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根据划分的依据不同,类型不同,具体如图4-1所示。图4-1所示的海洋环境类型的划分,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海洋研究工作的统一,实际上它们之间的界限并非十分清晰。
大陆架的环境适合多种鱼类生长,是近岸主要的渔业区域。深度超过4 000m时,属于深海平原区域。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的具体范围如图4-2所示。
图4-1 海洋环境的划分
依据海洋环境的主权划分,任何国家都可在公海内行动,各国在公海内享有平等的权利,不受约束。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以及公海的距离范围如图4-3所示。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大多经历了由近岸、近海到远海,由内海、边缘海到大洋的发展过程。
图4-2 大陆架示意图
(www.xing528.com)
图4-3 海洋环境主权划分范围示意图
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至今主要集中于近岸海域,如养殖、滨海旅游、港口建设、挖砂、填海造地等,对近海和远海海域的利用大多为非专项的捕捞、航运等。由于对海洋的开发增大了深度、广度,在近海、远海的建设项目,如海上工程、油气勘探开采、水产牧放增殖等,已有增多趋势。
近海带的水平距离因海底倾斜缓急程度的不同而具有明显差异。如中国海的渤海、黄海和东海海域的大部分浅海区一般都在200
m等深线以内,所以面积相当广阔。美国的东北部海域,海底坡度很小,大陆架很宽,因此,浅海区的范围则比较大。有些海域,如日本的东海岸和南美西海岸离岸不远水深就超过200m,甚至达到数千米,这种情况浅海区的范围就相当小。
近海带海水的盐度变化幅度较大,一般低于大洋,有时可能很低(如波罗的海和亚速海)。环境的理化因素具有季节性和突然性的变化。由于受大陆径流的影响,海水中的营养元素和有机物质很丰富。环境的这些特点使得近海带的生物种类十分丰富,浮游植物(主要是硅藻)的生产量很大。生活在近海带的生物有许多是属于广温性和广盐性的种类。与大洋区水域比较,近海带是底层鱼类的主要栖息索饵场所和一些经济鱼类的重要产卵场,所以不少浅海海域是许多重要经济鱼类的渔场。
大洋区海水所含的大陆性的碎屑很少或完全没有,因而透明度大,并呈现深蓝色。海水的化学成分比较稳定,盐度普遍较高,营养成分较沿岸浅海为低,因此生物种类较少,种群密度较低。大洋的理化性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不大,在深海水层的下部环境条件终年相对稳定,只有少量深海动物生活其中。
大洋区可以分为上层、中层、深层、深渊层和超深渊层。上层的上限是水表面,下限是在200m左右的深度。上层亦称有光带,即太阳辐射透入该水层的光能量可以满足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需求。中层的下限是在1 000m左右的深度。中层水域仍有光线透入,但数量相对较少,满足不了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需求。深层的下限是在4 000m左右,以下为深渊层,深渊层的下限为6 000m,深渊层以下为超深渊层。深层和深渊层统称无光带,或称黑暗带。由于各种环境因子的干扰,大洋区上层的下限,即有光带下限的深度在不同海域是不尽一致的。如图4-4所示。
图4-4 大洋区及近海带的划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