渤海地区,放流的有虾类、海蜇、三疣梭子蟹、牙鲆、菲律宾蛤仔、毛蚶等品种。

3.控制和削减捕捞强度

(1)降低捕捞强度

据最近的渔船普查,南海北部沿海大陆三省区无证和证件不齐的渔船达3万多艘。新《渔业法》要求我国将逐步实行限额捕捞制度。根据目前南海渔业资源的特点和渔业的实际情况,可以逐步降低捕捞强度,在较长时间后过渡到渔获量的监控。目前应从渔具渔法的限制入手,包括限制底拖网数量和网目规格、加强近海渔业管理等。

(2)引导渔民转产转业

沿海渔民转产转业是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国和整个南海渔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南海三省(区)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十分重视,做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主要通过发展海水养殖业、水产品流通加工业、远洋渔业、休闲渔业、渔需后勤服务业等,为渔民转产转业提供机会;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和培训,提高渔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在减低近海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的同时,促进安全、绿色、低碳的生态养殖和环保加工产业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