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栖生物(benthos)是由生活在海洋基底表面或沉积物中的各种生物所组成。由于底栖生境十分多样化,因此底栖生物是一个很大的生态类群,其种类组成和生活方式都比浮游生物和游泳生物复杂。
1.底栖生物的主要类别
(1)底栖植物
底栖植物有单细胞底柄藻类、海藻和维管植物(表4-3,图4-10)。
表4-3 底栖植物主要类别
单细胞藻类生活在砂粒、泥滩或其他基底(如大型藻类叶片)的表面。它们的数量很大,是浅水区初级生产者的重要成员。甲藻有营自由生活的,也有与珊瑚虫共生的。微型蓝藻细菌在某些海区可年复一年地生长,形成岩石状的礁藻,与碳酸钙沉积形成连续的堆积层,每年沉积速率约为0.5mm。
图4-10 底栖植物的代表(一)(引自Barnes and Hughes,1982)
1—海带;2—条斑紫菜;3—浒苔;4—孔石莼;5—羊栖菜;6—海萝;7—海人草;8—红茄冬
最常见的大型海藻是生活在浅水区的绿藻,稍深处褐藻占优势,其中特别重要的是生活在温带海区硬质底上的巨藻,它们可形成大片的水下森林。红藻多生活在潮下带。海藻这种垂直分布格式与其含有不同色素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与反射特性有关。不过,在潮间带也常见几种海藻混杂生活在同一层次,因此,海藻的分布也与环境(如波浪、干露影响)和动物的选择性摄食有关。海藻对分布的变化有生理适应性,例如,生活在浅水处的红藻具有大量类胡萝卜素,甚至使藻体呈褐色,这些色素的作用很可能是阻挡太强的蓝光。
红树是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潮间带的双子叶被子植物,它们从潮间带向陆地方向延伸,依次生长着不同的种类。河口盐沼则以大米草这类盐沼植物占优势,红树植物与盐沼植物都属半陆生性质的植物。大叶藻这类海草则多集中于潮间带的下部和潮下带,是完全海生的,只有少数几个种分布到整个潮间带。
底栖单细胞植物和大型藻类都可以被海洋动物直接摄食,但大型藻类、沼泽植物和海草多形成大量的碎屑,被食碎屑的动物所利用。(www.xing528.com)
(2)底栖动物
底栖动物包括各大分类单元(门、纲)的代表(表4-4,图4-11)。
表4-4 海洋底栖动物主要分类类群和代表种类(引自Lalli and Parsons,1997)
续表
图4-11 底栖动物的代表(二)(引自Barnes and Hughes,1982)
1—单列羽螅;2—日本沙蚕;3—光裸星虫;4—镶边海星;5—北方真蛇尾;6—刺参;7—皱纹盘鲍;8—文蛤;9—栉孔扇贝;10—厦门文昌鱼;11—中国对虾;12—三疣梭子蟹
2.根据底栖生物与底质关系划分的生态类群
水底本身的物理性质,如岩石、砾石、沙滩、泥滩的区别,以及水底环境,特别是沿岸浅水海域光线、温度、波浪、潮汐、水流等理化因素的千变万化,促使生活在其间的有机体在形态构造、生活习性上发生复杂变化。根据底栖生物与底质的关系,可以区分为底表、底内和底游三种生活类型:底表生活型包括在各种底质上部营固着、附着和底表移动等生态类群;底内生活型,主要包括一些能分泌管子埋栖于沙泥中的种类,也包括挖洞穴居的动物,有多毛类环节动物、双壳类软体动物、部分甲壳动物、棘皮动物(海蛇尾)和部分脊索动物(柱头虫、文昌鱼)等;底游生活型,主要是水底生活的甲壳动物(蟹类、虾类和口足目等)和某些鱼类。
3.根据个体大小划分的底栖类群
如同浮游生物一样,底栖生物按大小划分的类群在底栖系统的能流、物流研究中也有很重要的生态学意义(虽然国际上对它们的划分尚无统一规定)。在底柄动物的调查中常用不同筛网(几何级数系列)将收集的生物划分为以下三类:微型底栖生物(microbenthos),可通过0.05mm筛网的种类,包括细菌、微型藻类(滨海带)、原生动物;小型底栖生物(meiobenthos),可被0.05~0.5mm筛网截留的种类,包括原生动物(特别是有孔虫)以及线虫、介形类、涡虫类、腹毛类、猛水蚤类和端足类等多种类别,也包含有大型底栖动物(如多毛类、双壳类)的幼体;大型底栖生物(macrobenthos),不能通过0.5mm筛网的类别。除了海岸带有大型藻类之外,大型底栖生物都是动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